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动物@砂拉越之丛林寻蛙 你哇哇哇

赏蛙前,先从字里看蛙。在生物分类学中,蛙属于Anura,即无尾的意思,它是无尾目的一员。在英文里,蛙叫作“Frog”这个字源自于中古英语的“frogge”和古英语的“frogga”,在印欧语系字根是‘跳跃’的意思,而蟾蜍toad指的就是皮肤粗糙、腿短不善跳跃、喜居于陆地的两栖类。在中文里,蛙写作‘蛙’,蛙蹲着不动的时候,从背后看去脑袋比较尖,背部身子和四肢显得斜长,与‘圭’的形状相似,于是配一个虫字旁就有了“蛙”。

夜观赏蛙二三事

对大部分本地人来说,赏蛙是从所未闻之事,但对一些外国游客或是生物学者而言,在这里赏蛙是趟奇异之旅,他们总是惊奇地说:“这里到处都是稀有物种,你们好有眼福。”

第一次赏蛙,你会因为见到各种从没见过的蛙面相而雀跃不已,蛙的各种萌样会使你对它产生好感。在同一个地点观察多几次后,你会发现蛙有固定的出没点,而且每次摆出的姿势相差不远,原来蛙也有它的行为习性。你开始知道在哪里会看见哪种蛙,也知道出现在某些地点的蛙属于哪一类。再然后你会发现,蛙身上的一条线、一个点、一个凸,甚至更小的细节都是认识和辨认蛙的重要线索。

再观察多几次,你会发现,赏蛙会教会你的事,就是学习看事物的多面相,从正面、后面、上面(背面)、下面(腹面),左边、右边,跳跃时、鸣叫时、飞翔时、停止时,每一个面相都不同,你不能单从一面来欣赏它,概论它,你对人也要一样,不能做摸象盲人。

砂拉越丛林里叫人为之惊叹的蛙类太多太多,碍于篇幅,我只能简单介绍这里几种。

骨耳泛树蛙
英文名:File-eared Tree Frog
学名:Polypedates otilophus
科:树蛙
属:泛树蛙

锉刀形骨耳是它特征。(摄影:沈竞辰)
背面(摄影:沈竞辰)
雌蛙(下)雄蛙(上)。(摄影:沈竞辰)
骨耳泛树蛙大头照(摄影:沈竞辰)

骨耳泛树蛙是婆罗洲的特有种,属于大型树蛙,一般大约8到10公分长,它大多数时间都在低层树林活动。我认得它是因为它两腿内侧的黑白斑,还有那眼睛后方耳鼓上形似锉刀的脊骨,这使它头部三角形看起来更加明显,如此外形和斑纹,加上体型大,让我经常有种“它很凶”的错觉。大部分的泛树蛙身体都是浅或深褐色的,它是偏黄褐色,腹部白色,从头部到背部都有深褐色粗细线条,像树纹,这样它在树干上活动,才不会容易被发现。骨耳泛树蛙的腿瘦长,无论摆出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都很引人注目,而我老觉得它像莫文蔚,一直秀美腿。

四线树蛙
英文名:Four-lined Tree Frog
学名:Polypedates Leucomystax
科:树蛙
属:泛树蛙

四线树蛙身上有四条线,旁边的线条会划过眼睛周围。( 摄影 :戴舒婷 )
(摄影 :黄龄慧 )

四线树蛙是一种适应能力很高的树蛙,它能够在开垦过的农耕地、湿地和浅洼等多处栖息地生长。我之所以记得它,是因为从它苗条体型的侧面和背面来看,它腹部鼓鼓的,那形状和颜色使我联想到杏仁。初学赏蛙时,我常将它和骨耳泛树蛙混淆,老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慢慢地学会了从它身上的四条线来辨认,那线条比骨耳的粗大,颜色也比较深,线条都指向它吻部,而且旁边的线条会划过眼睛周围。这种蛙腿力佳,跳跃能力高,前腿和后退都有明显的深褐色带,它叫声响亮而特别,“Quack——Quack——“听起来像鸭子的叫声。

Collett’s Tree Frog
学名:Polypedates colletti
科:树蛙
属:泛树蛙

Collett’s Tree Frog(摄影 :黄龄慧)

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中文名字,尤其是马拉西亚这个不是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地方,这蛙的名字取自挪威籍生物学家 Robert Collett之名。colletti树蛙在库巴国家公园很常见,有时候在树上,有时候在木栏杆上,但这蛙不太好辨认,它身上最特殊的特征不是很明显。若我说:“身体浅褐色,有浅色斑腿,显眼的尖鼻,白色下颚,腹部是有点带粉红的白色,下腹近后腿处有白点”这样你可能很难记住它的样子,因为好一些蛙也有类似特征。唯一能辨认它的应该就是它背上一个像X字或是沙漏的图案,但有时这图案不太明显,或是周围太暗,看不清楚。

华莱士飞蛙
英文名:Wallace’s Flying Frog
学名:Rhacophorus nigropalmatus
科:树蛙科
属:树蛙属

华莱士飞蛙是砂拉越的明星物种。( 摄影:戴舒婷 )

有些蛙不只会跳,还会飞!华莱士飞蛙(也叫作黑掌树蛙)就是其中之一,它是砂拉越的明星物种,华莱士是公认为首次采集到它标本的人,他于19世纪来到马来群岛(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研究当地物种和采集标本,马来群岛上的丰富物种才因此被揭开,而关于华莱士飞蛙的事,也被写在他的著作《马来群岛》里。

即使是第一次看见华莱士蛙的人,都能容易认出它,因为它颜色和大多数颜色低调的蛙不同,它颜色鲜艳,背面呈有光泽亮绿色,腹面呈白色至淡黄色,后脚内侧趾背侧和四肢趾间有亮黄色,而蹼近掌的部位和身体是黑色。它生活在树林里较高的地方,所以虽然颜色亮眼,却不容易被人类看见。

华莱士飞蛙脚上有蹼,四肢之间有平滑皮肤,所以它能在树林间滑翔,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动作敏捷迅速,这样它能躲避天敌,也方便猎食。

华莱士飞蛙与婆罗洲飞蛙看起来很相似,但是仔细看,还是能看出不同,婆罗洲飞蛙的皮肤比较光滑下腹黄黑色,而华莱士飞蛙比较粗,皮肤上也有许多微凸白点,下腹白黄色,此外,华莱士飞蛙细长四肢,骗不了人。

马来飞蛙
英文名:Harlequin Flying Frog
学名:Rhacophorus Pardalis
科:树蛙科
属:树蛙属

马来飞蛙雌蛙(下)雄蛙(上)。(摄影:沈竞辰)
马来飞蛙雌蛙背上和腿上白点是他特征之一 。 (摄影:沈竞辰)

与华莱士飞蛙相较之,马来飞蛙体型小,但比较容易看到,它可以在树冠层或地底林间生活,大部分时间待在树稍,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到溪边或水池活动。

马来飞蛙颜色普通,它背部栗色,腹部浅粉红,眼大吻短,四肢上有深色斑,我能辨认的特征有几处,包括它下腹红色网纹,蹼上的红色线条以及粉红色耳朵。如果它四肢收起,而我看不到它腹部,我就会注意它背部或后腿的荧光点,还有大眼睛边缘的白色眼线。

马来飞蛙腹面有红色网斑。 (摄影:黄龄慧)
准备滑翔的马来飞蛙 (摄影:黄龄慧)

我第一次看见马来飞蛙时一共看到了数只,其中有一只在枝桠上准备飞翔,它在丫杈中间,张开后腿,把自己变成像是弹弓上随时可发射出的弹子,但是,它后来没飞出去,我猜想是我和同好们的声音、闪光灯和手电筒惊动了它。这教训告诉我,赏蛙夜观一定要安静,也绝对不要干扰蛙和其他动物的活动。

婆罗洲角蛙
英文名:Borneo Horned Frog
学名:Megophrys nasuta
科:角蟾科
属:角蟾属

婆罗洲角蛙鸣叫时鼓起声囊的样子(摄影:戴舒婷)

角蟾蛙类拥有古老蛙类的身体构造,目前东马已知的这类蛙共22种,其中15%是角蟾属。婆罗洲角蛙,又叫三角枯叶蛙,因为外型酷似枯叶,通常都栖息在雨林里底层潮湿的枯叶堆中,是标准的夜行性地栖蛙类。

角蟾蛙类在眼睛上方都有个肉质角状尖刺,其中角最大的就是婆罗洲角蛙,它头部宽,有时候甚至比身体还宽大,头部平,身上有黑色痣粒,吻部长而尖呈三角形。雌雄婆罗洲角蛙长得一样,只是体型大小差很多,雌蛙最长12公分,而雄蛙最长七公分。它们胃口大,只要能入口的昆虫和小动物都不放过,比如蟑螂和蜗牛。

婆罗洲角蛙背面。(摄影:沈竞辰)

夜观赏蛙最恨的就是你一直听到角蛙在你附近,但你寻遍都不见,以它的角状肉刺搭配身体的颜色和花纹,蹲坐在枯叶堆上或是溪边石头上,是完美的避敌和猎食拟态伪装。夜里它不断发出洪亮叫声:嘎!(被被它吓着)不知那是责备我的视而不见,还是它因自己高超的伪装而嚣张。不过,我始终还是偷窥到它鸣叫时鼓起声囊的样子!

猪笼草姬蛙
英文名:Matang Narrow-Mouthed Frog
学名:Microhyla nepenthicola
科:狭口蛙科
属:姬蛙属

猪笼草姬蛙的蝌蚪靠消化液生存,最大的只有三毫米。(摄影:摄影:沈竞辰)
猪笼草姬蛙是东南亚最小的蛙类。(摄影:摄影:沈竞辰)

说到砂拉越的神奇物种,绝对不能少了它。猪笼草姬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蛙类中,体型第二小的蛙(东南亚最小)。它只生长在砂拉越某国家公园里,是极为珍贵的特有物种。这种蛙至少在一百年前就为学界所知,但直到2010年才被正式描述,只因为过去学者们以为它是其他蛙的幼崽,后来才发现它有成蛙的叫声(可见蛙鸣具有辨识的作用)。

这种约一公分大的米色姬蛙住在小苹果猪笼草(Nepenthes Ampullaria)里,与猪笼草共生。一般上猪笼草的笼瓶里装着消化液,并不适合其他动物和昆虫生长,但是猪笼草姬蛙的蝌蚪却神奇地能够适应这样栖息地,甚至依靠消化液生存,以笼瓶里的腐殖物和微生物为食。小苹果猪笼草提供姬蛙住宿,而姬蛙为它清理废物,这样的动植物界的共生关系,叫人啧啧称奇。

报道:戴舒婷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