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之美:陶然自得●别具匠心

“与黏土一起工作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来拥抱不完美。就像一个孩子的诞生那般,每个孩子身上有不同的胎记和特点,每一件创作品也一样,都带有有趣的瑕疵,充满其个性。也正是这一点赋予了每件陶器独特的气质与魅力,使它引人瞩目,俘虏人心。”——张发光

今年3月,张发光与陶艺家伙伴娜碧拉阿杜拉(Nabilah Abdullah)、妮雅(Nia Latif)携手合办一场为期两周的《赤裸的陶器》“Naked: Raw Clay of Sarawak”展览活动,透过作品展示与欣赏、陶艺家亲自解说、免费工作坊、达人讲座等等,让访客重新认识本土陶艺,瞧瞧这种软硬兼具的材料如何变出无穷的可能性,看看陶艺师如何将不起眼的陶土,转化成富含情感、生命力与意义的艺术品。除了陶艺家们的作品之外,学徒们也秀出他们的宝贝,年龄最小的参与者不过才八岁。

除了作品欣赏之外,展览也特地邀请了本地著名厨师Achang Libat在展览期间的晚餐时段,制作《陶上的食味》套餐,将采用本地食材烹煮的佳肴与本土陶器结合在一起,大家透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品味陶艺,真是别出心裁。尽管展览规模不大,却完整地呈现了砂拉越陶艺制作的历史、发展与现今状况,本地陶艺前辈与收藏家也借出他们的作品和收藏品,让展览更加圆满。从开班授课到办展,张发光和陶艺伙伴们一步一步推广本地陶艺,用作品让民众见识当代陶艺之美,告诉大家陶艺不是一种沉闷、老土的手工。在过去数十年中,本地当代陶艺的风气起起伏伏,不过近年来开始有了复活的迹象,不少新生代投入于手作、文化与艺术方面,祝愿这门手工艺能够源远流长。

●趣味展览 佳作品赏

注入 Installation  妮雅拉蒂芙 作品
“注入”系列是20多件作品与园艺植物的组合,形如弯曲柱子的灯罩,放置在茂密森林里(造景),展现出一股神秘氛围,其创作灵感源自于砂拉越古老陶瓷器的发现地——尼亚石洞。陶艺家妮雅在创作这个系列时,反覆想起人类渴望与大自然连结的本能。她模仿洞穴内历经千万年,点滴积累而成的钟乳石造型,以瓷土做出形体不规则的空心柱,然后在空心柱上雕刻出树皮纹理和穿孔,将柱与树合成一体。陶瓷和石洞一样,是由风火水土四大元素所形成,它们一样经久不衰。由此可见妮雅的创作心思。

注入 Installation  妮雅拉蒂芙作品
注入 Installation  妮雅拉蒂芙作品
注入 Installation  妮雅拉蒂芙作品
印尼籍陶艺家妮雅拉蒂芙(Nia Latif)

猫城猫棋 妮雅拉蒂芙 作品
这是一件可爱又充满趣味的创作作品。32只模样与形态不同的小猫咪是由混合黏土制作,以高温烧制而成。

猫城猫棋 妮雅拉蒂芙 作品

酱碟  妮雅拉蒂芙 作品
乍看似残破碎片的小块是妮雅费心制作的酱蝶,这是为了搭配展览主题和《陶上的食味》活动特地创作的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妮雅发现,要砸碎一件陶器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仿造破碎物却是很高的挑战,她绞尽脑汁想办法做出逼真裂痕。不得不说,这作品惟妙惟肖,若不是摆在展示桌上,真会以为是破碎物。

酱碟  妮雅拉蒂芙 作品

生命之树  张发光 作品
不是所有生命都可以扶摇直上,有些生命就像这棵树一样曲折,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在树身上留下不同的纹理、图案、流线,并形成独特而动人的姿态。树木顶端的树枝,像展开的手掌,向阳光伸展。

生命之树  张发光 作品
生命之树  张发光 作品
生命之树  张发光 作品

禁果  张发光 作品

禁果里外都刻上了花纹,让人看见陶艺家沉浸于制作的心,禁果外一个个细小的凹纹,赋予了这件作品极大的美感,卷曲的蔓藤形态自然,是这件作品重要的部分。

禁果  张发光 作品

蕨之舞 张发光 作品
大自然一向是艺术家的灵感泉源,张发光这套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与野性,并且展现出他巧夺天工的细致的手艺。

蕨之舞 张发光 作品

砂拉越陶艺界前辈们的作品融合了现代艺术、自然景象、本土文化等元素,手工非常精致。

砂陶艺界前辈作品
砂陶艺界前辈作品
砂陶艺界前辈作品

创作艺术家吴得瑜以另一种方式来记录与呈现本南人的生活模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创作艺术家吴得瑜作品
创作艺术家吴得瑜作品
學徒作品
學徒作品
學徒作品
學徒作品
本地著名厨师Achang Libat将本地食材烹煮的佳肴与本土陶器结合在一起,让客人透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品味陶艺。
本地著名厨师Achang Libat将本地食材烹煮的佳肴与本土陶器结合在一起,让客人透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品味陶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报道、摄影:戴舒婷

上篇连结 :https://smdd.seehua.com/承传之美陶艺,冷门艺术,热诚保温/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