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之美:陶艺,冷门艺术,热诚保温

本地当代陶艺家张发光(Tuson Chong )自2004年开始接触陶艺,至今已18年,即便陶艺未能给他带来丰厚收入与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对手上那一撮充满粘性的陶土, 始终爱不释手。2018年他在古晋朋岭区设立了Garden Craft陶艺坊,在老木屋里开课授艺,将这门在本地被形容为“垂死”的艺术,带给更多的人,让民众重新认识这种独特的艺术,也让对陶艺有兴趣的同好者互相交流,希望将陶艺从“垂死”转为“不死”。

砂拉越陶艺家图森张发光。

●陶瓷有别 声色不同
谈陶艺,张发光从制作原料说起。我们经常在谈话中用的‘陶瓷’这一词是来自最常见的两种烧成,即:陶器与瓷器。陶瓷器泛指以黏土塑形,再经过烧制成形的器物。陶瓷常见的原材料有黏土、氧化铝土、高岭土等等;这些原料常温遇水可以塑形,七八分干的时候可以进行雕刻,全干的时候可以拿砂纸直接磨制。制作陶瓷器时,一般会烧制两次,第一次是低温烧制,烧到800度,称作‘素烧’,素烧的成品质地较一般土坯坚硬,不易破损,且能够增加吸水性以利施釉。出窑施釉后再进行第二次烧制,也就是俗称的‘釉烧’,烧制温度视釉药和土坯的耐火程度设定,一般在1200-1300度左右,属于高温烧制。


所谓陶器,是陶瓷的其中一种,但是陶瓷并不一定是陶器。陶器的原料是陶土(Clay),原料成分含二氧化矽较少,发色的金属元素比较多,所以陶土的颜色大多偏土色、土红色,这样的特性也使得陶器烧制呈大地色系,釉色古朴,就算上的是白色的釉,依然还是看得出来是大地色调的米白色,不会白到如同瓷器一样白。由于陶胎的胎质比较松,气孔大、断面吸水率较高,敲击时的声音也会钝钝的,因此保温效果也比较好。综上所述,许多偏爱陶器的朋友爱的就是这一味古朴感。至于瓷器(Ceramic),其原料是瓷土。瓷土是以高岭土、长石、矽石等矿物原料制作出来的。瓷土的技术是在陶土的制作基础之下发展出来的,瓷器的烧制温度也比陶土高一些,透光性佳,如果坯体做得够薄,把坯体对着光看,还能看出透光的效果;一般使用瓷土制成的作品釉色明亮、轻敲音清脆、烧制后的胎体致密。瓷器几乎不具透水性,质地致密,一般市面上大量生产的磁砖、碗盘,都是使用瓷土制作。

作品做好后放到煤气窑里以低温或(和)高温烧制。(受訪者提供照片)

●陶瓷经久 制作不易
上周在前文中提起,砂拉越陶瓷艺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地土著的传统陶艺,而另一类是由华人陶艺师所制作的陶瓷花瓶。在大约200年前,从广东省移民到砂拉越的陶艺师,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带到了这里,并流传予后代。早期,人们利用陶艺来制作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工具、器皿、餐具和建材,随着生活方式与世界的改变,陶瓷器产品的类型也逐渐不同,作为日常使用的器皿,陶瓷器逐渐被淘汰,但是作为装饰的家具和花器,它地位始终稳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手艺逐渐受本土文化影响,发展出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陶瓷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也成为了砂拉越非常热门的旅游纪念品之一。


砂拉越是一个盛产陶土的地方。在本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自然与地理因素范围,找到多种不同类型的陶土,常见的有三种:一、高岭土含量高的白色土;二、铁含量高的赤土土;三、灰土色调的陶土。张发光透露,我们周围许多地方,甚至自家后院里都有陶土,只要拿把锄头,往地里挖一两尺深,就能发现陶土。古晋市的朋岭区就是一个陶土多的地方,张发光将陶艺中心设在这里,其实还有另一层的意义,早期朋岭是陶瓷制作厂的集中地,丹纳布迪(Tanah Puteh)和Sungai Priok等地名就说明了,该地出产白色黏土(Tanah Putih)和陶锅(Priok即土著语中‘锅’的意思)。从前到现在,本地陶艺家都从本地获得陶土原料,过去,土著们也常到河岸挖取陶土,深灰色的粘性土壤经过处理后就能用于制作陶器。不过,自从本地土著不再制作陶锅之后,他们也不再挖取陶土,而今大家都向本地陶瓷厂购买筛滤好的陶土,方便又容易获取。

本地常见黏土(左到右)高岭土、灰土、赤土
砂拉越拥有丰富的陶瓷原料,早期本地人们使用各种黏土来制作日常用品、建筑材料和艺术品。
本土陶艺品绘上或刻印上土著图腾与人文风景,这些是本地热门的旅游纪念品。
砂拉越自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便已从外国进口陶瓷器。早期本地土著使用的陶瓮(Tajau)一开始是从中国、越南、暹罗(今泰国)等地方进口,后来土著从中国陶器上学习制作陶瓮,并模仿舶来品制作相似的陶器。

相较于本地其他类型的传统手工艺术品,比如:纺织品、藤器等等,陶瓷器的使用寿命相对长很多,只要不打破,200万年后,其纹理、色泽、质地能依旧保持不变。纵然陶瓷有此优点,但是在本地,陶瓷艺术不如其他艺术热门。张发光认为这是因为陶瓷制作不仅工序繁多,制作时间也长,而且要经常在高温下工作,最叫人打退堂鼓的是,不到出炉的那一刻,陶艺家永远不知道作品是成是败。陶艺并这不像绘画、编织、串珠等手工艺那样,投入制作就一定会有成品。很多时候制作者投入大量精神和长时间制作,把最满意的作品放进窑里烧制,但出窑的往往不如所期。在十件制作品当中,也许只有一件是完整的,其他的都成了碎片残瓦。如此,能有多少人有绝对的耐心和毅力,继续在没有成品保障的工艺上,消耗生命?

不到最后就不知道成品最终的模样。

●陶中内涵 双手领会
无可否认,在本地陶艺师是种冷门职业,但张发光就是喜欢沉醉在陶土世界的氛围里,享受陶然的意境。在各类陶瓷艺术中,他对陶器情有独中。他与陶土为伍,手指与手掌在进行搓、揉、捏、压、摸等的动作时,将陶土的湿感和凉意传送到他身上心上,他因此感觉平静安宁。陶土的灵活性高,能给他无限的创作空间去发挥创意,并创造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无论是餐具、杯具、器皿、花盆、摆设品、饰物等等,那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各模各样,纹理图案简单或复杂的,他都可以将没有变成有。或许,喜欢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如张发光所说:“当你捧起一件陶器,你喜欢它的话,它就是上品,并非只有大师作品才具有价值,艺术是没有标准的”。

陶艺是一门极考验和磨炼耐性的制作,只有抱持高度的热诚才能长久玩土。当你拿起一团陶土,决定用它来做一件东西,很多的因素和元素都会影响你的制作,包括:空气、天气、环境湿度和温度、陶土品质、种类、火候等等。天气太热陶土干得太快、天气太冷陶土不易变干。仿佛没有什么是陶艺家的一双手能够掌控的,一切只能顺其自然,随情况做出调整,陶艺家在这样环境里,慢慢学会不执着,学会坦然面对变数。张发光表示:“陶艺制作就像生育孩子,你全心全身全时间投入,即便最终的成品有裂痕或瑕疵,你依然觉得好看,依然欣赏它,喜欢它,就如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般。”我渐渐明白,古语说“陶治性情,修养品格。”陶艺的内涵比人们想像中的来得深大,它俨然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人生。

想把土变成陶,就必须经过一段冗长的过程。
手指与手掌在进行搓、揉、捏、压、摸等的动作时,将陶土的柔软、湿感和凉意传送到他身上心上,他因此感觉平静安宁。
境的干湿度和陶土本身的干湿度对作品有很大影响,陶艺师视情况进行制作。海绵是陶艺师的好帮手,除了能吸湿和加湿之外,还能产生简单而条纹,美化陶器表面。
张发光用手工刀刻出碗底花纹。
按照自己的心来创作,即便本人无意追随,然而他的作品总带有一股禅味。
按照自己的心来创作,即便本人无意追随,然而他的作品总带有一股禅味。
按照自己的心来创作,即便本人无意追随,然而他的作品总带有一股禅味。
陶土灵活性高,它可以将抽象的想法化成具体的实物,给人无限的创作空间去发挥创意,并创造任何想要的东西,这是张发光爱上陶艺的原因之一。

下篇連結:
报道、摄影:戴舒婷@讯视界

(部分图片撷取自受访者脸书)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