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美:那些為生活 編織的好物

妇女们结伴坐在长廊的草席上,拿着各自的工具,边说边做,嘴上话不停,手上活继续,有时候男性也会加入阵容。
他们擅长将植物材料编织成各种各样兼具观赏性、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篮具、席子、帽子、渔具、猎器,而这些编织品通常都与他们的生活和生计息息相关。

“將竹子細細分割,開始編織墊子
把那些零散的枝條連結成在一起,
就像懸掛在岩石上的干草那般
年輕的女孩 你準備做哪個款式?
是像在平地生長的蕨類嗎?
是如燃燒中的火焰般的圖案嗎?”
——比達友婦女的祈禱文

藤席,一張張的話題
在各種編織品之中,以上好藤材編織成的藤席可說是最珍貴的一類,而其中又以加拉畢族的作品為最精美傑出。用來製作藤席的藤條寬度與厚度必須一致,編織出來的藤席才會精緻緊密,所以族人使用特殊的大件切割工具將藤條分割成所需尺寸,然後將藤條置於烈日下曬乾,之後才進行編織。


編織時,數百條細藤並排放置,婦女用錐子將藤條刺穿,然後用自製繩索穿過縫隙,把藤條間隔性連接在一起。藤席外緣以細藤或其他植物纖維來固定、裝飾和收邊。藤席張幅越大所使用的材料就越多,準備過程越長,製作起來也比較耗神費力。


最大張的藤席大小尺寸可達2.5米寬,6米長,通常需要數個月時間來編織。中小型的藤席一般上都會有花紋,大張的就通常是素色的。小型藤席鋪在長屋地板,可以坐在上面睡覺、聊天、吃東西;中型藤席通常用來曬谷糧;大張的藤席通常放在公共空間如長廊,供多人聚會使用。一張油光滑面的藤席不僅是家里一件具觀賞价值的物件,同時也是非常有經濟价值的手工藝品。隨著優質藤材的減少,加上編制技術的逐漸流失,手工藤席的价錢越來越高。

籃子,一簍簍的生活

過去籃子在土樸質的生活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那時大部分土以農耕業為生,各種形狀大小的籃子是唯一的容器,裝置種子、農作物、獵物和家當。籃子也是家裡最主要且多功能的“家具”,下田幹活時,籃子是他們的工作包,裝放糧食、飲水和工具;到其他村落或是市集時,籃子是他們的“行李箱”承重載物。居住在不同地方,從事不同經濟活動的族人,他們有各自的籃子,適用且實用。小型籃子一般具有精美的傳統圖騰為裝飾,但大型籃子通常都是素色的。

籃子種類繁多,常用於種植、收穫、儲存和風選稻穀

Tambok(比達友族)
絕大多數的土籃子採用對角編織手法來編織,但是Tambok採用的是橫豎編織手法。Tambok也是圓柱形籃子,有大有小,款式非常多。比達友族會在籃子背面縫上以樹皮或棕櫚葉製成寬帶子,背重物時他們將籃子放在後背,帶子緊貼額頭,以保持平衡,即便背著重物,也能健步如飛。

Ingan (加央族)
Ingan是一種頂部開放的圓柱形籃子,高度大約三英尺,籃子四邊有四根棍子,由上垂直連接到籃子底部,並在底部下方延伸幾英寸,作為腿部以穩固籃子,同時也有加強側面的功能。籃子頂部由於四根棍子的關係而變成方形。頂部邊緣用細藤或蕨類莖稈綁上用木條或竹條來加固其結構。Ingan通常由四分之一英寸寬的天然棕色藤條製成,可用來載物和儲存稻米。

前排右邊與中間編織品乃迷你版Ingan。

Buan 提籃(加拉畢族)
B u a n 是倒圓錐形的提籃,頂部邊緣呈圓形,側面逐漸變窄小,由多根垂直的木棍加固,附有寬頭帶便於攜帶與固定。籃子用於從田間攜帶稻米到米倉和長屋,提籃有多種尺寸,最大的能裝得了逾50公斤的稻米。一般飾有精緻圖案,而所使用的圖案通常都與水稻生長有關,如:雨滴和水稻芽。

種簍(伊班族)
種簍雖小,做工精良,常飾以各種顯眼的花紋。一般種簍高約10寸,圓口寬,底四角,頂端系著寬木條。使用時族人將種簍戴在肩部或腰部,便於播種。

Ambong(本南族)
Ambong的造型非常特別,它是一種用來裝帶個人物品的小型籃子,質地輕盈、柔軟、寬鬆,長約30-45公分,寬約 20-25公分。其底部由盤繞的植物材料製成,側面接上編織好的張面,籃子頂部有一排編織環,繩子穿過這些環,束緊后就能背在身後。這種籃子最初是由本南族人所製作,除了自己使之外,也用來與其他族人進行交換貿易。後來其他烏魯族人也效仿本南族製作ambong。

Selabit背簍(伊班族)
Selabit有多種款式,不同區域的伊班族使用不同的Selabit,不過有時也會依個人喜好來編織。這種籃子的特點是,它由用無切割的藤條編織成鬆散的蜂窩狀圖案,籃子背面不與其他面連結,作為活動開口,用來裝物時才用繩索或植物纖維與兩側連結綁起。這樣的設計能增加背簍的空間與容量伸縮性,以裝置大件或大量物品。

Selabit背簍(伊班族)(攝影:黃齡慧)

風選托盤
風選托盤是土著生活裡不可或缺的一件編織物,風選托盤有兩種,一種是扁平像圓盤般的,而另一種外形象一個淺鏟子。風選托盤一般都不小,它必須足夠裝得下一戶人家一天所需的米糧分量,婦女們將新鮮米粒搗碎後,利用風選托盤來去除穀殼,之後才能做飯給一家幾口。除了這個用途之外,托盤也用來盛裝食物,淺鏟子型的托盤倒過來還可以充作帽子來用。

風選托盤(攝影:黃齡慧)

帽子,一頂頂的禮儀
帽子是一種戴在頭部的服飾,對砂拉越的原住民而言,它的用途不僅僅只是遮陽擋雨,它還是種族身份的象征,是一種手工藝品,是一種文化的展現與傳承。

斗笠伊班族
伊班族斗笠呈圓錐形,由藤條編織而成,通常有黑色精緻圖案作裝飾,典型的花紋款式是由三個大圖案為主,再以正方形或菱形為襯托,周圍有重複邊框花紋圍繞,主要圖案通常為犀鳥或其他動物的象徵,而襯托圖案多是花朵、幼苗、雨滴、蕨類等。



lavong tepo男裝草帽
lavong tepo是烏魯民族男子頭上經常戴上淺色空頂草帽,是用露兜樹葉子來製作,帽子前後有帽舌,帽子以彩色棉線縫製出花紋圖案做裝飾。

Topi tunjang/Ketapu(伊班族) 
這種貼頭藤帽形狀像山, 共有三四層,每層都有突角和小洞口。小洞口有通風的功能之外,也方便插上鳥類羽毛做裝飾。

結語:砂拉越土擁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他們的傳統編織手藝都由父母長輩親自教導,口口相傳,一代傳承予一代。傳統編織藝術流傳到今天,難免因為地方、人類和世界的發展、進步與改變而改變。從前不可或缺的編織物,如今一部分被新時代用品和家具給取代;新材料比植物材料容易取得,尼龍因此成為替代材料;離開了大山的土,不再以農業為生,一些農業用具就漸漸地減少使用了。編織物在他們生活中原本重要的角色已經轉變。儘管如此,編織手藝並沒有完全被遺忘和摒棄。依然有些年輕一代的人,堅守這些具有文化價值的手工藝術。為了讓傳統藝術能與時代並進,他們設計和製作出符合現代人生活文化與使用的編織品,比如款式新穎的手提袋和包包,貼近時尚潮流的帽子,符合環
保概念的編織包裝盒,迷你版編織物紀念品等等。至今編織藝術的與編織物的品質與工藝依舊獲得人們的讚賞,儘管塑料、美耐皿、金屬材料家具層出不窮,但是植物材料編織物天然的香氣,沒有被遺忘。

報道、攝影:戴舒婷

上篇連接:https://smdd.seehua.com/傳承之美系列:上下交疊,編織美物/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