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英吉利里小镇 探寻巨蛇下落

英吉利里、鲁勃安都、十五分公司、马鹿山……。这些名字唤起脑海里回忆的一幕幕,好比山区里的土著如何捍卫自己的习俗地、听那长利剑一刀刺向装进麻袋里猪所发出的嚎叫声、那一场场隆重的仪式活动,还有跟着土著去发掘不为人知的路线。

一晃眼十多年已过,很多当时的问题已被解决,埋藏在深山里的景区也逐渐被开发,景物依旧,惟人事已非!

英吉利里的吊橋,這座橋銜接英吉利里巴剎与對面村子。

笔者这次匆促到和平镇斯里阿曼一游,除了重游爱丽丝堡,也来到了英吉利里小镇以及当年都还没通路,需翻山涉水才能一睹的灵蛇谷。虽然匆匆一瞥,但依然为此地感到引以为荣,砂拉越真是个深藏不露的地方,要想好好认识了解它,还必须得穷尽一生时间与心思耐心的探索呢!

●英吉利里小镇

英吉利里副县(Engkilili)是砂拉越斯里阿曼省的一个副县,距离斯里阿曼省约有35公哩,与砂拉越首府古晋的距离,约有156公哩。目前只需要使用泛婆罗洲大道(PanBorneo Highway),便可抵达这个市镇,交通上相当方便。

根据史记,英吉利里是在1920年左右开始现形,而关于“英吉利里”这个名称,据称是源自当地的一种野果树就叫“英吉利里树”,它能够在陆上和河水上生长,平均高度20到30米,拥有约30厘米长的黄绿色叶子。这种树长出的野果,成熟时呈红色,略带甜味,可供人食用。

在很久以前,这个村子坐落在偏远的山区,河流成了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管道,方便他们到别的城镇买必需品。居民们每天来回都可以看到英吉利里树,久而久之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英吉利里。最特别的是,这些野生的英吉利里树只生长在鲁勃安都县里,而不生长在砂拉越州的其他地方。

小鎮里的老店屋﹐一般格局都是長而窄!
這種舊時的美錄鐵罐找零錢的方式挺讓人回味。

此外,老一辈人称这里为“上剃头”。这是因为来自来自加里曼丹的客家华工迁移到邻近的“马鹿”河(Sungai Marup)上岸,在岸边建造了有梯级的小码头供人使用,而成邦江来的贩舟又经常停靠在这码头过夜,于是潮州籍商人就称这个地为“梯头”,有上下楼梯之意。

●对山保有谦卑之心

记得刚入报界第一年,每个周末都会跟着老总到处走透透,因为时间关系,斯省算是我们最常踏足的地方,几乎每月都会去一次。无论是逗留在长屋里,还是在旧报社的二楼店屋打转,或是坐上长舟畅游鲁巴河,举凡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老总就会拎着我们出发,顺便让我们这群菜鸟好好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媒体人。

有一次,我们一伙人抵达英吉利里一所长屋,据当地人透露,森林里有个特别的地方,问我们有没有兴趣进去探索。于是,在长屋留宿一晚后,隔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去寻找他们口里那神秘地方。记得走了很长很远的山路,途中路径一个小山谷,高山上种满了山稻,走了半天有点疲累的身躯,被眼前绿油油的景色给疗愈了。站在高处,风吹来,山稻发出悉悉簌簌的声音,特别凉爽。

稍作休息后,长屋居民继续迈开步伐,领着我们前进。走在队伍前面,他不忘分享自己家乡的故事,更向我们说起深山里的禁忌。“每次进山,我们都抱着谦卑的心,不然可是会被山神惩戒的。”可有人看过山神?他长得怎么样?这是当记者最好训练,遇到好奇的事情,一定要不耻下问。长屋居民边不缓不急的边走边回答了我的问题。“有,爷爷那一代有人曾经在山里遇过山神,据他们形容,山神非常高大,有一双很长很高的脚,当时遇到他的居民吓得躲在一边,直到看着他走远才敢站出来。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过他。”就这样,边走边聊天听故事,我们抵达了目的地。

原来,此神秘处并非有什么代表性文物,而是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看着我们那失落的表情,长屋居民微笑着说“别急,我们随着大石头慢慢走下去。你们就会看到那神秘的东西了。”

要在布满青苔的巨石上跨行并不简单,所以我们走得很慢。约过了半句钟,才走到了最低处。定睛一看,这块巨石更是壮观,说壮观不能形容它的大,因为再仔细的瞧了瞧,这分明是像一只大蛇的巨石,无论从侧看还是前面看,石头的最前端就像一只蛇头。刚好,暖暖的阳光照在了“蛇头”上,似乎照醒了它,的确似一只巨蟒在深山里歇息,不打扰,不碍事!

●有了传说,有了名字

关于石蛇传说故事,长屋居民告诉我们,从前,有一名猎头英雄带着猎到的头颅逃跑时,他被敌人从山上追逐到“布贡河”(sungai bukong)河边,当时这条河很大,他根本没办法渡河,眼看敌人就要到了,他急忙祷告寻求帮忙,就在那时,他看到了一条巨蛇越过该河,于是他随蛇过了河。在抵达河对面后,为了阻止敌人继续追捕,他就把蛇砍断。巨蛇就此化为石头,俯身于此。(后来,这里成了旅游景点后,这段故事更被记载在告示板上。)

这传说是多久以前的事,没人说得清,只知道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了。而当地伊班族人称它为“巴都纳宝”(Batu Nabau)。长屋居民也告知,这附近就有一条小溪,每当豪雨泛滥成灾,附近地带便会惨遭淹没,偏偏这石蛇却不曾沉没于水底,反而浮现起来。这也致使当地居民们深信不疑,这石蛇就是一只真蛇化身而成。其实若然你们曾看过或听过它的传说,你们知道,关于它的由来,有众多版本。

除了上述所说,有部分当地华人相信此蛇,是由一只大母蛇化身而成。传说在林梦省共有六只巨蟒,当年这一条体型最大的母蛇带着四条小蛇往下游,抵达了英吉利里之后就想钻进洞穴,但却因母蛇的体积过于巨大而钻不进去,只好游走在洞口处,最后与小蛇们化成了石头。因此除了巨蛇石外,在这里也可以看到其他条状的小岩石。而在多年以前,也有人在灵蛇石的身躯中部,发现类似爪夷文字体:“alif”、 “lam”、“nun”、“mim”、“sin”。据说这些文字,有些为顺序相反,一些是呈分开状。由此看来,当地各民族对石蛇都有各自的说法。

在“靈蛇谷”的山腰間,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石頭﹐有圓也有長﹐任憑你想象力去欣賞它們!

举凡一切龙鬼蛇神的传说最后终都会跟“发财”挂上勾!这座巨蛇石也不例外,传闻,有信徒前来拜祭求真字,果真让他们发了一笔横财,于是乎,使到不少人趋之若鹜。后来,有人请来泰国的高憎为该粒巨蛇灵石加持之后,随即就有人梦见一条巨蛇,变成了一名老人家开口说话,今后便不再允许人们再来向他求取“真字”。

此處設有香爐,方便人們上香保祐平安。

现在要来灵蛇谷也非常容易了,从英吉利里驱车过去仅需要不到10分钟时间,为了方便访客认路,路边还竖立了一个“BATU NABAU,6.8公里”的方向指示牌。由于车子不能直接抵达,因此,必须步行进入树林内,不过也只需走一小段路程就可抵达。 相比之前,笔者可是翻山涉水才得以一见他的容颜!

当地华人也索性把他称为“灵蛇谷”。而自从该巨蛇灵石“皈依”佛教神话传出后,有心人便竖起了告示牌,只可以祈求平安,禁止求财族再向“灵蛇”求财。所以到此一游也可明显看到有关告示牌清楚地列出四点:

1)禁止爬上“灵蛇”背上拍照,后果自负。
2)不可乱丢鸡蛋及把鲜奶淋在“灵蛇”身上。
3)不可乱丢垃圾。
4)禁止求真字,只可求平安。

虽然如此,还真多亏了灵蛇,崩管他是否真的能显灵,或让你发大财,最起码,他让默默无闻的小镇增添了许多色彩,也让人们在路径此镇时,能稍作停留,好好享受小镇的朴实无华。

报道/摄影:薇恩

Check Also

“洞”悉生命(一):傳說與真畫

書寫尼亞石洞群是一件十分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