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个家

“……要是我没有来这趟旅行、要是我没有跟那些女孩吃饭……我忍不住想,我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是为此时此刻做准备…… 我整个人生都像是各种机运组成,偶然地失去,偶然地和人产生连结,不过这次是第一次,我觉得像是命中注定。”
——贝克克兰《孤儿列车》

1854到1929年间,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乘载着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乘搭列车通向未知的孤儿多达二十万人,这小说故事取材自当年的孤儿和孤儿的后代们,叙述孤儿们的遭遇。

孩子们不是搭上列车被领养后,就会过着从此幸福快乐的日子,很多领养者领养孤儿的原因是要他们工作而不必支付工资,男孩要到农场干粗活,女孩做家务看顾小孩,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衣食住大多品质恶劣,有的睡牛栏,有的打地铺,有些男孩甚至被领养人虐打,女孩遭性侵。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不敢反抗,因为反抗意味着会被送往另一个领养家庭,情况不一定更好或更坏,于是,孩子们不敢作出一点让领养人不高兴的事。这些孩子,生在动荡的时代,失去家园、经历过经济衰退和世界大战,他们的遭遇外人难以想象和体会,只有同样是孤儿列车的孩子才能同理,所以尽管时间过了一甲子,老年的孤儿们始终记得当年同车的其他孤儿,心心念念,不知道对方遭遇如何,过得好不好,是否还活着。

rbt

这本书里故事的女主人公微微安搭上列车后,先是被两个家庭领养,九岁到11岁间的这段日子十分难熬,直到找到第三个好心的领养家庭,她便开始过上“正常”生活,有张床、有棉被、能上学、有工资、能上教堂,仅仅是这种平常的日子,对她而言已是难得的幸运。因此,她一直努力做一个听话的孩子,避免再被抛弃。

作者以过去和现在穿插的方式说孤儿的故事,91岁的微微安对着17岁的莫莉在打扫旧物时,说这一段她从没对人说起的往事。以前的孤儿和现在的孤儿(莫莉)惺惺相惜。其实,过了一辈子,她们最想见的人莫过于被领养前出现在他们生命里的人,也许是失散的父母手足,也许是同车的其他孤儿。

在书里和在现实里,这些孤儿在社交媒体和网路诞生后,靠新科技找到了一群孤儿列车“乘客”和他们的后代,这群人成立了孤儿列车乘客组织,凝聚这一批拥有相同经历和命运的人,让他们心里深处的一块得到抚慰,得已释怀。

如此,孤儿列车,到达终点了吗?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