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踏出環保的一小步,到後來不僅創下馬來西亞資源回收健力士記錄後,更收穫了全校師生在生活中養成了環保的綠色生活習慣,古晉中華第一中學(本文簡稱一中)在過去的15年來用行動證明了:只要想起步,提倡及實踐環保理念任何時候都不會太晚。

一中自2004年,參加了一項由古晉中中校董會與古晉南市主辦的資源回收比賽,並創下報紙總量為11萬8725公斤的馬來西亞健力士記錄後,資源回收亦被列為該校重要的年度活動之一。該校的環保社負責老師田仕鈞在受訪時表示,一中的回收舊報環保活動,大約是在15年前由當時的課外活動主任(此職位現改稱聯課主任)沈君偉發起。

15年前發起至今
從年度活動到日常
最初,一中的資源回收比賽規模不大,而且只是一項一年一次總動員全校高初中所有班級師生的活動。“每一年,校方都會將回收舊報換取的全部所得(約莫兩三萬令吉),全數作為校內各種課外活動團體的基金,比如學長團,童軍團等社團的各種活動經費,其他社團也可以向校方提出活動費的申請。”
“沈老師離校後,這項活動交由帶領生物學會的施志毅老師及鄧寶藍老師負責。後來,施老師把學會改名為環保社。那時,我剛當上總務處主任便開始與施老師的環保社合作,在校園內推廣每日環保活動,鼓勵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學校或是家裡,養成資源回收的習慣,把平日在家中或校園中收集到的各種可回收瓶子,罐子等可回收資源收集起來,待每周五再由各個班級負責把班裡收集來的所有回收資源集中到學校的禮堂後方,作為每周的班級資源回收比賽。”

“到時候,環保社成員會按各班級交上的不同類別回收資源計算分數,比如說一個鋁罐算1分,一個寶特瓶算1分,到了月底每個班級累計的總積分可用來兌換馬克筆、白板擦等班級的各種所需的文具。如此一來,班級便無需再另外徵收班費去購買這些物品。”他解釋,通常環保社把各班級收集起來的回收物經處理及賣出後,便會將全部所得用來購買上述文具,再按各個班級的兌換清單把文具分派給各班級。“如果一個班級累積的分數很多,到年底他們甚至還可以換維他精、飲料,以及筆記本紙張。”田老師笑說。聞言,我即忍不住笑了出來。難怪學生如此積極,換作是我也會很樂意響應。
他稱,環保社雖然沒有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資訊,只是通過每天在校身體力行環保,日子久了綠色校園生活的概念便潛移默化至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乃至學生在家中也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慢慢地也帶動家人參與環保。

以回收所得購買文具
將環保概念潛移默化
田老師透露,一中環保社沒有特意在校園內宣導環保理念,主要是透過班導師向學生們灌輸綠色校園生活的概念。“比如說,班老師會在班上鼓勵學生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環保習慣,在學校實行資源回收,那麼便不需要花班費去購買班級所需文具。”
“再好比說我自己。以前,我也是什麼東西都隨便丟,那時候沒有環保的概念,隨手把可回收資源丟了沒什麼感覺,當懂得如何分辨可回收資源後,便會覺得把它們給丟了很可惜。於是,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收集回收資源,累積一年後再把報紙載到學校。”他笑說,甚至當他發現鄰居把報紙丟掉時即忍不住開口向鄰居要報紙。“現在,我的鄰居每周都會自動把報紙和其他可回收資源交給我轉送給校方。”

回收比賽火熱比拼
學生主動全力配合
“前邊同學的動作請快一點﹗”課室外傳來學生們的呼喊聲打斷了我們的訪談,也成功地把我們的注意力吸引了過去。田老師乾脆站起身領着我去觀看“2019年度全校性班級資源回收比賽”的情景。只見無論是給回收資源進行分類、集中處理、秤重,乃至以人力把回收資源“運送”至學校禮堂後方的一系列流水作業,過程中的每項環節都極其熟練,學生們都配合得天衣無縫,不禁令人讚歎。
“現在學生們已經習慣了每年的大型資源回收比賽,各個班級及社團根本不需開會,時間一到便會開啟自動模式,大家自動自發地分配工作及遵守崗位,一起響應環保。”他坦言,每日的校園資源回收活動及上述的比賽給學生帶來的正面影響和成效,雖無法達到100巴仙,能達到80巴仙已經算很不錯了。

問及家長們作何反應,田老師示意我看看校園四周此刻正忙於搬運報紙及其它回收資源的學生們,並感謝家長載送孩子們到學校參與環保活動,以及平時也參與到校園的每日環保活動中,多年來持續地支持校園的環保活動。“每每我在校外遇見歷屆畢業生時,他們總會跟我聊起在校期間參與環保活動的回憶,大多都表示參與回收活動的過程很開心,很懷念一起收集報紙的日子,覺得自己做了很有意義的事。尤其是,高中畢業班的學生特別拼,不僅自己在校園內進行回收,還去校外四處向相識的人作資源回收,所以其他班級的學生都會說,今年比不過畢業班,我們等明年。”

他透露,單是去年的回收冠軍畢業班,回收的報紙達50頓以上,保特瓶2、3千公斤,鋁罐也有1千多公斤。“當然,也有家長擔心孩子們過於積極回收資源半夜還沒回家。還有些剛考取駕照的高三生,為了拼‘業績’四處去回收資源而發生了小意外,導致校方不得不下令給環保比賽降溫。”
無形中,一中原本在校推行的環保回收概念,多年來在全體師生的努力灌溉及家長們的支持下,早已走出了校園,綠色生活不但潛移默化至學生及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連帶還影響了左鄰右舍及大眾間接地參與到環保行動中。當下,心中即產生一個大膽的念想:一間學校的日常環保回收活動已獲此成效(最起碼現在一中校園的垃圾桶內不見任何可回收資源被丟棄),若全砂中小學也一同效仿,不知將是什麼樣的情景?

綠化校園 期待有緣人指導
一中環保社於10年前成立後,為提倡與實踐環保,每年在校園內辦三大活動:年度大型資源回收比賽、每日在校資源回收活動,以及收購及售賣舊課本活動。除此之外,環保社還撥出部份資源回收款項來購買花盆及花苗,作綠化校園的用途。

“未綠化校園之前,整個學習環境感覺比較生硬,現在多了些生氣也柔和了氛圍。”田老師邊領着我參觀環保社在校園一隅的“小花園”邊開心地說。我不假思索地問,環保社未來可將繼續推行其它綠色計劃,他感嘆,雖希望在校內開闢個菜園,可自己既要當班導師又要帶活動,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恐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我個人的園藝知識也是有限,即使要種菜,該怎麼開始,什麼菜適合種在什麼土地上,我一概不知。”

“之前,我都是自己先在家試種花卉和綠色植物,成功後才帶到校內。平時幸好有校工幫忙照看,但僅憑一己之力,能力有限。我單是修剪幾盆花卉都要花好幾個小時,若帶着學生進行園藝活動,還得先教會他們要如何修剪、施肥、翻土等等。”他歡迎具園藝興趣及知識的校友及公眾人士給予環保社成員指導,及參與環保社的園藝活動來。“希望繼我之後,在校的其他老師和學生們,將繼續把環保社的宗旨發揚光大,薪火相傳。”
■撰文/攝影:方佩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