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型父母 毒死自己的孩子

法国知名教育家曾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办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然而,生活中溺爱子女的现象却十分普遍,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要求,许多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保护的地位,孩子成了中心人物,连对孩子的任性、娇横也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好吃的让孩子独食,该让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包办了。这其实是缺乏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把孩子看成是社会的一份子,只将其看成是自己的骨肉。事实上﹐因过分满足孩子的任何需要,生活上过分地优待孩子,经济上过多偏重孩子,结果让这种无原则的爱使孩子变得任性自大、自私刁蛮、事事依赖成性,甚至让溺爱变成纵容﹐使孩子走上歪路。

●溺爱使孩子不求上进,荒废学业

女孩莉莉,父母对她百般疼爱,过份照顾,年幼时候一切如愿以偿,已习惯被宠,等到她上学后,在学习上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令父母心疼。为此,父母代劳一切,每天家庭作业不会做的,父母代笔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试不及格,父母找关系说情。渐渐地,女孩不仅情感上脆弱,就连学习上也缺乏毅力,最终辍学回家,终日无所事事。

莉莉的家长是一种俯首甘为“子孙牛”式的家庭,对子女只是一味地宠爱娇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其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养成一种特殊心理和行为方式。这样的孩子只知道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所提供的一切,父母背后的付出﹐他们都不知道;父母的辛勤劳动,他们不参与;父母的血汗,他们不珍惜。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只是一味地强调满足孩子的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星星不敢摘月亮,从不让孩子受任何困难和磨练。有的孩子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煮饭。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从教育策略的观点看,将会压抑孩子的自然发展,导致儿童缺乏克制心里和控制欲望的能力,使孩子从小就具有的适应性和独立性,逐渐衰退并变成麻木不仁的依赖性,严重妨碍了儿童充满才智的发挥,削弱了儿童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成为社会寄生虫。

为了孩子牺牲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幸福的家庭﹐这实际上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可怕的礼物。这种可怕的恩赐可用来打个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让他们毫无制度的享受你们提供的幸福,不用多久,你们将会是世界上最坏的父母,最失败的教育者。

●溺爱使孩子依赖父母,不能自立

很多小学或初中低年级的教师里,在早晨上学前或是放学后,时常能看到拿着扫帚、抹布的家长在替自己家的孩子打扫教室,孩子们却站在一旁看着,或是在教室外面玩。在一些东方国家,经常也可以瞧见住校学生的宿舍里,也常常会上演专程来为孩子洗衣服、叠被子的母亲;学校考场外,总有很多家长拿着吃的喝的站在那等。有人曾问过那些家长,为什么替孩子值日?家长答说怕孩子上了一天课累了,或是孩子太早醒没精神打扫。也有曾问过那些学生为什么让妈妈来为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铺?得到的答案是妈妈说怕他们洗不干净,妈妈来帮忙还可以让他们把时间花在学习上。一位考场外的家长曾对别人说:“我女儿说,我站在这里,她考试心理踏实些。”

看看这些溺爱孩子的家长,几乎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可是他们不能代替孩子的未来,不能替孩子去生活。正是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家务事不让孩子沾边,连孩子自己的事也包办,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要别人伺候的坏习惯。可是孩子不会永远躺着妈妈的怀抱里,当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群,当孩子必须脱离家庭,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当孩子必须独立思考、对人生中的难题做出选择的时候,缺乏劳动锻炼和独立意识的孩子就会在在心理上产生无法应对的压力。

●溺爱使孩子蛮横无理,缺乏教养

从孩子三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已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个性也已基本形成,对人、对已、对事、对物开始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在道德判断方面,带有一定程度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是成人的行为,幼童就认为是对的,还加以模仿;只要成人说好的,自己觉得有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处于这种可塑性很大时期,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不良的教育必将影响到孩子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最终导致个性差异。过度的溺爱往往是孩子目无尊长、缺乏礼貌、任性自傲、自私自利,不知道对父母爱的回报,心中只有自己。

案例1﹕一个孩子从小非常喜欢吃烧鸡。家长尽管手头不宽裕,也总是千方百计从生活费中挤出钱来买烧鸡给他吃。每次吃烧鸡,鸡大腿、鸡翅、鸡胸等有营养价值的,全部是孩子独吃,剩下的才归父母。长期以来,孩子习惯了这种吃法。一次妈妈生病,爸爸就拿了一只鸡腿给妈妈,放学后,孩子见鸡腿少了一只,竟大喊大叫大发雷霆,还与爸爸大吵一架,说鸡腿是属于他的,只有他可以吃,谁都不许碰。

案例2﹕小刚的父母是双职工,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的。这天是奶奶六十大寿,小刚的父母一早回奶奶家,还为奶奶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并准备了丰盛酒席宴客。由于一些亲戚住得远还没到,小刚等不急要切蛋糕了,妈妈和姑姑都去哄,说待会人一到齐,马上切蛋糕。可怎么哄也不行,小刚非要吃蛋糕不可。最后奶奶求小刚说:“我伺候你十来年,你能不能等一会儿,等亲戚长辈到齐了,我马上就切蛋糕!”小刚爸爸听了后气的过来打小刚,小刚坐在地上又哭又闹,一场生日宴会搞得一塌糊涂。

被父母、爷爷奶奶溺爱的孩子,从小就被惯坏了,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甚至没有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他们只有获取,没有付出;只有被爱被关怀,而不知道如何去爱父母爱长辈,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他们对父母的爱麻木不仁,认为这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也不知道爱的回报。爱本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接受,但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处在父母乃至长辈爱的气氛中,是爱的承受者,是过了头的爱———溺爱的承受者,只有接受爱,而没有对父母爱的回报,造成以我为中心,对周围世界冷漠无情。

●溺爱使孩子形成“蛋壳心态”

心理学家将在封闭式环境中养成的个性十足、争强好胜、看似强硬,然一触即溃,似蛋壳状的畸形心理称为“蛋壳心态”。家长的溺爱、娇宠是形成“蛋壳心态”的主要原因。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许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凡事百依百顺,任意迁就。溺爱的结果使孩子形成了一种只能惟我、不能刺他,只能至上、不能俯就的畸形心理。

案例﹕一位12岁的男孩﹐要买一件不太实用﹐价格又贵的玩具而遭拒绝后﹐便将父母给得50令吉剪得粉碎。父亲一气之下给了他一巴掌﹐孩子气得喝下了一瓶有毒药水﹐势必要父亲后悔。而另一位14岁的女孩﹐因顾着谈恋爱而成绩下滑﹐母亲严厉批评﹐被她认为是奇耻大辱﹐难以忍受﹐一口气吞掉半罐的安眠药。

从社会发展来看﹐孩子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青少年“蛋壳心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蛋壳心态”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独立﹑勇敢﹑自信等个性越来越不相容。

最终﹐溺爱造成了子女的人格缺陷。受溺爱的孩子﹐是否就对家长满意呢﹖答案可能是出人意料的﹐尤其会令那些百般娇宠孩子的父母惊喜。在一项针对中学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是﹕你最讨厌的人是谁﹖你不会相信﹐竟有不少学生回答是自己的父母。这些家长痛心疾首﹐深觉委屈感伤。自己日夜为孩子操碎了心﹐到头来落了个“最讨厌的人”。家长委屈事小﹐再这样下去﹐误了孩子前程事更大。难到家长不该好好反思吗﹖只有爱得恰当﹐爱得理智﹐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可亲﹑可敬﹑可爱的人﹐这样的教育才能培育未来的栋梁。

综合文:陈泌伶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