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的祈愿 ● 颗颗珠子 串串祝福

让我们凭藉这串珠子过上好日子
这些骨珠子,这些石珠子,这些生命之珠
将丰富的稻谷赐予我们的子子孙孙
去吧旧时的祈愿 ● 颗颗珠子 串串祝福珠子,去禀告万物之神,
我们准备就绪,步入这新居!” ——肯雅族迁居仪式祷文

根據考古學家從文物中的發現,自遠古時代,當婆羅洲土著開始將動物牙齒、骨頭、爪子、貝殼和石頭穿孔,作為服飾和吉祥物配帶在身時,他們就已開始使用珠子。珠子易於攜帶,可通過長距離的國際貿易流傳至婆羅洲內陸,這對土著使用珠子的偏好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东南亚,最初用于贸易的珠子,其材质以天然矿物(玛瑙)、有机宝石(琥珀、珊瑚)及半宝石为主,这些石珠大部分源自南印度,那里是宝石工业的大本营。在公元前4世纪,人工制作的玻璃珠子——印太珠成为世界主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东南亚各个贸易港口,包括婆罗洲。13世纪,中国玉珠开始出现在东南亚市场,尔后在大航海时期,许多欧洲珠子也乘着商船、探险船队进入婆罗洲,其中最常见的是意大利穆拉诺出产的玻璃珠。商船带着布料、宝石、金属、陶瓷、珠子,还有其他商品来到这里,向沿岸居住的土著换取珍贵的森林产品,比如:燕窝、硕莪、树脂等。

土著通常以三种方式来使用珠子,一是将珠子以刺绣方式缝在物件或布料上,(如:帽子、服装、篮子);二是用多条线以来回方式将珠子串联(如:头带、手环、婴儿背套、坐垫、挂饰);三是将珠子简单地用爬藤或植物纤维串成链状(如:项链、手环、脚环、耳环)。这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最结实,不易损坏,第三种最简单,第二种最考功夫和心思,但也最能够表现出串珠艺术以及民族传统图腾之美。仔细留意本地土著传统服装就会发现,他们全身上下,无一处不是珠子。头上的帽子、头带、耳环;身上的项链、上衣、胯布、长裙、衣带、腰带;手上的臂带、手环;脚上的腿环、脚环,样样都有单色或花色珠子为装饰。

乌鲁族女舞者的头饰、衣服、衣带、腰带、项链、手环、耳环皆为珠饰(摄影:郑生隆)
伊班族女服上的珠领结合多种图腾,包括:钻石、山、竹笋( 摄影:郑生隆)

它有色彩 也有名字
一般人以“珠子”來統稱一粒粒球形和其他形狀有穿孔的細小顆粒,不過對本地土著來說,每種珠子都有它的名字。有時一種珠子,於不同種族有不同的名稱,有時同樣的名字,被不同種族用來稱呼不同的珠子。現代最普遍被使用,也最常見的,是那種如種子般,只有2毫米大的玻璃種子隔珠(Glass seed beads),不透明的黑色、黃色、紅色、白色種子隔珠適用於所有串珠作品。比種子隔珠大一些,像胡椒粒的珠子叫作胡椒籽珠(Peppercorn beads)。

紅玉髓球(carnelian Sphere)是一種紅棕色圓球形的瑪瑙珠,大小如一顆豆子,是普遍廣泛使用的瑪瑙珠,加拉畢族稱其為“lem pundun kora”,常用它來製作頭套。黃圈餅(Yellow Doughnut)是一種像甜甜圈般的黃色不透明玻璃珠子,加央人稱它“lavang”,通常用於製作項鏈,一些富裕家庭也以它作為訂婚聘禮。黃花生(Yellow Peanut),顧名思意,這是一種樣子和大小像花生粒般的卵形珠子,常用於儀式事宜上。倫巴旺人稱“let alai”,馬蘭諾人稱其manik pasin,前者用它製作項鏈,後者則用作束腰外衣。玫瑰花結(Rosette Beads)這種黑色珠子其洞口切平,如穿孔的小鼓,珠子上以
彩色花結為點綴,被稱為lukut. Lukut還分為很多種,其中比較貴氣的為 lukut sekala。 藍筒(BlueBarrel),土著稱這種筒狀珠子為let,以顏色分類有let mitem,let itam,let silo, 比達友族稱成它為tumbis tolam。其他常用的珠子,包括水晶珠、琉璃珠、木珠、瓷珠,近代也有亞克力珠、塑料珠、玻璃纖維珠等等。

姆魯國家公園的本南族老奶奶(攝影:沈競辰)

人生大事 它不可少
现今,绝大多数的土著将珠子视为一种艺术品或材料。然而,就在大约不到一个世纪之前,珠子在婆罗洲土著的民族文化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人生四件大事——出生、结婚、生病及死亡,与珠子离不开关系,狩猎、农耕、战争、祭祀、庆典更是少不了它。过去土著多为泛灵论者,他们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灵,砂西部比达友族相信萨满的珠子能强化力量,中区的乌鲁族人认为珠子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些族群视珠子为护身之宝,能抵挡危险,驱走厄运或恶灵,除了个人平安之外,珠子也能为一家人和整个村落带来和平。

莊嚴的比達友族女祭司戴上祭祀珠鏈在甘庄严的比达友族女祭司戴上祭祀珠链在甘
榜博努(Kampung Benuk)长屋举行一年一度的丰收仪式,答谢稻米之神的眷顾,赐予族人丰收。2000年,族人举办最后一场祭祀,77岁的老者透露,大多数的居民已经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不再依循传统信仰的仪式,祭司之职后继无人。这张照片成为最后的纪念与见证。(刘任峙摄于2000年)

新生儿诞生时,家里会请母系长辈来接生,接生妇会在手腕上戴上以不透明黄色珠子和透明蓝色珠子串成的珠链,来保佑她顺利完成任务。乌鲁族产妇在产后会戴上由玛瑙、琥珀、红玉髓等石珠串成的项链,以保佑新生儿健康。当新生儿第一次迎见亲戚时,长辈们会以lukut珠和黄圈饼珠为赠礼,祝福婴儿安康。

以木材或藤材製作的嬰兒背套是砂拉越上游內陸居民傳統用具。肯雅族母親用串珠製作出有傳統圖騰的張面,縫或綁在背套上。來自不同種族,不同階層的孩子,必須使用符合他們身份的圖騰。如此,背套連同母親的愛給予幼童雙份的保護。(劉任峙攝於1978年 峇南河上游)


当家里有病人时,土著请萨满(巫医)到家里为病人“治”病,萨满是世袭继承的,除了身份之外,萨满也拥有一件代代相传的疗愈珠链,这件宝物具有神秘的力量,只有在进行职务是才可以取出使用,平时需小心收藏,不予闲人碰触,以免破坏其法力。比达友族的疗愈之珠称为Manik Berawan, 为‘对抗’的意思,所对抗的对象包括发生在族人、农作、牲口、家宅及村子的疾病和灾害。Manik Berawan以单色白、蓝、红、黄等颜色珠子串成,项链上会加入铜铃、铜板、爪子、玛瑙等。 


珠子是土著婚嫁喜事必备的物件之一,无论是新娘的嫁衣、新郎的盛装、男方聘礼、女方嫁妆,新人贺礼、宾客伴手礼、婚礼仪式,这些都少不了珠子。土著族群有身份阶层的分别,族人大致分为高中低三个阶层,不同阶层的新娘,会收到不同的古董珠为聘礼,古董珠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充满力量,被视为吉祥之物,女方家长或会将这聘礼在典礼上赠予新娘,希望女儿婚姻美满幸福。除了喜事之外,珠子也用于家中白事。珠子不仅和金银珠宝一样是贵重的陪葬品,土著亦相信珠子是通往死后世界的通道,又或者能带领亡者达到往生世界,同时庇护丧亲的家庭。

战士之珠 勇气之石
每个土著像是一出生就与珠子结下一生的缘分。人人身上都穿戴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珠子。不仅女性,男性也一样,从头到脚都配戴珠子,勇猛的战士们更是。珠子虽细,但它却比其他贵重物如:纺织品、金属制品及陶瓷来得更加坚硬和经久,石珠和玻璃珠不易破碎,经得起土埋、船难与斗争摧残的考验,年深日久,其质地与颜色依旧如完好。一颗珠子的年龄代表了它的力量,只有实体和精神都强大的东西才能经久不衰,谁要是拥有它,就等于拥有了力量。使用得当的话,珠的潜力会转移到主人身上,因此土著战士将护身珠挂在脖子上,因为头部对于猎头族来说,是最需要被保护的部位。战士之珠也是代代相传的,珠子通常与獠牙、熊爪、贝壳、铜铃等,以藤条串起。如今土著只在祭祀或传统仪式上佩戴这珠子。

伊班族勇士佩戴珠链与脚环呈现传统舞蹈(摄影沈竞辰)
相传比达友族代代相传的战士之珠,具有保护主人的力量。珠子通常与獠牙、熊爪、贝壳、铜铃等,以藤条串连起来。如今比达友族只在祭祀或传统仪式上佩戴这珠子。1996年,比达友勇士们戴上传家之宝,在丰收节庆典中呈现他们他们的威严。除了战士之珠之外,勇士也佩戴上其他珠链。(刘任峙摄于1996年古晋)

昔日神力 今日风采
在古人的各种陪葬品当中,珠子是唯一不会腐烂败坏的物品。珠子的实体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几乎永恒不变,然而,珠子对于土著族群的意义却有了很大的改变。从前,珠子对于土著社会而言,就如东方华人喜爱的玉石一样珍贵,并充斥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珠子俨然就是土著传统文化中的大主角。然而,当殖民的旗帜在砂拉越的空中飘扬,各种宗教渗透土著的信仰,社会文明侵入土著的思维,教育改变了土著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新一代土著不再认为珠子具有神秘力量,能影响他们的命运,传统习俗逐渐式微。生病时,他们不再依赖巫医的疗愈珠,而是服用药物;他们不再将婚姻的幸福寄托于珠子;他们相信主的应许大过珠子的保护。

即便如此,新一代土著并没有将珠弃之,他们以新眼光来看待珠子,如今珠子是具有种独特美感的艺术,也是土著的一种标示。这转变对土著而言有得有失。

乌鲁族的Saong大圆帽。(摄影:郑生隆)

承传之美系列

报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