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安自在(下)喜舍知提放 慈悲转苦乐

喜舍慈悲是能量的流动,
正念是催化喜舍慈悲流动与深化的关键,
四种能量互相支撑平衡,
生命因此流转。

脑科学证明了正念疗法的效果,持续的正念练习能改变大脑前额叶,重塑思维,然而,松动了旧有的思考模式后,我们该给大脑注入什么,来代替原本的思维,建立更有效益的思考模式呢?

喜舍慈悲犹如三角锥形,一者在顶点,三者在底面,角色轮流替换,让思维在流动中也有定的力量在支撑。

对于这个实际理性的问题,罗耀明结合了心理学、正念学、宗教,以及在幸福力协会的学习,以感性的四个字来解答:喜、舍、慈、悲。

喜舍慈悲,或者慈悲喜舍,这无关宗教,它是一种法,即方法或心法,就像驾驶导航系统那样,引导思维选择更佳的道路,以达到目的地。这四个法,犹如三角锥形,一者在顶点,三者在底面,角色轮流替换,让思维在流动中也有定的力量在支撑。

喜心:

无条件正面取角    
觅见叶中的彩虹

喜心不是乐观,不是阿Q,不是转念,不是坚强,喜心是由衷地正向取角,找到境界里的那道彩虹,看见人事物的美好。“我们会看到彩虹是因为42度角的折射,每一个境界都有一道42度角的彩虹,如果你能找到42度角,你就能看到彩虹,即使你今天发生了很不幸的事情,还是有那一道彩虹的存在,你能不能找到它?”喜心看待生命的方方面面,罗耀明不是说说而已,与他接触过就会发现,他在任何情境里都抱着独到的眼光,即使讲座现场空荡无人,他依然欣喜能与出席者互动练习。

他常说:“不能更好,就是最好”,如果还没跌到谷底,我们当然欢喜,不但欢喜还要感谢,因为事情还不是最糟的,还可以更糟,但是还好没有。如果已经很糟了,这表示已经跌倒谷底了,没办法更不好了,再来只会更好,那更能喜心看待。外在已经这么糟了,心情也要一起赔进去,也要一样糟吗?如果我们不能使当下更好,那么当下就是最好。

面对情境,他真心感谢,把苦视为师,是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他认为,愈痛苦生命力就愈大,正面看待苦会打击骄慢,让人谦虚起来,既然苦免不了,那就打开胸怀,用勇气正面迎苦,对苦放话:来吧!

既然厄运免不了,不如摊开手迎接它。

面对人,他选择看有不看无:“越是看没有就越来越没有,越是懂得看有就越来越有。当我们与人有冲突时,通常都在看没有,一直看没有很容易卡住,看有冲突就能够调解。比如你交代孩子做家务,你看到他“都”没做,其实他有洗碗,但你只看他没做的。”看没有,距离会越来越远,看有,才能更靠近,以对方的有、对方的好,来引导对方的没有、对方的不好,回到彼此都想要好的本意,这样才能连结,而不是打结。

当你对一个人有很多的成见时,告诉自己你愿意重新来认识对方,归零从新开始,也许你会发现你所不认识的他。今天有人对我们好,我们会很感谢,因为他可以不必对我们那么好。有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很感谢,因为他可以对我们更不好,但是他没有,感谢他的节制。

用喜心看自己看别人,学会欣赏,就更有空间爱自己爱别人。“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片叶子,它就变得很有价值。如果你真的看到它的美,今天即使别人不喜欢它、讨厌它、嫌弃它,你不会觉得它不好,因为你已经找到了它的美,你找到了这个角度,它就在那里。即使人家说什么,那是他的角度,他看不到,但是你还是可以好好欣赏你看到的。”先生的慧眼,真叫人钦佩。

悲心:

将心比心  
见苦少苦

想要超越喜心,就要用悲心来加持。悲是一种恻隐悸动,但不是悲伤难过,只是一种不忍,这种见苦而生的悲能够软化自己的对立和僵硬。我们常常一遇到对立时,身心就僵硬失去弹性,没办法流畅地思考和转念,也没办法很灵活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时候用‘苦’来看人和事,冲撞力道就能减缓。

见苦,是看到自己和对方的苦,人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减少苦远离苦,大家的本意都不是要对对方不好。当我们对人不好,那是因为我们过得不好,我们没有足够能力对人好。同理,当对方对我们不好,是因为他心里有苦。如果能看到对方的苦,进入他的心去感受,将心比心,就不会停滞在一个角度看事情,心念便能开始流动。

见到对方的苦,回来看看自己的苦,彼此都有苦,继续对立、互骂生气是苦上加苦,对状况没有帮助,不如就停下来,让苦减少。他举例,孩子认为中风母亲不积极进行复健,一直数落对方,孩子用自己的角度来看母亲,没有进入病人的心里,没有看到母亲中风后神经肌肉受损的苦和心理上的苦,当他用悲心来看待,看见和体会母亲的苦,就不会加以责备和生气,苦就少了。

离苦非避苦,避苦苦犹在,离苦不增加苦,帮助彼此面对度过。练习悲心,就是看见苦,面对苦,感受苦。很多人面对死亡的恐惧或悲伤时,以趋乐避苦的方式来应对,这样苦不会过去。面对死亡你嚎啕大哭,当你愿意跟害怕待在一起,不抗拒不逃避,接受你会害怕的状态,并且去观察恐惧,便会发现恐惧好像没有原本想的那么可怕,即便是痛苦的情绪,它还是会过去的。

罗耀明博士将融合正念与喜舍慈悲,在工作坊上与学员分享。

罗耀明提醒:“我们要每个人都一样这太勉强,因为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你用一个标准来看人,这也太勉强。当别人有不好的行为,他就是罪人吗?那是你的眼光还是上帝的眼光?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光来定人家的罪,如果能够用苦来看,不要用善恶是非来看,会轻松很多。”
大人常常把人和行为联想在一起,我们要把人和行为分开。我们生活中不喜欢看到的人,我们有没有看到他背后那根刺?那是什么造成的,是成长教育?基因缺陷?成长环境?父母亲的教养?文化差异的影响?或许有很多的成见压着他身心,令他痛苦。看到对方的苦,不要苦上加苦,想一想,要我是他,我也会跟他一模样,如此就能如是接受对方。

慈心:

柔软承担离苦得乐     
待人如己待己如人

悲心见苦,慈心离苦,有悲心的触动之后,心生不忍,我们想要帮助对方离苦,这时就需要慈心地善用工具,去帮助彼此离苦。慈心要有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如:能力、特质、认知、情绪、行为)与外在资源(如:家庭资源、社会资源)。

当我们看见别人的问题,先问自己我是不是有能力有智慧去帮忙,怎么样能让苦减到最少?慈心就像大地,它是一种承担,愿意去承担彼此的苦,当你愿意承担,当你这么想,而不是抗拒,苦就减少了。愿意承担就没有谁对谁不对,我们看到苦,选择以柔软的态度来面对。

有时我们想帮忙承担,但是会养成对方的依赖,那就要回到慈心的原则——减少苦、减少烦恼、减少彼此的贪欲、对立与执着,不是满足对方的贪嗔痴。没有悲心做基础的慈,对方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滥慈悲,只会增长彼此的贪欲与执着,是趋乐避苦,而不是离苦得乐。慈爱要以健康的方式来进行,承担可以是将资源带给对方,帮助对方建立能力去面对苦,让彼此学习与成长。

当你用欣赏的眼光看一片叶子,它就变得很有价值。

以慈心对境,我们很自然会想要对别人好,体会到对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对自己好就是对别人好,对自己不好就是对别人不好,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我们对人好,是因为我们有余,同理,别人对我们好,是因为他有余。当别人对我们不好,那是因为他没有余,我们也一样。而有余是不求回报,无所求对待对方,我们慈心待人,不是因为要对方也慈心待我们。

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或是我们想对人不好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慈悲,一种是休息,先不接触,给彼此空间,再更进一步地柔软慈悲面对,让自己心量有所突破。回身观呼吸,吸入能量,呼出祝福,如此,身体的不舒服感能够稍微缓和下来。

在生活中锻练慈心,无论何时何地看到谁,心里都升起一个念头与心情:“祝福你快乐”,即使对方不知道。透过练习储存心量,下一次当我们遇到事情时,就随时提得出慈心来应对。

舍心:

退一步有空间   
交出去不强求

当慈悲喜心都匮乏,给不出去了,爱不下去了,做不到了,我们该怎么办?那你就要休息,这时候舍心就要出现,其他三心在下面支撑舍心。罗耀明解释:“舍,不是放弃,不要面对,舍,是知道自己能力不足,需要给自己空间和时间,换取当下的平衡。有平衡以后,会出现进退的空间,当你觉得有能力了,就可再前进慈悲面对。”

每一个境界都有一道42度角的彩虹,你能不能找到它?(网络图片)

他举例:“不能慈悲是要退的,帮不了就告诉对方,不好意思我帮不上忙,不要太勉强。帮忙是需要因缘、条件和机会的,如果那个时间已经过了,我要接受当时我的情况这样,过去我不够有勇气,有智慧。以舍心看待,不要一直想做什么、想改变什么,先做到不想做什么、不想改变什么。”舍心是有导向的,它最终导向平静,他说,一切静是为了动,一切动是为了静,我们静下来,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去继续,而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达到一份内在的平静。

舍,是离开境界,离有三种:身离(离开现场);心离(看着对方,我依然可以转念,找到方法面对)和依离(心安住,对方骂我,我还是很有空间,不会对号入座)。

舍,也是不执着,连慈悲都不执着。再强的人,依然是凡人,也会有做不到的事。现在帮不了,是因缘还没到,先放着。放着不是放弃,而是耐心地等待或创造因缘的到来。他以顺其自然的心态来看事,明白这世界不圆满的本质,只能随缘尽份,做到能做到的,然后,交出去给因缘。

“交出去只是交出去,舍心不干预、不强求,只有无所求的邀请,只有送花的心,没有要对方欣赏的心。就交出去,身心依然流动,相信彼此的善意”。给了对方意见,他不接受,没关系;计划好的做不到,没关系,回到舍心,相信他因缘,因缘会决定事后的发展,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即使是不好的,也相信它会带来很多的礼物与学习,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结语:

正念是一种难说清的科学,而喜舍慈悲是一种不容易做到的生命态度,生命就像走路,我们会经常跌倒和迷路,碰上很糟糕的事时,老师的话都会被丢到脑后。无以为力的时候,我选择了回身鞠躬,对境界祝福,这是正念教我的最后一招。的时候,我选择了回身鞠躬,对境界祝福,这是正念教我的最后一招。

报道:戴舒婷
照片:古晋博爱协会提供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