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年代 小朋友同情心快被耗尽了

美国纽约长岛一名青少年在学校附近商场被刺伤致死,在场几十名学生目睹了这一残暴事件,但无人上前帮忙,有些人还掏出手机拍摄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站上。意外发生在上星期,根据新闻显示,当时有50至70个中学生聚集观看,却没有人愿意出手相助,他们甚至选择了拍视频,录下了莫里斯死亡的影像而不是去帮他。

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能够在眨眼间就传遍大江南北,但在正面信息带给人们正能量的同时,负面信息的浸淫似乎让我们的同情心变得迟钝了。

这件事让记者忆起前些日子读到关于“同情疲劳”的资讯。按心理学家分析,这症状开始只在医生和护士身上显现,后来发现那些会直接接触到受害人和病人的从业者如律师、儿童保护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警察和消防员等,也会出现同情疲劳。

然而,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小朋友在手机和电脑的轰炸下,每天睁开眼睛都有无数负面消息扑面而来,抢占你们有限的心理能量和认知资源。渐渐的,你们变得不大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痛苦,久而久之失去了同情心,变得冷漠!是的,在公众情感被互联网重新建构的今天,你们也可能成为了一名“同情疲劳”者,如上述案件里的学生们一样!

●为什么同情也会让人心累?

或许小朋友会疑惑,“同情心”又不是体力劳动,怎么会“疲劳”呢?其实,同情是一项很费脑子的工作,因为它实际上是要求你模拟别人的脑子。怎么说呢?从根源上讲,同情来自同理(empathy),它的诞生是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演化心理学认为,同情心、关心别人乃至利他这样的道德要求,都是为了早年间让人类这样的群体动物能够团结、互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然而,同理心是一项消耗巨大的心理活动。不管是主动理解他人的意愿,还是不自觉将自己代入他人的情绪,我们能付出的情感资源和认知资源都是有限的,一旦接近枯竭,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防御机制,促使我们远离刺激,就如同向劳作已久的身体发出疲劳的信号一般,否则便会在不断的刺激中变得麻木,甚至失常。

有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会对一个人的不幸更加同情,而面对几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不幸时,反而会变得冷感,“死一百人和死一千人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只是你已经“感觉”不到了。

实际上,心理学界早在80年代就注意到了“创伤对于人们的间接损害”,即那些没有直接经历不幸的人,也会因为目睹不幸而受到心理上的冲击。到了90年代,心理学家查尔斯·费格力(Charles Figley)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并且采纳了“同情疲劳”这个说法。

但在这个词汇被学界接纳之后不久,人们便发现,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于特定的职业中,也多多少少会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电视、报纸和网络,持续不断地把远方的不幸送到我们眼前。灾难、犯罪、疾病、贫穷……我们对这样的画面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越来越熟悉,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瘦骨嶙峋的北极熊、被冲上沙滩的叙利亚难民儿童尸体、饿得肚子高高鼓起的非洲儿童、我们从未对世界上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有如此深入的了解。然而面对如此多令人震惊的报道,我们渐渐对骇人的画面感到淡漠,越来越少因为负面新闻而感到愤慨,对世界感到绝望,感觉自己渐渐失去了共情能力。

1996年,来自佐治亚大学和肯尼索州立大学的几名学者做了一个大样本电视受众调查,他们发现人们在大量观看了灾难、疾病和无家可归的新闻之后,会在不同程度上会经历类似于同情疲劳的症状,例如沮丧、焦虑等等。越是诉诸情绪、越是重复出现的东西,越容易造成这样的后果,其中,暴力犯罪对人们带来的冲击最大。

研究表明,性格更偏敏感的人,更容易受媒体灾难报道的负面影响,有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表示曾经经历过失眠、食欲下降和无法抑制的哭泣等。他们不得不切断信息的摄入,甚至不再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的同情疲劳,最终会消磨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兴趣,成为认知负担。

●你失去了同情心了吗?

为悲剧感到失望、痛心,为不公感到愤怒、不忿,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然而当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下迹象,说明你可能“同情疲劳”了,应是时候重新检视自己接收讯息的习惯。

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悲剧和苦难。长期暴露在负面信息里,人很容易产生无能为力感,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渐渐对他人的苦难就会免疫。

责怪受害者~虽然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才是真正受到伤害的一方。但同情疲劳者却忍不住埋怨受害者:“女孩子为什么半夜要出去?男生被打了为什么不要跑?去报警就好啦!”

孤立自己~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开始疏远人群了,并且丧失了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欲望,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出现同情疲劳了。

悲观主义~在面对天灾人祸时,同情让我们近乎本能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帮助受害者。可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我们尽力了,事情也不会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去发展:比如,捐款可能并没能到达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在面对这样的结果时,有人或许会觉得,即使我做了,也不会有什么用。所以,假如你一直是一个乐天派,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很多事都抱有消极看法,那么你可能是同情疲劳了。

★其他症状~另外,同情疲劳者还常常会出现失眠、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暴饮暴食等症状。

●解冻自己的同情心

要如何让自己不再冷漠呢?其实很简单,小朋友要做的就是不要再把自己浸淫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情绪中,而是要走出去,用同情和同理帮助身边的人。试图将自己的注意力从那些惊悚的图片和坏消息上移开,更不要轻易转发充溢了情绪的新闻(不管是好意还是恶意的)。

另外,不要过份依赖网络游览新闻,你并不是超人,赶着救人,所以不必每天24小时紧贴新闻,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划出读新闻的事件,其余时间就放下手机和电脑,转向其他活动,如做运动、冥想等调节情绪,让情绪和脑袋休息。

记住,虽然我们身边充斥着负面新闻多,但并不代表我们的世界只有坏事发生,想缓和负面情绪,可以读一些正面新闻。最后,搞清楚哪些才是真正需要你付出同情心的事情。比如朋友陷入谷底、情绪低落、向你倾诉时,你是否愿意停下手中的事儿,做个耐心的听众?当父母生病卧床、生活难以自理时,你是否能够毫无怨言地悉心照顾?遇到真正有困难的人,为他们做点什么,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付出同情心的地方。

综合报道/薇恩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