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記實增強防災韌性1013國際減災風險日

在全球升溫極端天氣頻繁的情境下,天然災害的風險仍無法避免。根據目前的氣候預測,到2030年,全球每年將面臨約560件重大災害。目前,約75%的極端天氣事件與由碳排放引發的氣候變化有關。聯合國發現,在1970-2019年間,91%的天氣、氣候和水害死亡事件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適逢國際減少災害風險日,藉由回顧與記實,喚起大家在過去災害重擊的回憶,加強防災工作的精進,以及防災的韌性。

2023年全球氣候現象回顧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陸地與海洋的平均溫度超越了自1850年以來的所有記錄,達歷史新高。該年度的平均溫度比20世紀(1901年-2000年)的平均溫度13.9°C高出了1.19°C,並打破了2016年的高溫記錄。不僅如此,在一年的溫度變化中,通常上半年的溫度高於下半年,但是創下年均溫最高的2023年,月均溫在4~5月後即持續升高到年底,甚至9月至12月之月均溫中,是1850年以來的最熱月份。在空間上,2023年異常高溫遍佈全球各地,其中加拿大部分地區、美國南部、中美洲、南美洲、非洲、歐洲以及亞洲大部分地區的年度氣溫創歷史新高。

2023年災害事件統計

根據國際災害資料庫(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 EM-DAT)統計:2023年重大天然災害事件數,總計366宗,共造成82,151人死亡,約7,939萬人受到災害的影響,造成1,599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在EM-DAT的災害類型中,以洪水為最大宗(40.7%),若與颱洪相關災害一同計算(包括:洪水、崩塌與風暴)占全部災害類型的81%。2023年災害事件中,地震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最多,其次為風暴;災害影響的人數,以洪水事件影響最多,其次為乾旱;風暴是2023年造成經濟損失最嚴重的災害類型,總計約763億美元。

五大洲災害類型而言:亞洲受災次數最多,大洋洲最少;亞洲、美洲和非洲大多以遭到洪水災害為主;歐洲與大洋洲則多以風暴受災;以災難事件而言,森林大火集中在美洲與歐洲;地震災害主要發生在亞洲。

2023年全球重大災害分佈與統計數據

註明:

1.EM-DAT 取得資料時間為2024年2月22日。
2.EM-DAT收錄重大災害事件標準包括:1.死亡人數超過(含)10人以上;2.受影響人數、受傷人數超過(含)100人以上;3.國家宣佈緊急狀態或呼籲國際援助;當上述災害時間標準缺漏是,會考量次要標準,包括重大災害或重大損失等字眼。

2023年全球重大災害分佈與統計數據(資料來源:EM-DAT,台灣防災科技中心繪製)
《2023年全球重大災害事件數據》

Top 10災害死亡事件

在2023年十大災害死亡事件中,地震災害事件數較過去十年增加,其中,最嚴重的是土耳其的地震,該事件導致土耳其有5.35萬人喪生,其鄰近敘利亞亦有4,500人喪生(整場事件有5.8萬人不幸罹難)。排序第四為摩洛哥地震,造成2,946人死亡,第五為阿富汗地震,造成2,000人死亡。排序第二的是利比亞風暴災害,地中海的丹尼爾風暴在利比亞引發了創記錄的強降雨,導致兩座水壩潰壩,造成下游城市德爾納約1萬2千餘人喪生。

2023年十大災害死亡人數統計(資料來源:EM-DAT)

Top 10災害經濟損失事件

2023年災害經濟損失統計,以土耳其(含敘利亞)2月遭受強震損失最為嚴重,總損失431億美元,這金額也是歷年全球地震災害事件中,排序第四大。其次為利比亞Daniel風暴,造成190億美元損失。排名第三位墨西哥Otis風暴,造成150億美元損失。四大災害事件中,美國災害事件共有四起,包括:排名第五、第八、第九的風暴事件,以及第十的,美國夏威夷茂宜島的野火事件,也是美國有記錄的野火事件中,死傷最嚴重的一次。

2023年十大災害經濟損失統計(資料來源:EM-DAT)

2023年馬來西亞自然災害影響
馬來西亞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之外,因此所面臨的自然災害的風險和脆弱性比一些東南亞鄰國要低。然而,馬來西亞依然受其他災害的影響,如:洪水、山體滑坡、地震和風暴等。近二十年來洪水是主要的災害威脅,並造成經濟損失與農作物毀壞。

2023年十大災害經濟損失統計(資料來源:EM-DAT)

世界銀行和馬來西亞國家銀行(BNM)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其假設的20年一遇的洪水可能會使馬來西亞在2030年蒙受損失高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1%,失業率上升2.2個百分點。儘管可獲得的詳細數據有限,這份題為《管理洪水風險——利用金融增強馬來西亞企業復原力》的報告是評估洪水事件對宏觀經濟和金融部門影響的首次嘗試。報告稱,預計降水量增加意味著歷史上100年一遇的洪水事件可能會變成50年一遇或25年一遇的洪水事件。

2021年12月,馬來西亞遭遇百年一遇的降雨,導致全國多發生災難性洪澇事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近50人死亡,約40萬人撤離。在國家層面,馬來西亞統計局(DOSM)估計,光是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的洪水事件造成的損失就達61億令吉,相當於該國GDP的0.4%,其中包括商業場所、製造業,農業部門損失達15億令吉,佔總損失的25%。

報告中研究的兩種情境考慮了假設的20年一遇的洪水,而沒有採取調適措施;以及假設的20年一遇的洪水,並採取額外的調適措施。適應是指針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刺激及其影響而對生態、社會或經濟系統進行的調整。第一種情況是,假設一場20年一遇的洪水可能會讓馬來西亞在2030年損失高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4.1%。這些估計考慮了有關洪水災害風險的歷史數據。第二種情境是2030年發生20年一遇的洪水,並採取了適應措施,估計監管措施(例如分區、建築法規和早期預警系統)、適應氣候變遷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生態系統的綜合組合改進,可以將洪水造成的經濟影響減少40%以上。此外,估計顯示適應成本約佔年度GDP的0.2%,這使得這些措施可能具有成本效益。世界銀行和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的報告也包括政策行動路線圖,強調馬來西亞各政策制定者合作的必要性。

2023年馬來西亞洪水影響的總體評估

在2023年,馬來西亞由於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總數達7.554億令吉(2022年:10.265億令吉),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0.04%(2022年:0.06%)。

其中,居住區損失為1.683億令吉(2022年:1.574億令吉),交通工具損失為2230萬令吉(2022年:1880萬令吉),商業場所損失為5320萬令吉(2022年:5030萬令吉),製造業損失為1030萬令吉(2022年:870萬令吉),農業損失為1.206億令吉(2022年:1.545億令吉),公共資產和基礎設施損失為3.807億令吉(2022年:6.368億令吉)。

2023年,十三個州屬和三個聯邦直轄區都受到了洪水的影響。其中柔佛的洪水經濟損失最高,達2.75億令吉(2022年:3920萬令吉)。其次是吉蘭丹和彭亨,分別錄得1.397億令吉(2022年:1.939億令吉)和7480萬令吉(2022年:1.799億令吉)。

2023年馬來西亞洪水經濟損失(資料來源:馬來西亞統計局)
馬來西亞深受洪水災害。

綜合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