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安樂活】(下)/醫生護士如何改善末期病人生命品質

在2015年的醫學研究報告中,台灣的安寧療護服務品質排名世界第六,2021年,台灣的排名上升到第三,成為全亞洲之冠。在一個忌諱談死亡的華人社會裡能夠達到這樣的表現,可見台灣在推廣安寧療護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於1998年開始,為病人提供居家安寧照護服務,接着在2002年設立安寧病房——美德病房,24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服務,從一個社區擴展到全台,如今正邁向國際,與其他國家合作推廣安寧緩和醫療,並提供培訓。

●我來,我見,我思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中心副主任黃軒醫生,是一名重症醫療專業醫生,過去也曾擔任醫院加護病房主任。在醫院最常發生死亡的現場上工作,情況危急的病人總是會移交到他手中,由他去負責與死神交手,從死神手裡搶救生命。他見證過許多從生死邊緣康復的病人,也看過許多無法輓救的生命,生與死是那麼的接近,卻又那麼的相反,叫他更加了解如何好好活,怎麼樣才能好好死。


他道:“The last Smiles start from here”(最後的微笑,由這裡開始),’Smiles’頭尾兩個S分別代表Save(搶救)和Suffering(苦痛),每一個成功的搶救(Save),都是幫助病人脫離苦痛(Suffering),但是在兩個S之間有‘mile’(一哩)存在,他和團隊一直努力跨越這道巨溝,讓病人和家屬在面對疾病時,在萬苦中也能嘗到甘旨。

每一個成功的搶救(Save),都是幫助病人脫離苦痛(Suffering),但是在兩個S之間有‘mile’(一哩)存在。

身為重症病房醫生,黃軒無時不刻都處在選擇中,30秒……10秒……5秒……3秒鐘,分秒必爭在極短的時間內為情況危急的病人做最合適的醫療決定,他感謝那些病人老師,讓他學會各種搶救生命的技巧和方法,助病人‘活到底’。他說,一個好的醫生必須具備三項專業:專注、專技、專情。其中專注是不停學習知識,保持閱讀的習慣,除了醫學刊物外,還要多看古人哲學;專技即醫術,必須具備實戰功夫才能和死神交手;專情不是矯情也不是濫情,醫生必須能對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也要做好情緒管控,在危急中保持鎮定才能理智做決定。

多年前,一位末期女病人因持續三星期無法入眠,受不了這份煎熬而到醫院向黃軒求醫。黃軒看了她的X光片,發現她的肺部和腹部滿是積水,導致她身體多處十分不適,呼吸困難空氣飢渴。通常這種情況,醫生作法是為病人戴上氧氣罩、注射嗎啡和插管。然而,女病人拒絕插管,黃軒必須尊重她生命自主權。但他沒有就此作罷,他用腹水穿刺放液術,從病人的腹部置入一支細針引流腹水至體外。疼痛減緩後,女病人再度展顏歡笑,並能出院去對摯愛的婆婆做生命的道別,最後的幾天她一直很開心和家人在一起,直到一周後她安詳離世。

另一位男性癌末病患,同樣因為空氣飢渴,帶著氧氣罩躺在病床上急需治療,進入手術房開胸後黃軒發現病人心血管形成假腔,並沒有氧氣,病人血壓大跌,驚慌之中他在真腔裡發現出血的腫瘤,他迅速為病人止血,封堵破口,順利讓病人度過生命危險,更神奇的是,手術後四小時,病人竟已無需氧氣罩,能夠坐起來享用美食,對著鏡頭眉開眼笑,看起來根本不像是一個末期病人。

還有一次,他接手一個被放射性治療醫生、化療醫生和外科醫師判定無‘技’可施的癌末病人,病人身上插著管子,躺在病床上等待死神到來。黃軒動手為他進行手術,不為延長生命,只為免去他插管的疼痛與不適,手術後病人不必插管,能夠下床自由活動,總算還來得及在最後做一些開心的事,最起碼最後的日子他不是盯著天花板看,而是走到窗前看天空。


一個個故事,讓我們知道,面對病危病人,急救不急救、插不插管,在死亡現場他以病人和病人家屬的生命品質為考量。黃軒的一雙手救的不是生命,而是生命品質,他減輕病人癌痛之苦,讓病人在最後的日子裡能過得舒服舒適,能死得優雅、得體,保留生命的尊嚴。

身為大馬籍台灣醫生,近年來黃軒一直在連接兩地醫療資源與技術上做努力。
陳宣卉護士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服務30年,現任居家安寧照護護士,同時也是安寧病房護士導師。

最後一哩路 與病人同行
一個完善的安寧緩和醫療團隊是由許多不同專業的人員來組成,其中護士更是緩和醫療的重要支撐,護士最常與病人和家屬接觸和互動,最清楚他們的需要和狀況,給予最及時的援助,此外,護士也是病人及家屬和安寧團隊之間溝通的橋梁。陳宣卉護士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服務了30年,現任居家安寧照護護士,同時也是安寧病房護士導師。今次到砂拉越一行,她與本地醫護人員分享她在安寧病房與居家安寧護理的工作經驗,以及當中的意義。

作為居家護理師,陳宣卉每天提著“居家百寶袋”到病人家探訪,出訪前會再次與病人家屬確認預約。到了病人家,她替病人進行各種的護理,包括:測量生命跡象、換鼻胃管,導尿管、褥瘡換藥、便秘處理、抽血打點滴、身體按摩、口腔護理、床邊復健、剪頭發、洗澡、指導家屬點滴更換、指導使用氧氣機,此外也和病人及家屬進行病情討論,做藥物調整,和引導病人及家屬做生命道別。聽起來很瑣碎,但是對於臨終的人來說,任何一件小事都能改變他們的生命品質。

陳宣卉分享幾年前的一個個案。阿妹是美德病房裡的一位腦癌病人,由於阿妹時日無多,她丈夫想接她回家,讓一家人能夠在一起度過最後的日子。但是由於他們住在大安溪,距離醫院47公里,超出了居家安寧照護范圍,丈夫擔心將阿妹接回家的話,就不能接受緩和醫療。後來團隊不顧距離,同意讓阿妹回家與家人團聚,並每周跨越往返兩三小時車程的顛簸山路,到阿妹家提供醫療照護,一心完成阿妹及家人的心願。阿妹家人將這段最後相聚的日子拍攝下來,製作成短片,裡頭收錄大家道別的一個個畫面。雖然最後阿妹還是離開了,但她滿滿的愛留在家人的記憶裡。

許多人以為病人一旦進入安寧病房就等於被判了死刑,就會被插管,躺在病床上孤獨等死。其實安寧病房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可怕,許多病人原本對死亡感到恐懼,對生命感到絕望,卻在安寧病房重獲笑容,他們發現護士們溫柔貼心的照護,能夠緩解他們身心靈的痛苦。


美德病房每隔一周的星期五都會舉辦小型音樂會,由志工們載歌載舞,用音樂給病人帶來歡樂節目。有一次一位老伯參加了小型音樂會之後,他非常期待下一個禮拜五的到來,他好想再參音樂會。於是當下一個禮拜五到來,他一大早就穿上最喜歡的衣服,戴上兒子買給他的帽子,打扮得帥帥的,去參加音樂會。但他後來才知道,兩周一次的音樂會要隔周才有,他大感失落。護士不忍心看他失望,於是決定和志工們一起搞一個臨時的音樂會,響起的音樂瞬間就讓阿伯開心起來。這件事一直被記阿伯兒子記在心裡,他非常感謝安寧團隊為爸爸特地辦的那場活動,因為如果錯過了那一次,爸爸就等不到下一次了。

聽陳宣卉說到這裡,我心裡發起了一陣感動,她接著說:“也許對大家來說,這不過是工作分內事,但是對病人來說,那是他們人生盡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病人和家屬的回饋,成為她繼續在安寧緩和醫療前進的動力。這些年來,無論是病房病人,還是居家病人,他們都讓陳宣卉學習良多,雖然大部分老師都已往生,但他們依舊活在陳宣卉心裡。

“ 面對臨終的人,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改變他的生命的關鍵時刻。千萬別將自己看得很渺小,一隻小蚊子也能幹擾一夜的睡眠。”——安寧緩和醫療護士。

結語:黃軒醫生道:“及時治療不可痛苦,及時緩和去除痛苦。”安寧緩和醫療是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需要的“創可貼”,貼上它,傷痛和疼痛就會緩和。不要等到受傷時,才發現藥箱裡沒有創可貼,準備好自己,準備好社區,一起建立一個“安寧村”。


報道:戴舒婷

資料來源:台馬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研討會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