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极端 才多样

“在干扰强度介于两个极端之间时,物种多样性最高。”——罗宾‧沃尔‧基默尔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不是一本生硬的知识型生物书籍,那书房挺喜欢罗宾在这本书中的呈现方式,他会以巧妙的方式,把苔藓的特质与其他生物或者人类的生活连串起来,帮助对苔藓和大自然不了解的读者,消化和吸收他们所阅读的,比如她把苔藓和蛙类写在一块儿,蛙类是由水生动物演化,从水里来到陆地生活的动物,苔藓也一样,从藻类演化成苔藓,是第一种登陆的植物,罗宾这样的书写方式,让人不觉得沉闷,而且感觉跟苔藓并不疏远。

其中有一章她书写关于苔藓基因的演化与同类的竞争,她写到:“若完全没有干扰,优势族群就会借由它们的生存优势排除其他竞争者。干扰强度太强的话,只有非常耐操的物种能忍受这种骚乱的环境。要是介于中间,干扰强度中等,似乎就会来到一个平衡点,有机会让各种生物繁衍。”我喜欢这一段,也立刻想到了婆罗洲热带雨林和人生。

婆罗洲是土壤非常贫瘠的地方,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强烈,为了生存,物种演化出各种不同的技能,而时间的长河让物种的演化能够稳定下来。物种终能在这岛屿上存活,成为备受全世界瞩目的奇葩。

人在压力的刺激下会努力找出路,想办法活下去,所以压力并不是完全不好的。听某人说,他大量购买不动产,给自己压力来推动自己。我嗤之以鼻,不是因为觉得这话没道理,而是觉得,压力要适量,压力不能用来做贪欲的借口,并且不能将自己的压力推给别人,让别人替你受。比如他拖欠员工薪水,把现钱用来缴付银行贷款和信用卡,我觉得这样太过分了。

另外,环境太苛刻,情况就会像罗宾说的,只有非常耐操的物种能忍受,这就像热带疏矮林一样,物种不多,生命不旺盛,生物多样性不高。如果一个组织的生存条件太过苛刻,也会变成这样,到最后内容空洞。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书,那岂不是太无生趣了吗?
到底我是在说书,说生物,还是说人?都有吧。人不也是种物种吗?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