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安樂活】(上)/安寧緩和醫療/扶起老齡化社會

2019年,杜克新加坡大學聯合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教授芬克斯坦(Eric Finkelstein)針對安寧緩和醫療“臨終病人死亡品質”進行跨國比較研究,研究結果於2021年在醫療期刊上發表。結果顯示,在81個被研究的國家之中,只有六個國家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品質獲得最高等級A級,其中,包括英國、愛爾蘭、台灣、澳洲、韓國及哥斯大黎加。馬來西亞在2015年的調查中以46.5分排名第38,而在2021年以58.7分排名第62,F級,比其他許多國家的表現落后許多。

資料來源:杜克新加坡大學聯合醫學院

8病床接收552病人
砂拉越中央醫院安寧病房專科醫生,朱玉玲對此表示,並不是我國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退步,而是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安寧療護,努力取得進步,甚至超越我國,而我國這方面的發展十分緩慢,必須加緊腳步才行。砂中央醫院安寧病房只有八個床位,根據記錄,病房在2021年接收了552位臨終病人,今年截至七月已有超過500病患入住,她預料人數將在今年底達到四位數,這表示人民對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的需求正在不斷提高。目前我國擁有3200萬人口,砂拉越有290萬人,每年有大約70%的重症病人需要安寧緩和醫療服務,但是真正能夠享有服務的人只有10%。

根據大馬統計局的统计,我國預料將在2030年成為老齡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將占總人口超過15%。我們將需要更多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以應付人民的需求。因此,我國必須持續地建立優良的健康保健系統,這並不僅僅是提供醫療服務而已,而是要建構一個具有支持性,能扶得起老人和病人的社區,這需要不同的組織、團體和人員的聯手合作來實現。

朱玉玲醫生是砂拉越第一位安療
護專科醫生,任職於砂拉越中央醫院腫瘤科放射性治療部門與安寧病房。

●對緩和醫療的迷思
1) 接受緩和醫療≠沒希望等死
許多人以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就是‘什麼都不做’、‘等死‘。其實,它並不是一種‘消極性醫療‘,相反的,它積極處理病人各種身、心、靈問題; 協助病人和家屬調適;用更正面的態度來面對因疾病所帶來的變化。緩和醫療不是生與死之間的習題,而是將生命活到底,活得滿盈豐沛,活得圓滿,所服務的對象不僅是病人,還包括病患家屬。

2) 癌末病人才需要緩和醫療?
緩和醫療不只是末期病患和癌症病人的需要,即使是確診為癌症初期,或確診其他疾病,或病人在接受癌症治療,只要病人深感生命受到疾病和時間的限制,身、心、靈癥狀需要更專業、全面的照顧,都可以接受緩和醫療服務。醫學研究結果顯示,病人在疾病早期就同時接受緩和醫療與腫瘤治療,能夠提高病人和家屬對疾病的應對能力,達到更佳的生命品質,更佳的癥狀控制,病人甚至比預期活得時間來得
長。

3) 安寧病房只提供嗎啡?
嗎啡在舒緩癌症疼痛上是極為重要的藥物,可是一般人對嗎啡的印象都不太好。‘嗎啡是末期用的藥’、‘用到嗎啡一定是狀況非常不樂觀’、‘使用嗎啡會導致痴呆’、‘嗎啡對身體不好,最好不要服用’、‘用嗎啡會減短生命’。許多人認為嗎啡是毒品會導致上癮,這些刻板印象都是錯誤的。其實只要正確適當使用,嗎啡不會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嗎啡能夠安全緩和疼痛,讓病人在有限的時間內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人都需要的服務
諾瑪專科醫療中心腫瘤科醫生林惠依也強調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養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人一起來做,然而,有多少人會意識到,照護一個年邁老人或臨終病人,也需要這同一村的人的力量來關愛、陪伴和協助對疾病的挑戰。”她目睹病人與家屬,因對安寧緩和醫療缺乏認識與醒覺,加上地方資源的匱乏,在遭逢癌症打擊生命與健康的時候,是如何獨自承擔、應對種種因疾病所引起,且接踵而來的各種問題和狀況,也往往將人逼近谷底。因此,她與一班關愛生命的同仁創立了“恩林安寧療護協會”,結合本地多個醫療組織的力量與資源,為病人和家屬提供免費的居家安寧照護服務。

“生而為人,我們常會為人生各個階段做規劃和安排,當一個小生命誕生,我們會做很多的準備,接著我們安排他上學受教育,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精挑細選,長大后他會自己規劃工作、旅行、結婚、生子、退休,逢年過節過生日也都會計劃。然而,對於人生最后一件大事——往生,有多少人會做計劃和安排?”林惠依形容死亡如同“房間裡的大象”,雖然明顯卻被集體視而不見、不做討論。由於沒有準備和規劃,當嚴重疾病來臨,人們往往措手不及,無從應對,以至生命在遺憾、疼痛和痛苦中結束。如果我們能夠趁早做更多的了解,計劃和安排,我們可以改寫生命的劇本,讓死亡不那麼可怕,生死可以兩相安。

林惠依從醫療人員的角度來解釋為何人人都需要安寧緩和醫療服務:“人均壽命與健康期同樣重要,大多數人的壽命比以前人更長,但並不健康。我國人均壽命是76歲,而健康週期通常比壽命短十年,這十年裡身體機能會逐漸衰弱,各種疾病找上門,這時人們需要各種資源來減少不適與不便,以及維持生活與生命品質。”根據我國十大死因數據,將近90%的人死於疾病,因此,安寧緩和醫療的重要性就和醫院一樣,是幾乎每個人將來有一天都會需要的服務。

●家是病人最想待的地方

林惠依長期服務於腫瘤病房,她發現絕大部分人死前最想待的地方是家裡,因為家是最舒適,最有隱私的地方。然而,基於社區支援與資源的欠缺,以及醫療照護的顧慮,令病人無法從心所願地在病房或療養院度過生命最后的日子。因此,為了讓病人能夠更好、更安心地在家養病,她和夥伴們到病人家裡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並引導家屬照護病人。若有需要,家屬可向博愛協會租借醫療器具,病人和家屬不需在家和醫院之間奔波,這能減少病人與家屬的不便,同時減緩病人的疼痛和其他癥狀,也能減緩醫院床位與人力資源不足的壓力。


6年裡,靠著兩位全職與兩位兼職護士的力量,截至今年7月,恩林安寧療護協會一共服務了393位病人,進行過3915次的家訪,服務最久的個案超過兩年,完全零收費的居家探病服務,不只減輕了許多家庭的經濟負擔,還讓病人與家屬能在最后能有更多時間相處,改善了病人的生命品質。在這些病人之中,有85.5%最終如願於家中安詳離世,其餘者因嚴重癥狀和其他特殊醫療需要,而在病房臨終。


●同建一個安寧村
加拿大緩和醫療專家法蘭克(Frank D Ferris)曾言:“我們所給出的關心以及所發展出的社區資源,將是決定未來我們被如何照顧的要素。”我們的社區是否準備好與我們同行?朱玉玲醫生非常希望本地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能持續進步,建立完善的系統,成為人民強硬的后盾。她和醫院團隊將努力為提高本地安寧療護服務水平,以達到國際標準,讓砂拉越的病人在面對嚴重疾病時,也能夠擁有良好的生命品質。林惠依醫生和恩林安寧療護協會也會與社會不同領域攜手合作,為砂拉越建立一個扶得起病人與家屬的砂拉越安寧村。

恩林安寧療護協會醫藥總監林惠依醫生呼籲大家協力共建砂拉越“安寧村”

報道:戴舒婷

資料來源:台馬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研討會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