亲子沟通四部曲

“那个八岁的孩子,没有一刻坐得住静得下来,大人视他为多动儿,他在学校课堂东跳西躲,还弄伤了老师。孩子妈妈带他来见我,说要改变那孩子。我和那位妈妈谈到孩子的家庭背景,突然间,那孩子过来拉我,问我可不可以到他家去,去告诉他爸爸,不要再骂他,也不要再骂妈妈了。我请孩子到工作室外画一幅画给妈妈,不消五分钟,画便完成,那位妈妈看着白板上的童画与童话,是一个火柴人和一行字——妈妈,do you love me(你爱我吗),她顿时泣不成声……”

一幅画隐藏的是孩子渴望爱以及他对妈妈的爱。

心理师林明申从事辅导工作二十多年,每一年都接触到很多被父母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每一次他面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都会要求孩子的双亲一起来,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因为往往孩子所呈现的“行为问题”是父母俩夫妻关系的一面镜子。

我们常认为,天下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孩子不懂,但换过来说,父母又是否感受到孩子的爱与关心呢?引文中那个从小到大被人认为“有问题”的孩子,爸爸妈妈真的听懂他的爱吗?如果爸爸妈妈能听懂孩子话语中或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并且有技巧地做适当的回应,或许孩子的表现与发展就会不同。

我们经常听到为人父母者抱怨孩子“讲不听”,碰到这种情况林明申都会请问父母,是怎么跟孩子说的?答案通常叫他啼笑皆非。明申与这些父母们进行角色扮演,由父母扮演孩子的角色,明申则将父母的话,对他们说一遍,父母听后通常会感到吃惊,原本他们是想教导孩子的话,怎么听起来却是在“教训”孩子。明申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是带善意的,可是我们没有带着后投认知去自我观照,因此讲出的话,常常像是都在用对方做得不够好的事情或错的行为去踩对方的人格,说他的不是,这让对方感觉非常糟糕,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他提醒父母师长们常问自己,与孩子说话的时候,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是要贬低孩子的自信,告诉孩子你很差劲,还是想要让孩子有所学习,过得更好?

“沟通”二字,原本之意是指开沟使两水相通。英文中的沟通 Communication来自拉丁文“Communis”,它含有“分享”或“建立共同看法” 的意思。想要与孩子的沟通达到效果,作为说者的父母和师长们要注意5W2H,——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to do & how much,即:谁在说话,说的内容是什么,几时说,在哪里说,为什么他这么说,他怎么做,做了多少等。这听起来是老调重弹,但却是常常被忽略的重要点,比如孩子一放学就被父母念叨,或是在公共场合被训话,这样的沟通自然是无效

在沟通中态度比话术更重要,非语言讯息,如:眼神、语调、坐或站的姿势 ,这些都会影响谈话效果,一个沟通要有效,它必须综合内容、语调和肢体语言这三个要素,并且一定要言行一致!此外语言讯息要尽可能善用具体化技巧与同理心。

深入人心谈话术:主动建构回应

与孩子沟通,先学会倾听,当孩子告诉父母或师长他的问题时,大人的回答或回应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继续说的意愿,甚至影响以后孩子要不要与长辈沟通的决定。倾听时,我们主动建构回应,以“沟通四部曲”来引导谈话。四部曲包括:一、表达兴趣,将事件具体化;二、给予同理与支持;三、澄清对方做法和想法;四、了解对方对的期待,表达个人想法。

第一部: 表达兴趣,将事件具体化

第一句话: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可以多说说看吗?发生了什么事?

当孩子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时,我们要表现出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可以继续隐约式鼓励的搭话,比如:“真的哦”、“接着呢”、“然后呢”、“还有呢”等等,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专注及与他谈话的兴趣。例子:

情境一:

学生:“老师,我的爸爸有外遇……”
老师:你听谁说的,你有看到吗?不可以乱说
注解:这会使孩子感受到焦虑不安
老师:谢谢你愿意告诉我,可以多说说看吗?发生了什么事?你几时知道的?怎么知道的?知道后你的反应是什么……
注解:引导孩子透露更多

情境二:

孩子:“我讨厌弟弟(妹妹),叫他走开!”
妈妈:你做哥哥的怎么可以这样说话

注解:孩子感觉被责怪

妈妈:是哦,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弟弟(妹妹)做了什么使你觉得讨厌他呢?

注解:孩子感觉妈妈关心他想法感受

父母应看懂孩子行为与情绪背后真正的意思。因为往往孩子所呈现的“行为问题”是父母俩夫妻关系的一面镜子。

第二部: 表达同理心与支持

第二句话:你觉得,因为______
     因为,所以你觉得
     听起来好像,所以让你觉得
     当你想到_
,你感到_,是吗?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不舒服感或情绪与哪些事情相关,便开始做连结,对大脑而言,这有纾解情绪与宣泄的效果。这样的问话能帮孩子确认他情绪与事件的关系。这时候尽量使用和孩子不一样的词句,避免鹦鹉学舌的复述方式,以相近词汇整理孩子的话,让他觉得你明白他,接着就会更放心继续往下看,找出真正的顾虑与担心。

比如当孩子说:“我担心花了家里这么多钱,万一我没办法念完大学怎么办”,我们可以说:“你担忧课业跟不上,花了家里的钱,却可能会辍学,所以你觉得很不安是吗?”或“听起来好像因为花了钱,没有办法把大学念完,所以让你觉得很顾虑不安,是吗?”或“当你想到,自己可能没有办法把书念完,又花了家里的钱,你感到心里不踏实,是这样吗?”

第二句话非常重要,话说得当的话,沟通就能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去,否则就会有误解,产生不同效果。明申特别提醒,表达同理时,有两点需要很注意的,第一:如果谈话中,孩子的叙述已经是很有价值判断的,那就要换一个方式说话,比如:

情境三:

孩子:“我知道班导师不喜欢我,每次就是故意问我最难的题目,让我丢脸。”
父母:“你觉得班导师针对你,是因为不喜欢你,是吗?”
父母:“因为你觉得班导师不喜欢你,所以为难你是吗?”

注解:这句子会加强孩子的信念,并误解成——父母都这么说——班导师针对他。

建议换个说法:当你想到班导师问你很难的问题,你感到他是有意正对你,所以觉得生气,是吗?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协助孩子整理事件之外,还要避免他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别人造成他难过),尽可能让孩子看到,不是事情的发生让他感到难过,而是他的价值观,应对外面发生的事情而产生的关系。人际互动往往就是由一个“受害者”开始变得不舒服,如果不是把自己视为受害者,我们是有选择的。然而,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其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拿捏,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说。

第三部:澄清对方的做法和想法

人在受苦或是处在困境中时,常常会陷入思维失调,孩子可能只知道自己讨厌或不喜欢的是什么,但是他不知道他要的是什么,因此,第三句话要摘述事件,并引导孩子去探讨,在这事件中,他真正在意的、真正担心的,或是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例子:听起来你知道爸爸在外面有另一个女朋友,你知道爸妈常为这件事吵架,让你很担心焦虑,那你可以说说看吗?对于爸爸妈妈这件事情,你真正的担心是什么?如果他们分开了,你最害怕的是什么?

因为往往孩子所呈现的“行为问题”是父母俩夫妻关系的一面镜子。

第四部:了解对方对的期待,表达个人想法

这时候才是分享个人经验,说道理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是你,我可能有些想法会和你不一样……”在谈话的开头,我们不给意见,也不评价,让孩子把心里的话一遍,让他整理自己。那么之后,我们说出的意见,他可用作参考,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

情境四:

女儿替班长出气,与同学在课室斗嘴,打扰了老师和同学上课,老师因此处罚双方,女儿觉得委屈难过。

爸爸:有什么好哭的,就是你想帮班长,老师想上课,老师没错,只是方法不对。

注解:全世界的孩子最忌父母直接站在别人阵线!

爸爸:你这样说也有道理,你要不要爸爸跟老师解释这件事?你有没有期望爸妈在这件事上能帮你什么?要不要听听爸爸的看法?老师的动机是善的,他是为了维护全班能上课的权益,只是鞭打这个做法得商榷。

注解:爸爸保持中立,没说孩子不对,也主动提出处理的建议。

以上数个例子是否让你觉得很熟悉,身为父母或师长的你,是否曾经也以不宜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呢?明申表示,沟通是有顺序的,ABCD得按步进行,可是大多数家长是没有按顺序来做,直接跳到D,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长越大越不和父母说话,因为他们觉得与父母沟不通。

一个中学生不肯到学校上课,不管妈妈怎么劝他就是死命躲在被单里不出来,他什么都不说。后来透过明申引导才说出原来他知道爸爸得了重病,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想留在家里和爸爸一起;一个四岁半的孩子,爱抢小朋友的东西,爱翻老师桌子,在他画里,奶奶是妖怪,原来他父母在办理离婚,爸爸因多日不见孩子,十分想念于是径自将孩子从幼儿园带走,接到孩子奶奶那里“软禁”。看,人的爱表现得多么奇怪,孩子爱爸爸,爸爸爱孩子,可是行为却让我们看不见爱。我们是时候反思一下,到底关爱要怎么表现才能让对方,让孩子,让自己看见。

成为孩子的贵人(上)
报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