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是什麼?《現代漢語字典》上印着:木本植物的通稱;《說文解字》的釋意是:生物中直立的東西的總稱;“維基百科”的答案是:具有木質樹榦及樹枝的植物,可存活多年。我在思考答案時,想起老家屋後的一棵樹,我中五那年參加全國考試,那時美術作業的其中一項要求是要畫出創作作品的靈感來源,當時我畫的就是屋後那棵老樹。現在回想,那可能是我生平第一次那麼仔細地看一棵樹,從樹根到樹頂,從樹榦、樹枝到樹葉,我給它畫了張素描,完成後,妹子拿着畫和實物對比,驚訝道:“原來樹上真有這麼多東西,原來這棵樹這麼美!”

回到“樹是什麼”的問題,無論字典,還是谷歌,我覺得它們的答案都不夠完全,樹不是簡單一句話能解釋,那麼樹到底是什麼?
樹是 一座動物園
近藤熏美子的繪本《一棵橡樹要搬家》的故事從一隻小螞蟻開始,小螞蟻得知它居住的樹將面臨採伐,急忙回家去將消息告訴螞蟻家族,騷動就從一隻螞蟻擴展至一窩螞蟻,從一窩螞蟻擴展到其他動物,從地下層擴展到地面層、灌木層、中間層、樹冠層,這讓讀者看到原來,一棵樹就像一個機構,每一層都有不同的成員在站崗。
首先,在我們看不見的樹根地下有千軍萬蟻,有它們養育的卵和若蟲,還有它們存儲的食物,它們的蚯蚓鄰居帶着粉嫩細瘦的幼蟲,每天在地底翻土找食物,給樹根提供了呼吸空間和生長空間。一些蟬寶寶以蛹的形式安靜地在地下呼吸着,它們有的在哪裡待了三五七年,有的甚至住了11年,等待時機剝繭而出。除了這些小傢伙外,體積較大的蜘蛛也藏在樹根下的洞穴里,睡飽了就會爬到地面層,織網捕蟲。
接着,從我們雙腳站立的地面層到視線水平能及的灌木層,這裡的成員更是多,包括:石龍子、蜥蜴、竹節蟲、瓢蟲、天牛、椿象、金龜子、鍬形蟲、獨角仙、蝸牛、馬陸、螳螂、壁虎、毛毛蟲、蝴蝶、飛蛾、蜜蜂、樹蛙、蛇、蠟蟬、步行蟲、蟋蟀、冬蟴、蒼蠅、白蟻,我所見過的,並且喚得出它家族名字的就有這25種,那些我沒見過只聽到的,以及我見到了但喚不出姓名的比這還要多。再接着,一仰頭,我們會看見哺乳動物(比如:松鼠、飛狐猴、長鼻猴、獼猴、銀葉猴、懶猴、蝙蝠)和鳥類,更高的地方那裡還有蜂窩。究竟一棵樹上到底有多少住客?人類目前沒有答案,因為只有極少數擁有專業技能的人能爬上樹冠層。
幾年前,樹木專家馬丁戈納斯博士就曾經在巴伐利亞森林國家公園,對那裡年歲最高的老樹的樹冠層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噴洒除蟲菊精,讓樹冠上的蜘蛛和昆蟲倒頭栽,在樹木的頂上華蓋里,他們獲得了2041隻生物,分別屬於275個不同的物種。這只是樹冠上一部份生物,還沒包括其他動物、鳥類以及樹木其他部位的生物。如果我把2041看成是一個組織的高層成員人數,而中階和低階成員的數量比高層多許多倍,我無法想象,這個組織有多龐大。













樹是 一座植物館
老家那棵老樹,它樹榦顏色深沉,表面不光滑,當時我照它原樣畫下了其他爬在它身上的一些傢伙,我說的不是偷采了屋前的紅毛丹後,急急蹦跳溜上老樹的松鼠,而是那些依附在樹榦上的蔓藤和其他爬藤植物,這些植物比起松鼠可懶多了,不過也比松鼠聰明得多,它們知道必須要爬到高處才能爭取到陽光,但是憑自己的軟骨頭,要長高到天上去,要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於是它們搭上老樹,在莖部長出細密的氣根吸附攀爬樹榦,以更快速的方式達到高處,享受陽光。
在我那張畫里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老樹,而是着生在老樹上的多種蕨類和真菌,美術作業的主題是它們,我從老樹上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蕨類和寄生菌,將之引用為我峇迪的圖案,其中包括:鳥巢蕨、書帶蕨、鐵角蕨、石葦和伏石蕨(我是後來才知道這些名字),我記得那時我因為那棵老樹的存在感到慶幸和擔憂,慶幸是因為有了靈感之源,擔憂的是,老樹養着這麼多其他植物,這會不會太吃力。後來才知,蕨類不會危害被着生的植物,也不會取走它營養,蕨類有葉綠素,能自己製造食物,它們只是借住在樹榦上而已,不過着生的根或多或少會傷害樹體的。
當然,爬藤植物和附生植物,也不是零貢獻零作為的,比如鳥巢蕨就能夠利用“鳥巢”接住空中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會吸引來其他爬蟲類,爬蟲類又吸引來鳥兒,如此一棵樹就熱鬧起來,並構成一個微生態系。
除了爬藤和蕨類,還有一個更難纏的傢伙,天天向樹借方便,那就是苔蘚。我們常常可以在樹根、板根和樹榦上看見一些像軟墊一樣的綠色苔蘚,它們附生在樹木表面或枝椏交匯的地方,由於沒有真正的根系,所以並不會從樹身上吸取營養,它們就是需要地方落腳,以便吸收陽光接住雨水,好進行光合作用,維繫生命。苔蘚吸水性強,廣布生長於樹皮、樹榦,能截攔往下流的雨水,也能承托清晨露水,保存水分,除了自己用之外,也提供給昆蟲、樹,還有樹的種子,濕軟的綠毯,可是庇護和培育植物種子的好苗床,很多真菌也在這裡生長。



樹根是 一張互聯網
樹木茂密的森林裡遍地是交織生長的樹根,它們就像無數張開爪子的手,牢牢實實地抓住土地和石頭,同時不斷擴張它的地盤。而野菇(真菌子實)就常在根與根之間的空隙或是樹根上冒出,它們不是樹體結構的一部分,卻是樹木生存很重要的夥伴。樹與真菌間有互相合作的關係,樹讓真菌的菌絲穿透自己柔軟纖細的根部組織,包覆整個樹木的根部,真菌的網絡遍及四周土地,超越一棵樹木根系分布的範圍,進而擴張到其他樹木的領域空間。在哪裡,真菌會與其他樹木的根及真菌搭檔結合,形成網路,透過它活躍地交換養分,這就是所謂的植物互聯網(wood wide web)。
樹木透過樹根提供糖份及其他碳水化合物的養分給真菌,而真菌幫樹木過濾掉土壤中的重金屬,也擋住病菌和其他具破壞力的真菌的入侵者。科學家也證實樹木的根部確實是一種錯綜交織的系統,而這系統可以把同一樹種以及一個樹群里的大部分個體結合起來,樹木間營養物質的交換、緊急狀況下的鄰里互動透過這些爪子無聲無影地進行,由此我們可以認定森林是一種超生物體。


樹是 一個大媽媽
想一想,對於樹木,我沒有比那棵老樹更早的記憶,我是在搬到老家後,才有了一個四周樹木環繞的環境,第一次看松鼠,第一次看野胡姬都是在那時候。我把野胡姬也畫在畫里,這種大約每三個月開花一次的白色小花,高高掛在樹上,無論是在樹上還是畫里,它都是一大亮點,讓人看了心情大好。我想,大樹也許也是因為白花小巧可愛,想多看看它,所以允許它寄生在枝椏上,免費供吃供住。
我看過單純的孩子張開小手環抱大樹,就像抱住媽媽的腿那樣,也見過疲憊的大人倚靠在樹旁,像是在媽媽懷裡尋求慰藉般,我還看過充滿抱負的護林者,站在樹前雙手合掌祝福,他們都把樹視為一個可信賴、可依靠、可託付的對象。
在我畫了老樹素描的幾年後,老樹死了,也倒下了,從此我窗外風景少了一棵樹,沒了它視界里總感覺少了很多東西,沒有野胡姬綻放的驚喜,沒有活蹦亂跳的松鼠,沒有吱喳不停的麻雀,畫面變得枯燥無生氣。原來,我的生活也靠那老樹在呼吸。

結語:說了這麼多,到底樹是什麼?文中所提的一切都是關於樹,但樹不僅是這些。
佛法有這麼一句話: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我認為樹也是如此。
文與圖: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