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尔的冲击

在接触萨提尔的教养理念过程中,地方妈妈一直备受冲击。

第一次发现这个词,源于台湾某一亲子专页,当时本来就对该父亲的教养方式感觉复杂、敬佩的同时,于自己是一种欣羡渴望又难以达到的状态。听其推荐这本书之后,立马留上了心。后来社交媒体上屡屡见友人提到此书理念并相当认同后,终于入手。

一连采购了三本萨提尔相关书籍,断断续续翻阅后,大约有个模糊认知。如果简单概括,萨提尔理念就是正向对话。从对话到风暴的产生,势必与情绪介入有关,这一点,地方妈妈相当有感。而萨提尔的方式,就是需要不停的练习对话,从每一个提问中发现对话者的“正面价值”。

意即,很可能你看到的是一个孩子把物品倒入马桶事件,过去的第一时间可能是“闯祸、又来了,要收好烦”,而行为背后是孩子的“探索、发现新大陆”,要如何发现这个事件中的正向行为,必须透过“正确”提问,让一道接一道的问题去核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最重要的是,在核对和练习对话的当时,大人必须稳住自己的情绪,意即不可带着情绪风暴来问话。

书里有太多种应对方式,是与一般父母面对事件时的反应迥然不同。作者那“无限宽广接纳孩子”的心胸,总会让地方妈妈暗自惭愧。比方说,孩子在餐厅因为跑太快而把其他顾客正在充电中的手机摔在地上致其屏幕破裂。不用说,如果放在现实层面,地方妈妈的理智线估计已碎成千万条,但是作者丝毫没有动怒,也不打骂孩子。而是好言好语让孩子自动承担责任前去道歉,负上该负的责任。孩子因为一直浸淫在萨提尔模式下,固然害怕也勇于道歉。作者成功让孩子“自动”产生自省感,并且对她这份自动提出了欣赏。

这就是地方妈妈一再受冲击的部分。

要知道,唯有自己真的领悟知错,才不会在下一回重复同样的动作(餐厅里跑)。而这当中,多少父母是经历着“不要跑、再跑跌倒、你看你把人家电话弄烂了吧”的轮回模式。这里面最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从头到尾没有产生由内而外的醒悟,“我若是乱跑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我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一句说好话那么简单,关于累犯这事儿,地方妈妈可是有很沉痛的体悟。(茶)

固然知道“说教”式理念一点用处都无,但是在前述情况中,即便地方妈妈能做到不打骂(过于惊骇),也无法遏制自己在过后的“说教”。要停止自己的说教、责备,果然才是最难的部分。作者过往也曾以责骂方式教养孩子,到后来,她果断决绝改变自己,就是因为知道“责骂没有用”,而“萨提尔太有用”,的确,书中累累例子证明了一切。

自知现阶段尚无法百分百实施萨提尔模式,但感激在教养这一块,总有许多前人用自己的血泪披荆斩棘出一片彩虹后,还能留下只字片语,搭救咱们这些水深火热的地方妈妈啊。

《写生˙写活》文/图:伪蓝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