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陷入焦虑风暴…… 父母要当定心石

身体上与心理上出现的焦虑症状使青少年害怕上学也拒绝上学。

青少年焦虑症与成人焦虑症的分别在于导致焦虑的因素不同,以及行为表现不同。从发育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命阶段面临一系列社交和认知上的挑战,包括:建立人我关系(开始与家长分离、争取同龄伙伴的接纳)和与自我关系,塑造自已的身份认同感、发展自我人格等等,这些转变都会触发焦虑。

在疫情之下,过去一年青少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各种社交媒体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他们的“生活良伴”,这也造成了资讯焦虑的问题。网路上的贴文大多数都是在展现幸福快乐和光鲜美好靓丽的一面,青少年不知不觉就被主流价值观影响,看着别人活得光鲜,心里羡慕,对比之下(对比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自惭形秽,这也引起了另一种的焦虑。

● 青少年逃避焦虑的方式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除了哭闹之外,就不懂得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绪与需要,每当孩子一哭,父母和长辈们常用的“止哭”伎俩就是,利用东西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指着天空飞过的飞机或小鸟之类的,这些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却是孩子学习“逃避”的开始,当他们慢慢长大,无论在生活、学习或人际关系上,一遇到他们害怕的情况,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使用“逃避”的招数来应对。

人有自愈的能力,会趋乐避苦,青少年会先找法子来让自己避开焦虑的不舒服感,比如:打电玩、听音乐、找朋友聊天、看漫画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一时之计,只能转移注意力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终究必须回到学校或是网课上,当他们从享乐放松回到不安的现实状况,巨大反差加深了焦虑感,驱使他们更加想逃离,越逃离就越害怕,焦虑症状就像雪球越滚越大。

当蛇出现在面前,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一当逃离危险身心就自然放松下来,这个放松与舒服感会加强人的逃避性行为。所以面对焦虑感,青少年会本能地做出逃避的反应——不去、不看、不做、不要,这些行为容易被误解为懒惰、胆小、没自信和青春期的叛逆表现。比如当青少年为了逃避身心的不舒服感而一直玩电玩,父母不明就里,或担心他们上瘾而阻止。焦虑感没有找到正确的出口,情况就可能日渐严重。

● 孩子告知焦虑 父母怎么做才好?

→认识焦虑症 引导孩子

临床心理治疗师陈玉蓉接触许多青少年焦虑症案主,从他们身上她发现,现代的青少年透过各种资讯管道对焦虑症拥有基本的概念与认识,相反的,大部分家长对于青少年焦虑症缺乏认识。当青少年告知父母他们的焦虑症状或困扰时(比如:吃不下、睡不着、心里担心),父母一般上会给予三种反应。一、有些父母觉得孩子想太多,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适应疫情所造成的各种状况;二、当孩子拒绝上学时,有些父母会怀疑孩子被人霸凌,于是会带孩子向心理师或医生求助;三、有些父母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要学会自己处理和面对,所以他们不特别地给予关注。通常只有到孩子崩溃了,或者出现了很极端的行为表现,比如:极度的保留、抗拒、逃避、不愿意说话、食欲大 增或大减、失眠,父母才会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实体课变成了网课,师生与同学间没有真实地面对面接触与交流,情感和友谊无从建立,同学间缺乏有效的支持系统,因此这时候父母的支持对青少年来说变得更加重要与需要。

陈玉蓉表示,虽然青少年自我觉察力高,对焦虑症有初步了解,但是由于大脑还未完全发育,他们的判断能力不强,不能确定自己的作法是否正确,这时候他们很需要父母师长的引导与回馈,来协助他们做下一步的决定。生命会为自己找出路,青少年也会自己先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他们会开口向父母求助,那表示他们解决不了,他们感到很彷徨无助了。

→了解孩子状况 求助专业人士

当父母听了孩子的状况,他们可能也很无助,不知道要如何帮助孩子,于是建议孩子休息一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专心读书不要想这些,诸如此类的回馈往往使青少年觉得父母不明白,不了解他。久而久之,他就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转而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比如兄弟姐妹和朋友,然而这些求助对象并不一定能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他们可能建议他一些不健康或不正确的办法,比如:打电动、追剧、抽烟。青少年很可能就为了逃避焦虑,而不小心染上恶习。

陈玉蓉提醒父母要多留意孩子行为与情绪上戏剧性的改变,比如:原本很礼貌的孩子,突然变得说话语气不好;原本品行优良的孩子,突然间在学校打人;原本乐观自信的孩子,变得悲观自卑,情绪不稳定;原本话很多却变得不爱说话……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那可能表示问题存在已久或是很严重了。当然,这并不一定指孩子有焦虑症,或许他们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但父母也不妨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状况,或者向专业的辅导师、心理治疗师、医生询问,让他们来诊断。

父母的聆听与理解是对患上焦虑症的青少年的最大帮助。

→聆听孩子 让他感觉有依靠

她也提醒父母要扮演好聆听的者的角色,与青少年相处,最重要的不是说,而是先学会听,了解孩子身体出现哪些状况,听听他们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已经试过哪些方法。即便父母自己也感到无助,还是得像根定海神针一样,表现得镇定安稳,让处于焦虑中的孩子在感到不安的时候,依然觉得有依靠。如果父母因孩子的不安而不安,出言责备,或是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比如:“都是你“、“都是你想太多”、“敢敢去学校”、“怎么你这样子,别人可以,怎么你不行”、“你是男生要强大起来”,这些话一出口,不但无助于事,还会让孩子感觉更受伤。要记住,焦虑症是不请自来的,不是孩子要的,孩子感觉不舒服。

● 求诊少年配合度佳

焦虑症可谓极为普遍,被接受度也高的一种精神疾病,在青少年获知自己得了这种疾病,并厘清自己纠结的点后,他们一般都会积极配合陈玉蓉的引导进行疗程。一开始时,她会帮助青少年先放松心情,接受自己的焦虑症症状,然后教导他们一些健康及有效的应对技巧或方法,让他们学习面对焦虑,与不舒服感相处,持续的练习也有助于缓解因焦虑而出现的身体症状。

在整个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在每一个年龄层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包括:学习、身份、身体、人我关系、自我关系的种种改变,这些改变些转变都会触发焦虑。

青少年焦虑症的问题可大可小,小则伤及青少年的自尊与价值感、破坏家庭关系的和谐,大则影响青少年将来的社交关系、对学业和就业表现造成负向影响,增加成年期时罹患其他精神疾病的危险。因此,面对这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 男女患者表现不同

根据文献,女性焦虑症患者人数比男性焦虑症患者多,其中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女生的大脑天生比较偏向感性,另一个原因是,男女生的表达方式不同,女生比较会以倾述、哭泣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男生一般是通过肢体行为,如:运动、极限活动、打电玩,推撞等,表达他的不舒服感,这的确很让人感到混淆,也很难知道对方是好动还是焦虑。此外社会对男女性的要求不同,一般认为男生要表现得刚强,而女生的软弱可以被接受,因此男生不太会对别人表现出他的焦虑,而男生的焦虑症情况极可能被低估了。

特别说明:

*本文所提及的青少年是指一般青少年,不包括患有神经系统失调或神经发展障碍疾病者,这类特殊青少年的广泛性焦虑症,需要特殊的处理方式。

《彷徨少年(下)》
报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