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平”的那把尺

5岁小男孩近期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咪,一点也不公平﹗”,无论是任何事件,与姐姐的争执,与阿嬷的对质,与姨姨的讨论,与妈咪的对话等,这句“不公平”是他结束一段对话的终结词,当我们还在纳闷,他究竟明白何为“不公平”时,小男孩已将不公平三个字淋漓尽致地应用在他的日常里,因此,小男孩也换来了“公平弟”的称号。

后来发现,原来孩子们真的都会度过一个所谓“不公平”的敏感时期,笔者还在纳闷,以前我们都没这么多教育理念,怎么来到了科技越发达的时代,孩子们的教育越发困难了呢?是孩子们都聪明绝顶,还是以前的人不懂得为自己发声争取?言归正传,今天我们还是来聊聊,何为“不公平敏感期”吧!

●孩子眼里的公平,和你以为的不一样

小姐姐在看电视时,特别不喜欢被干扰,但她弟弟却偏爱在姐姐不喜欢时,上前作弄。有一次,姐姐已经说了很多次“不要弄我!”,弟弟还是把身体往姐姐身上靠,就这样,姐姐忍无可忍打了弟弟一下。身边的妈咪看见了,说了一声“姐姐,不要打弟弟。”姐姐立即红了张脸,哭了起来。

她边哭边大声为自己辩驳“你们每次都这样不公平。”妈咪一想,哪里不公平了,只是让姐姐不要打人而已,怎么“不公平”这三个字又冒出来了?于是妈咪压住心里的不快好好的问“哦!我们哪里不公平了?你说说看?”

姐姐劈里啪啦就说了很多“不公平”事件,她说“我已经跟弟弟说不要作弄我了,他就是不听,我才打他,你们没有骂他却说我,每次吵架都是我的问题,可是弟弟也有错啊!还有,昨天姨姨买冰淇淋回来,弟弟吃了两个,我才吃一个。上次也是这样,弟弟每次都吃比我多,我只是吃一点点而已。”

身旁的弟弟立即还击。他说“妈咪,不公平,姐姐打我,可是我没有打回她,因为你说过打人就是不对的,所以你不可以骂我,还有,姐姐每次看电视都没有让我,不公平……”听完这些事情,妈咪有点目瞪口呆“为什么这么小的事情,孩子也能扯到公不公平上?妈咪陷入了沉思。

●公平“敏感期”的到来

根据专家分析,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或经历时间的长短都会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位12岁的小孩也许会经常投诉“不公平”,直至她升上了中学﹔而一位仅有5岁,可已经在幼儿园的孩子也会频频说着“不公平”。所以,只要孩子们一进入正式的群体生活,有较多独立空间和跟同伴交往的社会关系时,就等于他们开始进入“不公平敏感期”。

家长们可能会困惑,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敏感期”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可以开始思考更加抽象的概念,比如公平、平等、正义等等;而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进入校园生活,在群体中体验社交,理解个体和群体关系也会稍微复杂性,这就会促使孩子们开始思索,为什么会不公平?

●孩子遇到不公平时,家长的回答很关键

记得小时候每次和大人说不公平,家人总会说:“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公平?”似乎大家已经对不公平的现象习以为常。长大之后才逐渐发现,在孩子“公平敏感期”引导他们了解公平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维尔纳曾对698名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他们的成长环境存在贫困、家庭暴力等问题。32年后,有的孩子却可以发展得很好,成为了有能力的人。大多数人对这样的结果可能大感意外,但随后的调查表明,那些可以超越“不公平”情况的孩子,往往都会选择直面不公平,而并非安慰自己“世界上哪有什么公平”。

从某种意义上,当孩子第一次面对真正的不公平,大人的态度,可能决定了他一部分的世界观,以及今后的路会如何走?是不断地抱怨,并且屈服于不公?还是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1)倾听并表示理解

有时候孩子口中的“不公平”未必是真的不公平,只是在说“这件事情不符合我对公平的理解。”比如一次表演的筛选中,虽然姐姐跳舞很好,但是老师却没有选她,她觉得十分不公平。然而,事实却是:老师考虑别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师的做法也很公平。爸妈对孩子的愤慨表示共情和理解,并引导他复述事情的全过程,以及他认为,该是怎么样的才能开始引导他的第一步。

2)给孩子解释“公平”

为什么妈咪没有一视同仁惩罚姐姐,儿子就觉得不公平?为什么种姓制度下,被当做奴隶的小孩却没觉得公平?所谓公平,说白了,不过是看自我与社会的方式。孩子感到不公平了,家长不但要承认公平的必要性,还有必要向孩子指出:“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不公平,然而,公平却一直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

3)教孩子如何转化不公平

家长教育孩子如何对待不公平的处境,往往折射着一个家庭的价值取向。如果孩子跟你说,校园中的不公平现象,你是告诉他“没关系”后一笑而过,还是跟他说,世界本没有公平,哪种更能转化孩子因“不公平”带来的愤怒情绪呢?

如果孩子跟你说起校园的不公平事件,家长该好好跟他分析,然后让他去把自己的心情告诉老师,直面问题。让孩子正面且独立处理“不公平”的事情,他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能勇敢站起来寻找答案,或者解决这件事儿的能力。而不是怀着“凭什么”的愤怒情绪,或没所谓的心态,稀里糊涂的面对自己人生中的“不公平”。

●灵活的公平

由于年龄和认知的限制,许多孩子并不能真正理解公平的意义,对于深爱父母的他们来说,父母是否公平地爱自己和兄弟姐妹也不重要。他们所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父母最爱的孩子,父母是否还像以前一样爱自己。

公平是一种很个人化,选择性很强的想法。比如,在分配面包片时,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6岁和一个3岁的孩子,那么将面包一分为二进行分配公平吗?这显然是不太理想的,如果你给6岁的孩子分两片,给3岁的孩子一片,表面看起来虽然不是均等的公平,但可能是理想的公平,因为这样的分配正好与孩子们的食量相当。

除了这些日常分配之外,许多妈妈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两个孩子都恨不得尽可能多地霸占妈妈。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无论你怎么做,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让两个孩子全满意!怎么办?其实,时间不是重点,重点是某段时间里,你是否能让孩子体会到百分之一百被疼爱、被关注的感觉。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拥有独立的亲子关系,也就是说,对于老大来说,他和妈妈的关系就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和爸爸的关系也属于他自己。对于老二来说,他和妈妈的关系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他和爸爸的关系也属于他自己,孩子都渴望和爸妈单独相处的时间,这会让他们内心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为此,不妨趁一个孩子睡觉时,好好和另一个玩玩游戏、聊聊天。或者,规定晚上七点到八点,是老大的妈妈时间,对老二来说就是爸爸时间。每一对父母拆开来,一个人陪伴一个孩子。哪怕我们每天留十分钟与孩子单独相处,把自己完全交给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发自内心地享受和他在一起的乐趣,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某时某刻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每个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各有不同。因此,即使父母基本做到了形式上的公平,在一些孩子的眼里还是会存有不公平。因此,除了给每个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相处的时间,我们还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爱好等,去找到属于他那个独特的点,制造出独一无二感觉。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会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爱我”、“我在妈妈心目中很特别”,自然就不会怀疑父母是否偏心了。

是的,灵活的公平可以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化解孩子们心中产生的不平衡,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和紧张形势自然会得到缓解。

综合文︰薇恩
图片取自网络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