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的力量

“你不能一天24小时活在聚光灯下,仍保持你的创意。对于工作上需要创意的人来说,独处是他们的充电方式。对我而言,独处就是胜利。”——卡尔‧拉格斐 (时尚设计师)

因为疫情的关系,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不能出国旅行,不能如往常那样自由地进行社交活动和聚会,本地很多公共活动场所都关闭,许多人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而避开这些人多的地方。还有一些人为了遵守行动管制令,而必须在酒店或是居家隔离三天、七天、十四天。大家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也因此就有了很多机会与自己独处。

独处,一般人对于它的概念也许有些负面,感觉像是独自一人,有点失落,甚至认为只有孤僻或是没有朋友、想法消极的人的才会选择一个人。其实独处并不是这么回事,上网搜索你会发现“独处”在英文里被翻译成“solitude”或“Being Alone”,这与“lonely”是不同的意思。

独处不是孤独、寂寞,也不是消极的,独处是个人的选择,它是一个动词,一种行为,而寂寞是形容词,是一种心境。寂寞跟人群无关,一个内心寂寞的人,即使身在人群中,还是会感觉寂寞。独处也不是被强迫一个人待着,不是要放弃平时社交圈子,只是在有机会或有需要的时候就让自己一个人去体验那感觉。

“独处,就是创造的秘诀;创想往往就在那个时候诞生”——尼古拉‧特斯拉 (发明家)

独处不是依赖外在事物来打发时间,许多人在一个人时会选择跳入虚拟的舒适圈里,用不同的精神刺激物来度过时间,比如:追剧、电玩、网购、社交媒体等。《天下杂志》刊登过一篇题为《一个人很美好》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写道:“我们住在一个不断与人接触的世界,也很容易忘记独处的重要性。那永不停歇的‘叮’似乎也成了文化中处处可见的背景噪音,告知我们每一则讯息、推特文和通知的到来。这种大量社交连结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很少有独处的机会。很多人会说,连结是件好事、与人相处才能拥有完满的人生,不过,好东西也该适量。” 也就是说,真正的独处不是一个人宅在家上网,而是让自己暂时放下手机和其他3C产品,远离这些资讯,整理和厘清思绪,并和自己好好相处。

●独处能提升创造力

美国加州大学圣何塞分校心理学专家格里高利‧菲斯特(Gregory Feist)对艺术家及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关于创造力的研究,结果他发现,身为创造力极为突出的族群,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他们不在意社会规范,并且喜欢独处。其实早在1956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小区早已进行过类似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独自工作是创新的催化剂。这些创意高的人会将精神专注于手边工作,大量投入时间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独处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思考和观察空间,在无干扰且隔离的环境中独处,思路会变得更加尖锐和敏锐。独创性在不受外界影响的独处环境中蓬勃发展。爱因斯坦、科技顽童沃兹尼克、莫扎特都喜欢独处。

●独处让工作效率高

1960年代开放式办公室首次出现时,设计者宣称它是一种进步的设计概念,能够创造更利于社交与协作的工作环境,欧洲半数办公室以及美国2/3的办公室都采用这种设计,然而,不久前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力较高的公司,全都有个共同之处:它们放弃了时髦的开放式办公室,这些公司渐渐明白安静且独处的工作环境有其价值,开始营造“弹性”的开放办公室,提供可以独自工作的空间、静思的区块、乐意随性会谈的空间、咖啡区、电脑中心等。

Nicola J Millard 博士结合心理学与未来学,针对在英国电讯公司(BT)工作的方式提出看法,她认为传统的开放式办公室效率不彰。工作人员每三分钟就被干扰一次,他们得花8到20分钟才能找回之前的思绪。除此之外,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7年1月的一份报告发现,开放式办公空间里的员工生产力比隔间办公空间低了百分之15,虽然人们有办法在嘈杂的空间内工作,但最佳作品通常只能于全神贯注的状态下完成。

●独处才能真正休息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充电,而独处是最佳的充电器。每天工作过后的吃喝玩乐,是犒赏和慰劳自己辛勤工作的方式,也是放松心情的方法之一,但是当人的生活太过多姿多彩,就会觉得聚会也是一种负担,因为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就算是不拘束的聚会,我们还是需要消耗精力与对方谈话,有时候聆听对方,有时候思考怎么回应,如果对方话很多,那可能会是又一番的疲劳轰炸,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都会吃不消。

“我经常需要独处,周六晚上到周一上午的独处时光是我的充电方式。”——奥黛丽‧赫本

一个叫Hubbub的社会研究机构所发起一项调查,对全球134个国家,1万8千名受访者进行网路意见调查。问卷内容全部围绕着一个概念──休息。根据调查结果,最多人选择的休息方式,是‘阅读’。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都觉得阅读是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身心放松的休息方式。排名第二的,是‘亲近大自然环境’,排名第三是‘一个人独处’。而从其它排行榜前十名的活动,像是‘听音乐’、‘甚么事都不做’、‘做白日梦’、‘走路’等,可以看出每个人理想的放空方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几乎都是一个人单独进行的活动。相较之下,像是‘拜访朋友家人’、‘与人喝茶聊天’这些活动,全都落到十名以外,似乎意味了社交活动不管再怎么有趣,都无法取代一个人独处的充电时间,即使是对那些个性外向的人,也不例外。

“独处是很危险的,当你习惯之后你就不愿意与人一起,因为他们会榨干你的能量。”——金凯利 (谐星)

●独处才能更加专注内心

独处让人有更佳的专注力,通常这种时候,大脑的记忆力会加深,还能增加对自己及他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安静,就是力量》的作者在书里写到:许多顶尖的音乐家,即便是那些参加乐团的音乐家,都认为和团员们进行团练是“休闲活动”,他们独自练琴的时间才是真正要下苦工的时候,独自练习所达到的效果比团练高,因为只有在独处的时候他们才有办法进行“用心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当人仔细练习某个技巧的时候,需要投注高度的专注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深度的积极动力,能让他们看出自己在那些方面还掌握得不够,还没有领略透彻,如此他们才能够提升自我的表现,监督自己的进展,并修正自己的缺失,让他们的技术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在团练中“用心练习”不可能达到,因为别人在场会让他们分心,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很小部分的自己,没法专注于自己。

●独处,是学习爱自己的开始

一位名叫Jenna Goldsmith的博客在她的博文中写道,自己曾经是一个很依赖与人的互动来填满生活的人,她把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别人身上。每当她一个人的时候,她会不断发信息给别人,透过别人的回应,来满足她的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但是在她大学毕业后,原本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突然就空了,社交活动少了,独处的时间多了,生命开始有了大转变。在没人陪伴的时候,她开始学习做自己的朋友,练习自我关怀和善待自己,与自己建立正向的关系。一个人的瑜伽练习让她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以及与身体连结,如今她很享受一个人独处的生活。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蒋勳

就如她所说,独处是自我照顾的一种方式,独处的时候,她可以完全放心放松做自己,不需要顾忌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事,完全照顾到自己的需要和心情,当她懂得爱自己了,她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独处让彼此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一段成熟健康的关系。

●独处,是自我沉淀的方式

独处是与自我的对话。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也就是说,只有独处,才能把迷失在喧嚣尘世里的自己找回来。当资讯与通讯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每天所接收到的外间资讯就愈来愈多,过多的资讯并非好事,这会使我们的思绪混乱,无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独处,让自己与各种“噪音”暂时分开。当我们静下来,心思就会慢慢沉淀下来,这时候大脑就像泥沙沉淀后的清水,我们能看清楚自己,自己的想法,再进一步整理、探讨自己能力与内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慢慢地在问题中找出一个方向来。

“独处是混浊的休息处,我在那里唤醒我内在的平静”——妮琪罗维 (澳洲作家)

●独处,是舒压的方式

近日伙伴的大姐病倒,入院动手术,他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一个多星期以来,除了照顾病人之外,还到福利部和医院安排医疗与手术费事宜,每天在公司、医院、娘家和自己家来回奔波,在百忙中,他还是坚持自己下厨,准备自己与太太的一餐,因为除了运动之外,下厨是他最享受的独处时刻,事情很多压力很大,他说他需要独处一下来舒压。没错,当压力愈来愈大,身心俱疲时,我们不想说话,我们就愈需要一个人安静独处,听听音乐、看看书,甚至大哭一场,独处带来的平静和孤独,能消解日常生活的压力。

完全休息模式(上)
综合整理: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