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issaTan重譯5R實踐永續生活從生產與消費開始

撇開職業上電視主持人及模特兒的身份,Melissa Tan是一名熱血、積極的綠色保鬥士,她是地球日網絡馬來西亞大使,倡導零垃圾生活,並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發聲,透過各個平台與媒介,對個人與社區帶來正面影響。Melissa是個身體力行型的環保者,不是口上嚷嚷就算,她從小就愛護環境,無論何時何地都以5R為原則,管理自己的一舉一動,實行減碳和零浪費的生活。她在《砂拉越綠色未來永續生活》研討會上,與各界人士分享她零廢棄的生活理念,叫人重新認識5R:Refuse(拒絕),Reduce(減少), Reuse(重用),Recycle(循環回收), Rot(降解)。

Melissa Tan 在《砂拉越綠色未來永續生活》研討會上,與各界人士分享她零廢棄的生活理念,叫人重新認識5R (圖片來源:Sustainable Borneo 臉書)

Refuse 對浪費說“不”
在浪費造成之前,我們有機會說“不”,不必要的不買不拿,禮貌回絕,比如:店家提供塑料袋時、飲食店家提供一次性餐具时、活動主辦單位提供紀念品(如雨傘、筆記本、環保袋)和瓶裝飲料時,只要開口說一句“不了,謝謝”,就能帶來不同的結果。這些東西我們並不缺,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餐具、便當盒、保溫瓶等,拒絕塑料袋,拒絕一次性餐具,持續一月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垃圾減少了很多。持續一年,家裡就不會有那麼多用不著的囤積物。“我們總以為要擁有很多東西才有滿足感,實則不然。你是否發現每年春節大掃除,我們清掉許多東西後,家裡會變得更加舒適宜居?這證明了,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更多”,而是“更少””。Melissa實踐零廢棄生活模式多年發現少即是多的道理。

現代人每天的生活到處都是塑料產品,包括:各種一次性塑料餐具、產品和包裝,我們不停買,不停丟,消耗地球資源,加重垃圾掩埋場負擔。那些沒有妥善丟棄的垃圾,隨著雨水通過渠道,匯流到河道和海洋,不僅污染海洋,對海洋生物與生態造成威脅,我們也透過食物鏈吃下海鮮體內的化學物質。學者們的研究顯示,我們每一個人每天吃下大約5克的塑料,相等於一張信用卡的分量,而我們卻不自知。


如果我們使用紙質一次性餐具和包裝,是不是就能解決問題了?紙質材料屬於可自動生物降解的材料,如果我們棄用塑料產品,改用紙質材料,不就沒問題了嗎?Melissa搖頭,所有生物降解過程都會釋放生物氣體,其中包括甲烷,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它的威力比二氧化碳還要高28倍。此外,所有的生產都會造成排碳,而我們還需要砍伐樹木來獲取製紙的材料,這同樣會給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最好的方案就是不用。

Melissa拒絕商家提供塑料袋,將價錢標籤貼在手臂上,自備環保袋裝袋。

Reduce 不需要的不買,需要的少買
現在的經濟模式不斷刺激和鼓勵我們消費,各種網路平台會依據你的喜好給你推薦新產品,而這些東西往往並非非買不可的。過去幾個世紀,全球經濟發展都高度仰賴大量消費、資源消耗來驅動成長,產品的製造與設計思維均屬“線性經濟”,依循“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發展模式,大家習慣用完即丟,但卻因此而製造了大量的廢棄品與污染物。英國智庫組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在2019年發表《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半藍圖》調查報告,預估全面使用綠色能源後可減少全球55%溫室氣體排放,其餘45%來自產品製造和消費的碳排放。Melissa對
此進一步說明:“整個系統要改變,產業要轉型,重新設計商業模式,從源頭開始避免污染及廢棄物的產生,進而使用更少天然資源來製造產品。循環經濟涵蓋從產品材料、生產過程、銷售模式到產品使用、回收再造等各個環節,杜绝浪
費。”

當我們需要一些東西時,我們不是只有“購買”一種選擇,我們可以通過借贈、交換,與二手好物的方式來獲取。在環保意識抬頭的這個時代,不少人和Melissa一樣,提倡零廢棄生活模式,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平台找到資源,節省金錢,減少廢棄物。身為藝人,Melissa已經五年沒有花錢買衣服,但她從來不缺服裝,這並不是因為有贊助商贈衣,而是她一直與友人互換衣物,不花費就能享受時尚。搬新家的時候,她也沒購買任何一件全新傢具,如今家裡所有傢私都是二手貨,一些是低價購買,一些是免費換得。她鼓勵大眾多使用類似“不買一物”(Belinothing)網絡平台,購買前先看看別人有沒有二手貨可以贈予或出售;丟掉前看看別人是否正好需要,以減少消費與浪費,減少廢棄物。

Melissa以物易物的方式獲取服裝,享受時尚

Recycle 循環回收是緩兵之計
我們應該更積極進行回收嗎?很多人將回收視為環保的好習慣,認為回收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依舊消費購買,不要的東西就拿去回收,這就算負起地球公民的責任了嗎?首先,並不是所有能回收的物品都拿去回收了,我國沒有執行強制垃圾分類,所有垃圾混在一起,材料一受污染就無法回收。其次,並不是所有標著回收標誌的物品都能夠回收循環再用,比如多種塑料物品。再來,並不是所有能循環回收材料,都有回收商願意收購,比如玻璃。

就算可回收的真的被回收再用了,通常也是降級回收,意味著將材料分解為其基本形式,以創造價值和質量較低的新產品,這些新產品之後無法再循環回收,材料最終還是送到垃圾場。此外,別忘了,循環回收和再生產的過程都會增加排碳。而且很遺憾的,我們每一年產生4億噸的塑料垃圾,其中只有9%被循環回收,另外91%不是送到垃圾場就是漂流到海洋。我國循環回收系統、技術與設備不夠完善,以致循環回收不能有效進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循環回收,只是延遲資源枯竭的問題,並不是達到永續生活的好辦法。改變我們的原有的生活方式,啟動零廢棄模式,比循環回收更有效。

隨身攜帶便當盒,不僅麻煩,還方便將食
材和食物放進冰櫃。
光顧社區老型雜貨店,選擇零包裝產品,同時為小商家帶來收入

Reuse 不必花錢買可重複使用產品
我們的生活習慣,消費模式,與現代社會經濟模式是地球資源耗盡的一大原因。市面上越來越多一次性使用產品,而這些大多數都是用塑料製造。塑料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如何使用塑料。我們用完即棄,然後再買新的,這才是消耗資源的禍首。那麼,為了減少廢棄物,不消耗資源,我們應該購買可重複使用和友善環境的產品嗎?比如:可重複使用的吸管、便當盒、環保袋?不!我們根本就不需要購買任何永續產品、可回收產品,因為我們其實已經有很多了,便當盒和環保袋在家裡堆積如山,我們需要的只是養成隨身攜帶的習慣。


此外,現代產品設計不再經久耐用,廠家和商家傾向於生產廉價產品來吸引消費者,然而這些東西大多品質不佳,很快就故障,然後消費者再買新的,因為新產品款式新而且便宜。我們只要滑手機上網,不用出門,幾天後貨就送到家門口,不必花時間找維修師傅,更加方便。製造商只管產量和金錢成本,對東西用後的去路,漠不關心,商人只管銷售額和收益,鼓勵人們越買越多,大家不斷地拿地球開刀,持續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其实,除了Rebuy再買之外,我們還有另一個選擇——Repair維修,我們可以給物品多一次機會。

Refill自備補充也是零廢棄的另一種方式。

Rot 像大自然學習永續之道
地球已經46億歲了,它存在了這麼長的時間,卻因為人類短短不到300年的工業和商業經濟活動而面臨危機,在這之前,地球是怎麼運作的?如果用心觀察就會發現地球原始的運作方式裡,沒有“廢棄物”這種東西的存在,所有的資源只是不停轉換輪替。動植物不斷生長,在生命週期裡它們只取所需,那些老化敗壞的部分,都會回歸土壤,化成養分,滋養下一代,如此地球才有源源不絕的營養供應給下一代。這是大自然的永續之道。


我們的祖先也知道這種生存方式,所有東西得來不易,沒有任何一件是廢物,以前這世界並沒有垃圾車服務的存在,東西都以天然材料製作,就算損壞了,還是能以自然的方式,讓它們腐爛,回到土壤變成養分。這些古老的生活方式,我們也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在自家後院或是小陽台上栽種蔬菜水果或景觀植物,這不但能美化環境,還能為我們居住的地方增加天然屏障,為室內和地球降溫。同時也能為自己的排碳量負起責任。栽花種樹,我們不需要化學肥料,廚餘製成堆肥就是最佳的肥料,還能達到零廢棄的目標。

Melissa也提倡吃素,減少生活排碳量。

結語:

創造永續生活與社區,並不只是政府、廠方、商家們該做的事,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零廢棄生活也無法單靠一人的付出而成事,這需要眾人的配合才能見效。每天全國有兩三千輛垃圾車在各地奔走,收集垃圾,然後載到垃圾場去倒。接著第二天,又再收集同樣兩三千輛卡車的垃圾。如此日復一日。有多少的廢棄物就等於多少的資源被浪費。我們究竟是如何製造出這麼多的廢棄物的?如果每一個人的每一天都減少製造一半的垃圾,想想一個社區可以減少消耗多少的資源!許多人都認為環保很麻煩,其實它其實並不困難,只要我們改掉“惰性”,時時依5R原則來行事,零浪費生活方式比人們想象的簡單得多,只要你開始了,它就變得簡單,久而久之成生活習慣。友善對待環境,永續生活,永續社區,決定權在我們手裡。

報道:戴舒婷
圖片:擷取自Melissa Tan個人臉書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三)減塑之外再塑也很重要

说到马来西亚的循环经济计划,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