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爸爸的五本書

爸爸,有各種面向。即便有些父親的形象深入人心,著墨於父親的形容詞脫離不了責任、低調、傳統,無論如何,沒有人生來就懂得怎麼當一個爸爸,從來都是誤打誤撞、砥礪前行。送給爸爸的五本書中,有深情、有感人、有招數、有自省,即愛“字”深切,所以教子以“字”的張大春;看遍了無數家庭風景,書寫了無數動人故事的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為愛女寫了一本書的媒體人楊照;以香港母親視角書寫她眼中怪獸家長的屈穎妍以及不吼不罵的教育術。書本不厚﹐厚的是文字的重量。無論你看見了什麼﹐能在親子教育的世界里獲得感動些許或是迷津指點﹐哪怕些微﹐都是好的。

1.《送給孩子的字》

作者:張大春 2011年發行

這是一本有溫度的書。作為一名父親,張大春也是台灣文壇舉足輕重的文學作家。這一回教孩子識字,在字裡行間解析了文字的意義來龍去脈之餘,也帶入了兩個孩子的相處狀況,既是成人之書亦是親子之書。

正因為教養不是一本書、一套固定的內容,也不只存在於人生的某一階段,更不是來自一個家庭或幾所學校,它是許多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實際生活接觸,不斷衝擊著這個會思考的主體,並且通過與他人不斷的‘體驗和討論’才得以面對的。

2.《我想傾聽你》

作者:洪仲清 2016年發行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以“陪伴與傾聽”、“理解與諒解”、“尋找自在的關係”與“建立新的自己”四個面向,與讀者一同面對親子與人我關係中難解的課題。讓我們學會傾聽,學會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讓我們不忘了自己的分寸,給雙方輕鬆自在。讓我們看顧與我們相遇的孩子,並藉此使自己內在的孩子重生,和新的自己手牽手,歡喜前行。

有的父母真的不會關心孩子,不是沒那個心,而是不知道怎么做。有的父母,不管是擔心還是關心,一律用罵的、用念的,導致孩子的感覺更糟,干脆選擇性地報喜不報憂,或者根本都不說。有的年輕人形容,當爸媽試圖用罵的、用念的,來當做安慰或勉勵的時候,那種感覺,像“跌倒了,還被人從背后開一槍”。要彌補這樣的缺憾,只有自己力量夠強大了,當了自己的父母,才有機會真正慢慢畫下句點。

當父母很難,不是什么氣質的孩子生出來,父母就知道要怎么應對。有些父母一直沒辦法進入狀況,因為他們連怎么扮演好自己,可能都搞不知道怎么辦。
有一位年輕人問我“為什么我不能有一個正常的家庭?”

我回答他“在我的工作領域,‘不正常’的家庭才是常態。或許,正常只是一種過度的美化,最后造成了令人困擾的刻板印象吧。”理想家庭也許存在,但畢竟是少數,經過了渲染與不斷重複宣傳,變成了每個人心裡的渴望。這渴望經過了現實這一關,變成失望,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歸向,所以有家歸不得,感覺漂泊無垠,空虛、無方向。

然后,我們可能沒注意到,當父母不會扮演父母,或許子女也不懂得扮演子女。怨懟常是雙向的,沒有站在另一頭看,我們只看到了不滿與無奈。

3.《我想遇見你的人生》

作者:楊照 2011年發行

他,每天六點即起,幫女兒準備新鮮的午餐便當,陪女兒練琴、說音樂里的故事與靈魂,每晚女兒睡前,伴著講悄悄話兒,和女兒擁有媽媽不知道的秘密……這樣深情的楊照,唯此書有。只因“遇見”眉眼晶亮的女兒,在一頁頁寫下期許的筆記裡,呵護伴引她時時刻刻的人生。

因為我要你過那種有光亮火花的生活,所以我不可能去替你安排什么樣的道路,不會知道你將來要變成怎樣的人。這是第二重“不知道”的意義。
還有第三重的“不知道”,一份出自自私的“不知道”。我一點都不想預知你的未來會怎樣,更不會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塑造你的未來,因為那樣就失去了好奇的滋味。我經常回想妳三歲時的模樣與行為,找不出太多可以連接今天你的模樣與行為的元素。換句話說,三歲時,我根本無從猜測長到十歲,你會變成怎樣的一個小孩,那為什么我現在要勉強用十歲的你,去定案十八歲,乃至更后來的你呢?

我一直對將來的你充滿好奇。人會怕老,會懷念青春,一部分原因就是年紀愈大,生命愈固定,許多可能性一一封閉了。知道自己沒希望當飛行員,知道自己沒希望當詩人或科學家,知道自己沒希望得諾貝爾獎,只能當現在這樣的自己。青春提供的,就是大膽、沒有邊界的夢想;青春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對自己的未來,還有許多想像與更多好奇。
我不想預知未來,因為好奇你的未來,讓我不怕老,沒有中年生命停滯的危機。現在,我想起自己的五十歲,想到的是你的十五歲了;想起自己的五十五歲,想到的是你大學畢業。於是我一點都不怕五十歲、五十五歲的到來,反而充滿了興奮期待,想看看長大后的你,將會有怎樣的生命風景。

4.《怪獸家長》

作者:屈穎妍 2010年發行

香港作家屈穎妍根據自己所觀所聞寫成了怪獸家長一書。怪獸家長一詞,其實源自日本教育界,特指擁有千奇百怪要求的家長,讓教師的壓力指數瀕臨崩潰。她認為,怪獸行為源於溺愛,愛沒人會嫌多,只是大家都沒看到過度溺愛的后果。作為三孩之母的她,出版了這本書,希望時刻警醒自己。

我家二女儿在幼儿園時,曾被同學的腿絆倒。在急診室縫了三針,額角從此留了道疤,旁人在第一時間叫我找個律師告學校:他們沒有做好保護措施,牆体沒有包軟墊,一定告得了,包你有錢賠。

我莞爾,怪只怪孩子的腳跟沒長眼睛,走路莽莽撞撞的頭上留一道疤,對孩子來說既是警示,也是一段溫馨的回憶:那次黃校長送我一包藍莓餡餅,怕我在急診室餓了沒東西吃。今時今日,女儿吃過很多不同款式的美味曲奇,但最愛的還是那包在超級市場隨手就能買到的藍莓餡餅。

有兩個字叫舍得,只有舍了,才會得。

對于孩子,我們從來都是舍不得的,舍不得他們跌倒,舍不得他們受傷,舍不得他們失敗,事事為孩子強出頭。

在金鐘罩下,我們圈養出了一個個沒痴沒疤的完壁孩子,也孕育出了一群群張牙舞爪的怪獸家長。

5.《再也不當吼爸吼媽》

作者:吳恩瑛 2017年發行

當孩子頂嘴、鬧彆扭、動作慢吞吞、攻擊別人、不肯乖乖吃飯睡覺,而你總是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儘管知道這樣做一點用處也無,但是氣上心頭一切就忘了。如果不想孩子成為情緒化的大人,請爸爸跟著吳恩瑛醫師一塊,現在就開始最有效的教養溝通方案。

但是孩子做錯事時,如果父母經常因此失控暴怒,可能會使孩子連嘗試的行為都感到恐懼。他們並非害怕接受結果,而是從開始嘗試到完成的整個過程,在孩子腦中留下的只有生氣、傷心的情緒。由於父母在身旁不斷刺激孩子,雖然孩子最后是哭著完成了,但是整個過程痛苦不堪,即使結果成功了,未來也盡可能不想再嘗試。日后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孩子也記不起最后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只記得當時那痛苦難受的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過程。於是不願再次嘗試,也抗拒嘗試。所以教孩子時,千萬不可動輒就發脾氣。

但是自己做不好而不願嘗試的孩子,本來就容易感到緊張且內心對外保持高度警戒。要鼓勵這些孩子主動嘗試,必須讓孩子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感到放心,且無論最后獲得的結果是好是壞。盡可能讓孩子感到安心舒適,並且盡可能鼓勵孩子多次嘗試。想要獲得成功,父母的覺悟也許比起孩子更為重要。請謹記這樣的覺悟:“無論結果如何,讓孩子盡情體驗吧!”

文/圖:游晼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