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节制阻跟风 谈自杀新闻安全报道

报导自杀新闻会带来什么影响?传媒要如何安全报导的同时还能带来预防效应?
你知道安全报道自杀新闻原来有诀窍?
那些该说的不该说的,该描述和不该描述的场景和字眼,
都会影响接下来的自杀模仿案件数字高和低。

不当标题简化自杀原因。

专门研究媒体与自杀防治的香港程绮瑾博士在自杀防治与安全报道工作坊提出,比起上一回多年前她观察的我国自杀新闻报导,最近马来西亚自杀新闻报导的内容开始慢慢追赶上了港台方式。

到底,一个安全的自杀新闻该如何报道才不会引发维特效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推出的《预防自杀:供媒体工作者参考》指南,媒体在报导自杀新闻时应遵循六要六不要原则。程绮瑾指出,各地可能会根据自己所在情况稍微有些改变,但是总体以下六要六不要是全球通用。

【预防自杀六不要】

1)不要将有关自杀的报导放在显著的位置,比如不建议放在报章头版头条、电视台黄金时段、网站首页推荐、网站热点新闻上。同时也不要过度重复类似的报道。可能当时接连发生两三宗案件,不建议采取列表回顾式报导。

2)不要使用煽情或将自杀正常化的语言。避免使用“某某自杀死得多么凄美”“以自杀作为抗争手段”“以死明志”等将死美化或正常化的字眼。

3)不要详细描述自杀所使用的方法。

4)不要提供关于自杀地点的详细信息。她表示,香港的做法可能是具体到哪一栋楼门牌号都会报出来,这些都应该要避免。

5)不要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程绮瑾记得,某一次某村刚好发生两个老人家同时跳楼事故,香港报章的头版就以恐怖电影效果作为呈现方式,彷佛此村中邪一般因为接连发生老人自杀命案,花边新闻还提到那里风水不好,这就是典型以耸人听闻方法去包装自杀新闻。

6)不要用自杀现场的照片或录像。她留意到最近我国社交媒体也有人在转发某自杀跳楼视频,她对此感到震惊也希望可以避免。

【预防自杀六要】

1)要提供寻求帮助的准确信息。报导自杀新闻时,可以配上当地求助资源、热线。程绮瑾记得,某位新闻编辑还会特意打电话给这些热线,确保这些号码真实有效,这是非常棒的做法。

建议在自杀新闻中提供预防及救助方式。

2)要教授公众有关自杀和自杀预防的相关知识。比如一些迷思、误解,如何正确预防自杀,这些知识非常值得公众去推广。

3)要报道如何应对生活压力或生活想法。最好能找到一些亲身经历过并且找到解决方案的人,这样的新闻非常值得去报导,会带来正面效果,可能会提醒一些想要自杀的人,让他们知道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4)要谨慎报道名人自杀事件。

5)要谨慎采访自杀者家人或朋友。自杀刚刚发生时,如果可以,尽量不要采访家属。尤其对方没有意愿,心情沉重就不要勉强,除非自己有想要说的话要表达。在采访过程要尊重对方,避免暴露隐私以及跟公共利益没有关系的细节。要注意核实,好多时候,家属可能不了解全部真相。

6)要意识到媒体工作人员自身可能会受到所报道的自杀事件的影响。这一点关系到新闻从业者的精神健康问题,程绮瑾过去几年在新闻线上的同事,就有三位自杀身亡。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他们并不是每一位都报道过自杀新闻,但是她知道新闻从业员扛着巨大压力,会见到很多生死、包含截稿时间等,背负很大精神压力,可能会出现精神问题,要先调养好自己再回去工作。“当我们在帮助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过程,同时也会学习到更多健康知识,这些知识会令我们以后在报导自杀相关新闻时更加有同理心,考虑更加周全。”

过去,她在香港推广时,前线人员会遇到的困扰可能是主管或同事不明白这些,那么程绮瑾的做法是直接和这些主管、主编沟通,分享研究数据告知这种报导会带来的影响等,所幸大家都正面回应。所以程绮瑾建议我国也一样可以如此行,不仅仅是让前线,包括媒体业的中层、高层都要一并沟通,而且不是一家机构,是所有机构和环境。因为有些人可能会表示,我们不报但是其他家会,影响还是会有,最好是全部人都有一个全面停战协议,一块儿去推动改变。

总结来说,六要六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要伤害别人”及“尽量去帮助”。

什么样的自杀新闻可以报导?

知名的人及反映重要社会问题的自杀案件。除了遵循‘六要六不要’原则,关于求助、预防信息尽量放大。排除以上的自杀新闻,可报可不报。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如果属于可报可不报,那么还是尽量不要报,毋宁找个可爱的暖心事件来满足任务需求。

【“违反六要六不要】

1)不可简化自杀原因

这是一个新闻标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标题把自杀原因给简化了。简单以沉迷上网、与母亲争执为由,其实这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很多人只看大标题,就会记住结论。那就会出现某一种自杀被正常化的风险。把自杀和某一类原因画上等号,学习不好沉迷游戏,那除了自杀还能干嘛,刻板印象就此建立。

然而,需要知道的是,自杀还是属于比较罕见的事情,即便是沉迷上网、精神问题、抑郁症,这里面都是极少数人选择自杀死亡,大部分都是会选择想办法解决继续生活。

另外,新闻报导也不必突出时间地点,避免出现模仿效应。比较需要突出和放大的焦点应该是,其他出现同样情况的人如何度过这个难关,这些信息可以报大一点。

在这篇报导中,自杀者身边人的照片并没有刊登意义。考虑到隐私及自杀者亲属属于风险人群。可能出现自责等情绪,如果事件发酵,民众不断转发新闻,等同于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不利于恢复,反而增加自杀风险。往远一点来说,其他类似经历的年轻人,容易受到传媒影响,若还钜细靡遗描述细节,建立错误观念,影响他人采取自杀行动。

2)预防信息才该显眼

要达到教育公众目的,自杀预防信息应该放到报章显眼位置,用更大篇幅讲其他人如何克服困难,呈现效果会安全很多,对社会来说帮助更多人。如果是网页新闻,那就将预防信息放到同一篇报导,至少大众转发时可以看到有益信息。

3)顾好自己

如果在过程中被感染,触景生情,记得不要害羞,向专业人士求助。

【为什么要安全报道?】

根据社会学系理论模仿效应,人们常常会有很多想做但没有做的行为,可能是见到其他人做了之后得到负面效果,形成制约不去做。但是,一旦他观察到其他人去做之后,后面的后果并不差,比如闯红灯,有人先过没事,你就会开始跟着去做。这就是社会学习反应。

很多人可能已经有想要自杀的意念,当报章头版头条出现自杀新闻,很多人去关注,同时新闻被美化,令他心里的约束感降低,就会去采取行动。

程绮瑾指出,过去香港曾发生多起富士康工人自杀案件。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的媒体聚焦在此,当时参与事件的记者表示,能感觉到这些工人一下子成为焦点,新闻煽情解读,工人处境很惨,好像只能自杀才能解决问题。虽然新闻意图可能是希望改变工人现状,但是呈现方法变成好像只有自杀才能得到注意,反而引起效仿。

本来可以用其他途径解决,她抛出问题,大家能不能想一想,呈现新闻的方法,有没有必要传递“只有自杀才能解决”这种观念?

详尽报导带来的不利

一个人会不会自杀,其实需要知识性的理解。好多人可能不懂并且恐惧,怎么样去杀死自己这个过程。但是,当媒体很多详细的呈现描述,等于在让一个有意图的人去学习这个过程。

通过新闻报导、影视剧呈现,都能让人学习,并且,在看多了之后,对疼痛没有那么多恐惧,当你把自杀正常化之后,恐惧感就会降低。这就非常危险,意念有了,恐惧少了,方法有了,下一步会怎么做?
媒体应该扮演的,是一个推延自杀过程、淡化行动的角色。应该和死神做时间竞争,媒体要加速,而不是告诉人有这样的一个方法。

撰写字眼要注意

语言的力量很大,同样地,文字也是。犯罪自杀、成功自杀、自杀失败、自杀不成功这类字眼看似普通,其实程绮瑾都不建议使用。犯罪自杀等同于把自杀罪行化,会让有自杀意图的人耻于告诉别人,她不推荐。成功、失败等字眼也不建议用来评价自杀行为,因为这不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行为。语言会有导向,不要带这些字眼。比较适合中立的字眼,有结束性命、企图自杀、自杀想法、死于自杀等。媒体要意识到问题,但是不要制造恐慌,情绪性的煽动不需要。不要结束在一个非常失落忧郁的情况中,反而是带给大家见到说希望在哪里,可能的解决途径在哪里,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媒体效应】

根据研究,新闻报导一个明星自杀,接下来的一到两个月,预测会有8-18宗自杀案件会增加。同样地,如果自杀新闻被详细报导,使用同样方法自杀的案件会提高到18-44%。

媒体当谨慎小心报导自杀新闻。

从全球来看,一个普通描述的自杀新闻,不会令自杀率上升。程绮瑾表示,数据很有趣,不是完全不可以报,而是看你怎么报,普通人自杀新闻不会提高自杀率。但是在香港,不管什么人,只要提到自杀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率就会提高。

在香港台湾,大家提到烧炭第一是联想到自杀,并且在短短两年成为第二流行的自杀方法。当媒体报导详细,这些方法的传播会激发某些人去采取行动。困境的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强化了行动意念。

所以,程绮瑾表示,推广安全报道不是从道义感出发,而是真的有实际理由和效应在影响。她亦提到,安全报导呼吁如果只做一次性、一年做一次、几年做一次,那么新闻报导的改变不大。需要长期跟媒体沟通,全面从上中下层着手,让所有人了解原则。共同目的是希望挽救生命,这需要每个人参与。

【创造双赢局面】

在推动安全报导这一块,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种要求会不会太高,或者会不会损害媒体利益?程绮瑾以她在香港的真实经历回应,有媒体确实改变做法但是销量没有受影响,阅读率、点击率维持相同。因为不是非得黑暗伤心内容才能有点击率,暖心顾人的新闻一样有人看。

改变报导内容,共同创造双赢局面。

有一段时间香港学生自杀案件频传,发现了媒体报导带来的负面影响,她便呼吁香港所有媒体手下留情。接下来大家真的改变报导方向,增加更多预防信息,转变发生后,学生自杀案件也真的降下来了。这里面的伴随关系就是这么神奇且鼓舞人心。

“对于那些媒体,他们受到损失了吗?并没有。他们一样完成报导,只不过报导的内容换了一下,从详细描述自杀情景到自杀预防信息,一样得到了社交媒体很多转发,这里面并没有所谓的此消彼长,而是可以体现一个双赢局面,带来更好效应。”

自杀防治与安全报导(下)
报导:游晼婷
图片摘自网络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