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美系列:上下交疊,編織美物

砂拉越土著民族有着多种极独特的传统手工艺,比如: 串珠、陶艺、雕刻、纹身、铸刀、纺织等等。在诸多传统手工艺中,编织可说是土著社会里最常见、最普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

編織工藝是一種將植物葉子和莖條編成辮子或張面的手工藝術,在砂拉越大自然環境裡,天然物種與資源非常豐富,對森林環境相當熟悉的土知道從何處取得各種優質材料。每逢休耕期,他們會到森林裡四處採集,然後將材料加工處理。條狀植物材料經過上下重複交疊過程,最後變成一件件日常用品,包括:背籮、席子、籃子、背包、魚具等等。所使用的材料有藤、木、樹皮、竹、棕葉、蕨類和露兜科植物等韌性強的植物。

●天生好材真好用
枝條的交織並不是工程的開始,編織始於材料的採集。這項任務通常由家裡的男人來負責,但若是家裡無要事需忙的話,婦女也會結伴同行。砂拉越不同種族分佈聚居在不同的區域,有些居住在內陸高原,有些長住於上游內陸,其他這則分佈在中遊和下游,土在不同類型的森林裡,都能找到合適的編織材料。主要常用的編織材料有四種,即:樹藤(Rattan)、露兜樹(pandanus)、尼芭葉(Nipah palm)及竹葉蕉(Bembam:Donax arundastrum )。

在多種編織材料之中,藤是最廣泛被使用,最為人所知,也是最經久耐用的一種。它可用來製作各種各樣的物品、包括:藤席、藤籃、帽子、首飾、服飾、傢具,甚至盾牌。藤可以切割成細條來使用,也可以不切割使用。未被切割的完整藤條堅固堅硬如金屬電纜,承重力強,製成背籮可用來運送上百公斤的野豬到市集售賣。不過大部分藤都會切割成細條後,才用於製作不同的編織物。從森林裡取得藤材後,族人會先去除其尖刺,再將藤條帶回家。接著用刀子將其分割成細條,無需任何度量工具,憑視覺、觸覺和經驗,就能將藤條切割成所需要的厚度。如果編織品需要的是長短和厚度一致的藤條的話,那麼他們會用特殊的切割器來切割。

藤材


露兜樹葉和藤一樣,在森林裡非常多見,與藤材相比,露兜樹葉要軟得多,強韌度和耐用性也相對低,不過比較輕盈,處理工作比較少而簡單,因此適合用於編制質地比較柔軟的草席,以及便攜而不需承重的籃子和手提包。寬大的露兜樹葉通常會折疊成大約5毫米寬的細條以進行編制。由於露兜樹葉吸水性很強,易於染色,因此備受喜愛。

處理好的露兜樹葉
露兜樹葉編織成的草席
露兜樹葉吸水性很強, 易於染色,編織成籃子備受女性喜愛

尼芭棕櫚是泥炭沼澤林裡常見的植物,族人在其幼葉未展開前便將它們採摘下,編織成可以擋風遮雨的亞答屋頂。尼芭幼葉非常柔韌,因此是製作帽子和籃子襯裡的好材料。一些造型比較簡單,沒有精緻圖騰的帽子和食物罩,通常都用尼芭葉來製作。與藤材相比尼芭葉處理起來比較容易,將葉子疊在一起,再用莖條縫合在一起就行了。

馬來婦女使用亞答葉製作擋風墻。


至於竹葉蕉,這種材料和這個名字對華人來說或許比較陌生,但它卻是土喜愛使用的編製材料。竹葉蕉就像蘆葦那樣,只要是河岸邊陽光通透之處就能生長,因此容易獲取。竹葉蕉莖曬乾後分割成細條,外觀看起來與藤條有幾分相似,在四種主要材料之中,竹葉蕉的強韌性僅次於藤材,比尼芭葉和露兜樹葉來得更耐用。

竹葉蕉生長在河岸邊陽光通透處


除了這四種主要的材料之外,其他材料,如蔓藤、笀萁、竹、禾草、燈芯草、木片、金屬板等,也常用作收邊材料,而貝殼、鈕扣、珠子、布片和動物皮毛則用於添加裝飾。

●天然色染經久不褪
對於編織物品而言,最自然、最好看的裝飾,不是硬幣、金線或銅鈴,而是將兩種或更多種不同顏色的編織材料,以特殊的手法編排交疊成各式各樣,美觀且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圖騰。從大自然中採集到的植物材料,會因為植物的年齡和品種的不同,而呈現相近或相異的顏色,比如藤蔓植物有很多種,藤材的顏色從淺棕色到奶油色不等。若想作品更加好看,通常土會加入黑色來搭配。依照傳統製作方式,土從植物身上萃取天然染料,黑色染料是用灰燼或一種名叫Tarum的植物之莖和葉製成。紅色染料稱作“龍血”,是採用一種藤果製作,這些材料被弄成糊狀之後,擦在藤條上被吸收,顏色就會伴隨著編織品,經久耐用不褪色。


不過,為了符合經濟效益和縮短製作時間,很多人已經放棄天然染料,以現代美工顏料來代替,雖然美工顏料油光閃亮,受年輕人喜愛,但是它卻呈現不出古老傳統的神韻與樸素之美。而且,只要不小心刮到顏料就容易脫落,影響圖騰和編織物的整體美感。

對於編織物品而言,最自然、最好看的裝飾是傳統圖騰
藤材的顏色從淺棕色到奶油色不等,編織成席
子充滿天然色澤之美

花樣百出
顏色能夠凸顯花紋圖案。不同的編織品所採用的花紋圖騰皆不同。由於過去土信仰天地神靈,因此大多數的傳統圖藤象徵著大自然現象與自然生物,比如:日月星雨、動物、植物等,族人從周圍自然環境中取得靈感,而這些圖藤通常也與族人的傳統信仰有關,並且大部分的圖騰都有它們的名稱。

Pucuk rebung/Sabulu竹筍:像山般並列的三角形圖案代表的是竹筍,是本南族、比達友族、馬蘭諾族和馬來族

Mata Punai鴿子眼: 四方形圖案代表的是鴿子眼, 這種圖案多為伊班族、本南族和烏魯族所使用,也稱為 Mata juhit。

Bintang/Buah pedada 星圖:這種看起來像星星一般的圖案代表的紅樹林植物的果實,是加拿逸縣土著常使用的圖騰,不過居住在內陸區域的本南族和倫巴旺族也將這圖騰用在它們的籃具上。


Manusia 人形:這種人形圖騰非常少見,不被普遍使用,通常只在伊班族和肯雅族中的Lepo Keh亞族作品能見此圖騰。


Daimond 鑽石形 : 鑽石形圖騰經常出現在各種籃具上。烏魯族、普南族和加拿逸一帶的土居民經常使用。

Curve波浪紋:波浪紋也是極為普見的土圖案,居住在砂拉越上下游和內陸的各種族,包括伊班族、本南族和馬蘭若族都愛使用。波浪紋也衍生出其他曲線形狀的團,包括虎尾、水蛭等。

Burung/Helang飛禽:鳥型圖騰常見於本南族和普南族人的編織品上。


一般來說,籃子和其他編織品可以透過它們的款式設計和圖騰來區分和識別它屬於某個族群。但各民族間對其他種族作品的欣賞與青睞,吸引族人相互學習與模仿,久而久之,那些款式與圖藤在各族間通用,經過數百年後,已經很難分辨出誰才是原創,誰模仿誰。砂拉越的許多其他藝術和手工藝情況也是如此,正是通過這種採用和同化的過程,各個群體才能夠豐富自己的藝術文化。

報道、攝影:戴舒婷

下篇鏈接:https://smdd.seehua.com/傳承之美:那些為生活-編織的好物/

Check Also

我们与经济的距离(五)老木生机延续物命

在永续建筑中,木材是极受推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