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捧书吗?

“把这些书当成货币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因为他知道它们真正的价值。一个卖书人绝不会忘记在浩瀚的历史中,书籍是最近才出现的表达工具,足以改变世界,推翻暴君”——妮娜乔治《小小巴黎书店》

《小小巴黎书店》是心灵的一剂药方,也是一封写给书的情书,如果你还捧纸本书,如果你邂逅这本书,作者会替你把你从未对书说过的情感都写出来,这时候,或许你会发现,书是人生最好的陪伴者。然而,很多人都不看书了,不买书了,为什么?是不是不再爱文字?是不是比起没有画面和明确情绪的字句,现代人更加喜欢看具有动感视屏画面?是不是比起要时间消化的文字,他们更爱直接而不用太多思考的讯息?比起需要一个星期翻阅的书,他们更喜欢数秒中就能拉到底的短文?
书里说,对嗜读者来说,电子阅读器这类装置简直是世纪大发明,对书商来说,却是钉紧他们棺材的又一枚钉子。那书房只认同这话的后半段,我嗜读,但我到目前为止还不认为电子书有什么好,或许,我就是个老派,我喜欢手指翻书的动作,喜欢纸张的触感和温度,喜欢把书举到鼻尖,深深地嗅著书页上那股树木的气味,喜欢夜晚在床头灯的照明下,读着手上那本,直到不小心睡着。

在台湾书店一家接一家熄灯,但是在大陆书店一家接一家开业,不但规模大,设计装潢也争独特,对于这样的书店,我有点怀疑,那是想成为打卡景点,还是真心想把书传到每一个适合的人的手里。我想起台湾“水准书店”,想起曾大福先生送我的书,想起他对每一位顾客大力推荐的书本,不忍心拒绝的顾客总是会买下,匆匆离开这邪恶空间,离开后却发现,老板竟然真的买一送一,开店四十余年,他就是想把阅读文化保持下去,是他这一份心,叫阅读者一次又一次回到那空间窄小,没有装潢设计的水准书店。

我到台湾时不一定会去诚品,但一定会去水准和茉莉。

最后再说回《小小巴黎书店》,和书店老板同行流浪的是一位作家马克思,他对生活和船务一窍不通,每每遇上问题,正在驶船的老板就会叫它去翻某某书,往里头找答案,渐渐地马克思觉得,这小小船上书店很可爱,所有你不懂的,它随时有答案。而在水上流浪的日子,没带分文就出走的老板和马克思,没钱付书船停泊费,没钱买油,没食物,唯一的办法就是问对方,有没有对哪本感兴趣的书,可以拿走当交换,对书标价的确是件很纠结的事,但是如果书本真能当成货币换取什么的话,这样我们会不会更爱书?

<<书里那句话>>图/文:那书房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