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 山峰耸翠如诗如画

三河坝是大埔有着华侨之乡的重要地理因素。

清晨从登下巴士直奔邻国汶莱乘搭航客机直飞香港机场,下机后拖着行李箱转到码头搭船到深圳,感觉这个熟悉即陌生的城市。
一整天历经海陆空交通工具长途跋涉,山长水远到达深圳时已是下午时分,以侨胞返乡祭祖的名义,首次踏在名曰“大埔”的土地。
坐在长途巴士里,耳边不断传来导游对大埔的介绍,边听边漫不经心往的窗望去,看到的是一片片绿油油,错落有致的菜园,以及保留着历史痕迹的土坯房。内心里不期然就哼起了“大埔的风光好,大埔的风景美,绿油油的茶山啊,山明秀水多明媚,人情是竹泥土最芬芳,故乡怀抱最温暖,故乡风景最难忘,大埔歌儿唱呀唱,一天唱了好几回,大埔的男儿强又壮,你看大埔姑娘她最美”大埔颂,有着侨胞对故乡的盼望,对故乡的期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从小就与亲人分隔两地,如今,返乡相见时大家都已成长,或鬓发泛白了,怎不叫人感慨万千,怎不叫人感动呢。
其实,最让人难忘的不只是大埔的青山绿水,大埔的热情,还有就是大埔梅菜、算盘子、笋干、黄脚鸡的美味。

农村随处可看到土坯房和洋房的搭配。

“华侨之乡”美称

大埔县位于广东东北部,韩江中上游,东和北紧靠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和潮州市潮安区。全县区域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
大埔县素有“华侨之乡”美称。大埔华侨之乡有个很重要地理原因就是三河坝,它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耸翠,如诗如画。
三河坝有三条江,一条是福建的汀江,一条是梅州的梅江河,还有一条是大埔的梅坛河,三条河汇集而成潮州的韩江在汕头入海,所以大埔华侨都有地理位置的原因,大埔不管是在广东或梅州来说,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其中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最多。

大埔街景。
大埔道地菜肴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三河坝战役

广东华侨首批华侨是在唐朝至元朝之间,唐朝是中国祖国最强大的国家,长安当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李世民不想让国民出国,于是似沿海地带的渔民和边境的越南、东南亚通商之后,有少部份人就留在当地,当时华侨人数不多,大约几千人。
到了宋朝,南宋末年,精兵南下,南宋迁都城时有100多万人和少数民族的军队不停竭的赶到了中国的最南边,并造船不停的往南部,这时又有少部份人迁到了东南亚,这是第2批。
元朝初期时,蒙古人进军中原,那时宋朝有个较出名的一个大官叫文天祥,在梅州淞口镇招数了1000名壮兵,准备打战。跟元兵海战时失败了,其中有800名梅县人,跟队伍失去了联系,随船漂流到马来西亚。
第2次华侨较集中的在明朝时,当时福建省、浙江省沿岸受到日本倭寇不断侵犯骚扰,那时也很多人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地区。
最后一次是在鸦片战争发生时期,英国打开了对中国的通商口,那时有很多当地的农民,卖猪仔,被当成劳工输出到美洲大陆,或是东南亚,他们是最辛苦的,因为有些人舟车劳顿,吃的又不好,根本不被当人看待,很多人在途中都已经牺牲掉了。许多先人都是很辛苦的,他们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三河坝在中国革命战争,八一起义军浴血奋战,抗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要战场,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山纪念馆。
大埔街景。

重点产茶县

大埔有“三区六乡”(三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六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之称。县城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
大埔县土特产主要有天然矿泉水、瓷器、蜜柚、茶叶、烟叶、金针菜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也是中国小吃名县、全国重点产茶县。
大埔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森林覆盖率79%。县境山脉大部分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均散布于四周边陲,最高峰为西南部银江镇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镇黄竹居的韩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广布。
大埔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埔农村景色。
一根扁担挑着两箩筐祭品准备上山祭祖。

人杰地灵孕育人才

大埔县是革命老区,是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侯镇、茶阳镇、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北村、侯南村是“全国文明村”。大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兄弟三将军”(范汉杰、范剑江、范作人)、一县同期“四位省主席”(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父子两总理”(李光耀、李显龙)被传为佳话,还有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弼士、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首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之一的田家炳、现代著名作家杜埃和碧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杨文采、蒲慕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涂善东等杰出人物。

撰写/整理:赖钰芳

Check Also

“洞”悉生命(一):傳說與真畫

書寫尼亞石洞群是一件十分困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