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孩子,心灵被“绑架”了?

手机是孩子的最佳“保姆”?其实手机是孩子最强的“心理杀手”。为何这么说呢?许多年轻父母都知道长期让孩子盯着电子产品屏幕的坏处,除了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可孩子的公公婆婆了解吗?

无可否认,Youtube是孩子的“好朋友”,因为孩子可从Youtube上学习到很多不一样的新知识。 也因为这样,许多年轻父母都会让孩子有限制的屏幕时间看Youtube ,可往往因工作忙碌,孩子需要祖父母照顾的时候,屏幕时间就会从有效的一天5分钟,到可怕的一天5小时!

这样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导致孩子到了2岁,没有手机吃不了饭;孩子到了3岁,不给手机就发脾气,丢东西;孩子到了4岁,因为长时间看手机,连坐着专心写字的能力都没有。接下的学习路,不知如何走好?

身为大马科艺育儿法则研发导师的罗苡玲博士,研究了超过10年的孩子心理学,她说非常赞同,家长运用科技让孩子提升和接触IQ成长的机会,开拓孩子的视野,但滥用科技,怠慢孩子的EQ成长机会,养成闹脾气、专注力差的孩子,她认为这是可悲的。

她说,21世纪的科技发达,电子产品更是人手一个。若发现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已经超过了3个小时,甚至不断的增加;若孩子对身边的事物漠不关心,和家人聊天时,问一句答一句。那么,孩子的心灵,可能被“绑架”了。

什么是心灵绑架?该如何解决?

罗苡玲说,21世纪的孩子,最常见的就是——心灵被手机和网络世界“绑架”了,所以造成了父母眼中的他一直在玩手机,其他的什么都不做。

“很多时候,父母会看见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会用不自律、不自动自发、不爱学习、不积极这些字眼去形容他们。”

可是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灵会被手机和网络“绑架”呢?根据罗博士分析,这是因为孩子们缺乏了“三感”。

她说,如果孩子缺乏“三感”中的任何一个的话,那么孩子心灵被“绑架”的概率就会很高。

孩子的心灵被“绑架”后,大人们就会觉得孩子们不听话,且变得很难沟通。孩子如果要摆脱心灵“绑架”,就需要靠大人们给予的“三感”。

21世纪的孩子,常出现心灵被手机和网络世界“绑架”了。

什么是“三感”?

(一)成就感:

为什么没有成就感的孩子容易被手机和网络绑架?为什么他们倾向玩手机和网络游戏,而不是选择和大人玩或聊天。这是因为,他们在网络世界找到了成就感。

罗苡玲说,设计网络游戏的人,很多都知晓心理学知识,所以他们非常了解孩子的心态。他们会把游戏设计成闯关模式,这样一来,孩子在闯关成功的同时,就体验到了成就感。这个成就感会吸引他们不断的玩下去。

“父母可能会问,难道孩子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考试上获取成就感吗?答案是很难。在网络游戏上,孩子可以在失败的时候无限次的再来一次。可是当在考试中出错时,他们却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和唠叨。所以他们会认为考试很辛苦,很难得到成就感。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他们就会找游戏给他们成就感。”

  • 存在感:

自己好的一面让大家知道其实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让别人知道你的强项的话,你的心灵就被“绑架”了。当别人知道你的强项后,别人来找你帮忙,你可以帮到别人的话,你就会有成就感了。

罗苡玲认为,存在感是需要从小培养和摸索的,它其实也可以被形容成是一个人的强项。每个人的强项都不一样,可是这都是孩子优秀的那一面。

有一些父母可能会说,如果孩子样样都好,没有特别强的东西怎么办?是不是代表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强项?

“其实不是的,如果孩子什么都好的话,也不是坏事。这个孩子的强项就是样样都好,什么东西都能吸取。以后踏出社会做什么都可以,不需要专注一样。”

有强项,生活才有意义。有存在的意义,觉得自己有帮助到别人,是开心的、有成就感的,心灵是健康的,就不会轻易地被“绑架”了。

她说,如果没有存在感,孩子在家里也不觉得是家里的一份子,就不喜欢待在家里。唯一就是从网络游戏上寻找存在感。

(三)价值感:

孩子在手机游戏里闯关成功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就感,进而吸引他们不断的玩下去。

如果连父母都看不到孩子的价值的话,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感的,他们就会失去动力,从而变得迷茫和颓废。

“没有看到自身价值感的孩子们就不会想要选择辛苦的学习,他们反而就喜欢可以为他带来快乐的游戏。” 

所以罗苡玲呼吁父母要主动发现孩子的价值,或者引导孩子去发现自身的价值。当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定位时,他就会更善于利用时间, 用时间去学习,去读书,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这是因为,知道自己价值在那里的孩子会有目标去行动。他们会想要造福人群,所以把时间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沉迷游戏和手机上。”

她认为,一个拥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也会更有自信心。当父母看见孩子的价值,并在这一方面不断的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的话,孩子的自信心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一来,孩子就避免了在公众面前怯场的问题,也能够更容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很轻松的和别人沟通。

对罗博士而言,与其只专注与如何帮助孩子的IQ,不如先探索如何运用科学育儿技巧,培育爱学习的孩子,EQ好的孩子,再让孩子接触科技的学习模式,这就能事半功倍。

有科学的心理育儿根据,家长艺术性的针对不同的小孩,相信越来越多爸妈可以更好发挥孩子的潜能,成为孩子的伯乐,而不是“杀手”。

杨丽华/报导

图片:部分图取自网络

身为大马科艺育儿法则研发导师的罗苡玲博士:若要避免孩子被手机“绑架”心灵,父母需要满足孩子的“三感”。
孩子有强项,生活才有意义;有存在的意义和成就感,心灵是健康的,不会轻易地被“绑架”。
对罗苡玲而言,在培育孩子IQ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孩子的EQ发展。
罗苡玲呼吁父母引导孩子去发现,并提升自身的价值。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儿童班12年 西连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