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龙中华学校 全校仅一华裔生!

数十年来,吻龙这个地方面对交通不便,当地发展难以前进,居民只能靠水路与外界接触,从码头乘船到对岸虽仅5分钟,但船只简陋,若遇恶劣天气,乘船者是忧心仲仲,自求多福。

吻龙面对交通不便问题,居民只能靠乘搭这种船只与外界接触。

吻龙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类农产品,包括香蕉、黄梨、可可、椰子、蜜柑、玉蜀黍、胡椒等,还有养燕业,因此被视为具农业发展潜能,惟却因没有道路连接和良好运输而受阻,居民无法把农产品送到外地售卖。

吻龙福德公庙每年吸引许多人膜拜或观光。
在吻龙福德公庙高楼上,可遥望河景风光。

当地的吻龙福德公庙也闻名遐迩,吸引许多人前往膜拜或观光。

面对地方上发展受限,年轻一代居民纷纷涌入城里谋求生活,在岛上留守的多为年长一辈。在人口外流情况下,当地唯一华小“吻龙中华学校”自然面对学生人数少窘境,也因此被教育部谕令落实复级班,成为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属下唯一实施复级班的学校。

马来裔生居多

吻龙中华学校现任校长许慧玲说,今年全校有23位学生,少于30人,所以被迫实施复级班。

“学生中以马来裔占多数,今年更仅有一位华裔生,来自一年级。”

她说,过去,该校老师有12人,但在2018年中减少了一位,今年也因复级班的实施,导致两位教职员被调任,目前该校有三位男教员。

校长许慧玲对该校唯一华裔生吴顺王印象深刻,并赞赏他勤奋好学。

未来展望

对于学校的未来展望,她希望所有校舍可修建为洋灰结构,因为目前校舍面对蚁蝼蛀蚀问题,为了师生安全,有必要尽快落实。

“之前一直考量迁校与否,所以迟迟未展开筹款计划。校方希望这座学校校舍变得坚固后,设备完善,有智能电视,进而能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就读,成为这区的首选小学。”

校舍简陋。

国英科成绩佳

虽然该校学生在学习华文方面面对艰巨挑战,一般在进入三年级后才能以华语交谈,但他们的英文与国文成绩佳,且没有纪律问题,相信受中华文化熏陶下,学生都以礼待人,品行良好。

全班学生都是友族生。同学们开心地与老师合影。
友族学生虽难以掌握华文,但国文、英文成绩佳。

根据许校长透露,吻龙向来盛产农作物,当地居民也刻苦耐劳,惟却面对交通不便而无法大肆发展。

“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渡轮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再吸引外来人前来,进而使学校壮大。”

吻龙中华学校校董会主席甲必丹刘德光说,作为乡区的华教工作者,会竭力于推广华教的根与文化,培养有民族意识,捍卫权益的下一代。

唯一学校复级班

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会长蔡文铎说,教育部指示全校学生人数不足30人的学校须实施复级班,对于这项措施,蔡文铎认为,这会让学生无法专注,影响学习,而老师也面对巨大挑战,除了增加备课工作,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也需分半给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学成果受影响。

吻龙中华学校不仅是微型华小,也因学生人数不足30人而实施复级班。

他希望教育部重新考虑复级班的落实。

“过去曾征求校董会意愿是否要搬迁到人口多的地区,让这学校有更好发展,但校董会最终不希望迁校。董联会作为维护母语教育,将尊重校董会意愿。”

既然已作出决定,他认为目前应继续往前看,强化成绩,尤其注重课后补习,并完善设备,以吸引更多学生来报读。

一个人的课堂

一般学校的课室里都布满学生的欢声笑语或朗朗读书声,但在吻龙中华学校一年级偌大的课室里,只有一名学生在上课,显得孤寂。

今年7岁的吴顺王是该校一年级班唯一的学生,也是这所华小里唯一的华裔生。

班上仅有一名学生,吴顺王如同享有“一对一”的精英教学。

据悉,顺王的母亲是来自吻龙一带的居民,在这之前,他是与父母在马六甲生活,并在当地读幼儿园。过后在今年升读一年级时,返回妈妈的家乡展开与众不同的小学生涯。

目前,顺王每天上下学皆由外公骑电单车接载,从家里出发来到学校需20分钟路程。

根据校长许慧玲透露,顺王在学校与老师讲华语,虽然他没有同学,但也能与其他班级的学生打成一片,并以华语与其他班级同学交谈。
虽然老师害怕他孤单,时常陪他聊天,但顺王说自己一点都不孤单,因为他有很多来自其他班级的朋友。

他喜欢校园里所有老师,因为老师们都很亲切,还有这间学校气氛很热闹,常有人来拜访。校长后来解释这是因为该校落实复级班,教育部官员每个月都会前来勘查。

华语大使

在校长眼里,他学习能力好,能掌握三语能力,尤其华文掌握能力佳,就像是吻龙中华学校的华语大使。

虽然课堂上只有老师和一名学生,但老师知道郊区华小教育步履维艰,为了这一名学生也毅然坚守在岗位上,希望当地的每位孩子都接受到良好教育。

一天下来的每节课,华文、国文、英文、数学、科学、道德一科都没有落下,每堂课老师都认真对待。

老师赶路上学

尽管该校位于吻龙一座岛上,没有陆路可以通达,部分老师清晨就得从家里出发,驱车近一个小时,再乘船到码头,然后坐车方能到学校,放学回家也是使用相同路径,水路、陆路都用上了。

该校部分老师清晨从家里出发,水路、陆路都用上了,才能到达学校。

都说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学生,这句话放在郊区、交通不便的学校教师身上,更加深有体会。

每一位愿意奉献的老师,都是最珍贵的财富。教育孩子读书识字,是老师的职责,但愿意用爱去改变教育现状,去影响另一个生命,这才是一个老师的价值。

晋汉连省津贴华小董联会团队坐上小罗里,准备前往码头乘船渡河。
全体师生与到访来宾合影。

创校历史

坐落在晋汉连省海口区的吻龙三角洲,因开发得比其他地区来得早,而被称为“海口区开发的先驱”。

吻龙三角洲最早的私塾学校创办于1917年。1945年,日寇战败后,吻龙民众在学校现址上,赶建一所亚答校舍,于1945年10月21日启用,取名为“吻龙中华公学”。

1950年间,学生人数激增,校舍不敷应用,当时兴建教室与办公室、图书馆及教员宿舍,并将所有校舍铺设洋灰地板、屋顶换上盐瓦片,并易名为“吻龙中华学校”。

报导/杨丽华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