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怕! 认识死亡=认识生命

站在重症房内,内心无比挣扎,死亡是什么?为何有人还没认识到就得接受?为什么大人总爱说,好人通常都会早死?为什么遗憾总是死亡后悄然而至?死,是大人都未必看得开懂得完的课题?既然如此,孩子们呢?

清明将至,虽然因疫情孩子们今年也许就无法跟随父母到墓园扫墓,但每当这个时候,你们都会对死亡产生很多疑问,可每每问起父母,得到的答案永远不是“等你长大就会明白”,就是“别问那么多”。爸妈认为死亡对于你们而言,是过于沉重的话题,然而,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只会让加重你们对死亡的好奇。

毕竟除了清明节扫墓之外,你们也会在路上看到死去的昆虫、小鸟,或者家里养的宠物也会死亡,甚至在童话故事和漫画中也会提到死亡。所以,大人不该再继续以“以后你会知道”来搪塞孩子,反之,采用正确的心态来跟孩子讨论“死亡”这件事。

●让孩子认识生死

当人们提到“死”这件事时,大多是依照自己身边曾有过的经验、新闻、信仰或感觉来加以讨论。有人觉得“死”是孤独、神秘、可怕、让人感伤的,有诸多忌讳,对于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事,能不提就尽量避免;而有人觉得死亡只是回归自然,或是生命旅程到了另一个阶段。不同说法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想像,间接影响孩子对于“死亡”的看法。

但无论如何,其实小孩很早就有“死亡概念”,只是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毕竟从小看到动物、昆虫死亡,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甚至故事书中也会读到,他们知道这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了解其缘由。所以,当孩子提出问题时,不要以为随便搪塞或安慰一下,就能弥补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那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不同年龄层的小朋友对死亡的理解度都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孩子的疑问,家长要深思熟虑后才回答,千万不要无视孩子的感受,因为死亡概念的形成会随着儿童发展阶段和成长经验 如﹕环境、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等而有所影响及改变。

●不同年龄层的死亡概念

★5岁以下﹕

5岁以下学龄前的孩子通常不太能理解“死亡”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他们可能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或可逆的,很多动画片或电影里面经常会有角色死亡之后会复活,所以孩子可能也会觉得身边的人或宠物死亡或也能一样复活。

★5至9岁的孩子︰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慢慢开始理解所有人最终都有可能会死亡,会将死亡与老年人联系起来,或者是动画、电影里看到的可怕的鬼魂、图像联系起来。他们可能知道自己也有一天会死亡,但是因为不了解身体机能,所以可能在自己受伤流血的时候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死亡。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也会对某个人到底怎么死亡的原因产生好奇,并可能会对死亡这件事产生恐惧。

★9岁至青春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也能清楚的认识到每个人最终都会死亡,自己也不例外,于是当身边有家人或者宠物死亡的时候,他们会像成年人一样有悲伤、恐惧的反应。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会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借此了解人生和死亡的关联。

●如何与孩子聊死亡

大部分人遇到伤心(死亡)的事,都会认为避开这些话题能让心情变好些,但这么做只会让一切无法沟通,加上小孩天生都是敏锐的观察家,会从大人的表情和情绪中学到相同的处理方式,并且认为这是不能讨论的话题。因此,孩子解读到的讯息是“如果爸妈觉得这种事不能讲,那代表这是很不好的事,我最好也一个字都别提”。

Seeing death for the first time

或许家长们认为这是为了要保护孩子,但实际上会让小朋友对死亡感到无知、害怕,甚至不敢表达这部分的感觉。其实如果大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孩子讨论,鼓励他们说出对死亡的看法或疑惑,提供小孩所需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禁忌绝口不提,都能帮助孩子对于死亡有较正向的观念。以下为专家建议的几项要点,供家长们参考:

1)如果发觉孩子已经准备好谈论这个话题,父母可开始找机会和他们进行机会教育。

2)唯有话题不设限,才能真正敞开心胸讨论。

3)当爸妈对于所谈内容感到难过或伤心,不需回避或隐藏,可坦白告诉孩子,因为这是正常情绪之一,小孩也才能体会。

4)聆听孩子的感受,接受他们的想法。

5)千万别告诉孩子“你年纪太小、不懂、别问太多”,这会让他们退缩,无法勇于讨论。

6)试着以简单、符合小孩年龄的话语回答问题,让他们能轻易明白。

再来,与孩子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例如﹕

讲个家族故事:找出泛黄的照片翻看,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公公婆婆,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拿宠物当媒介:宠物往往是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用书上的方式:绘本《爷爷的天堂笔记本》讲述了爷爷的“天堂笔记本”描写了天堂的模样,还计划了上天堂后守护家人的方法!爷爷对上天堂是期待,还是害怕呢?这是一本关于生命议题的绘本,它能抚慰伤痛的孩子、害怕失去的孩子,也能引导孩子思考活着的现在,珍惜自己的想望与时间!

还有一本《亲爱的》,乖巧懂事的小女孩豌豆,小小年纪就面对人生最难的课题—妈妈生病过世。她坚强的扛起所有家务,照顾一家大大小小,尤其是“那个人”,那个整天关在阁楼里不吃不喝的爸爸。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将会发现,原来大人也会伤心、不是“永远坚强”,甚至面对死亡一样手足无措,而豌豆虽然是个小孩子,竟也有能力照顾起悲伤的大人。

★从大自然感知生死: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可以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

●别让“死”绑架了孩子

除了回答孩子的问题,家长平时的情绪和言语,也会影响孩子对死亡的看法。有一位妈妈在经历离婚的那段时间里,心情非常差,抱着女儿哭时不经意地说,“这么辛苦,不如死了算了。”这样的话,特别是在离异、夫妻闹矛盾,或心情绪低落的时候,很容易随口就说出来。但孩子听了这样的话极容易内疚,以为是自己做了错事,才让身边的人觉得痛苦或死去。

在遭遇不顺利的事,任何人心情不好是难免的,但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对死亡的悲观,更不要随便就说死。面对着似懂非懂的孩子,要尽量克制,如果周遭的大人有意或无意地歪曲或隐藏客观的事实时,反而让小孩更加痛苦和难受。家长们都要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会想到死亡,害怕死亡,并对死亡感到好奇。而这时候对死亡有关的认识会持续一生,同时建立魔法般的咒语禁固他一辈子。

有一份研究发现,百分之九十的父母可能低估了小孩对死亡的担心,这个发现表示许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对死亡的担心程度。所以,小孩在接收到来自父母的死亡态度及讯息时,那些对死亡的不确认、恐惧、焦虑和防卫系统就会让孩子摇摇欲坠,小孩子的内心也会充满焦虑,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症了。

综合文:薇恩
图片取自网络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