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萬里長空結隊飛 避寒候鳥高飛遠

萬里長空結隊飛 避寒候鳥高飛遠

還記得動畫片《Piper》里那隻可愛的小鷸鳥嗎?我們看到了它的成長,卻沒看到它成為了一隻得以遷徒到遠方的候鳥!在曾經讀到報道中,一位美國作家黛博拉·克萊默(Deborah Cramer)就曾經向人類展示了這種候鳥與人類相互依存的關係。可惜,我們依然對於候鳥的一切知之甚少。

鳥的遷徙是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自然現象之一。

於是,為了提高人們對候鳥的認識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以保護候鳥的必要性,每年的5月及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設定為《國際候鳥日》。眾所周知,砂拉越是觀鳥聖地之一,不僅在森林裡可觀賞到特有品種的鳥類,也能在峇哥文丹海濱觀察到特定的候鳥。既然這些鳥兒選擇了在我們眼前演繹了一場場關於生命的奇蹟,趁此機會,我們就來好好認識它們吧!

世界候鳥日是一年一度的全球性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候鳥的認識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保護候鳥的必要性。

●人類與候鳥相互依存的關係

上述所提到的黛博拉·克萊默作家,她著書並把“紅腹濱鷸”(Calidris canutus)當主角。此鳥正是動畫里的小可愛,現實生活中,它們亦是生活在海濱的候鳥一種。如圖所見,它們體型嬌小,體重也僅有140克左右。但為了趕赴一年一度的北極之約,每年的單程遷飛距離竟長達上萬公里。是世界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之一。

隨後,作家還發現到如此堅韌的小鳥數量卻逐年減少,造成的原因和人為脫離不了關係。好比風暴和倒灌的海水正威脅着它們賴以生存的海灘,接着食物來源也因為人類的過度捕撈而缺乏。據估計,全球紅腹濱鷸種群數量在三代之內已經減少了25%,並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列為“近危”物種。

她在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及,如果不保護鳥類的食物,就無法真正保護鳥類,畢竟當鳥兒吃不飽時,它們就無法增加體重,也就沒有體力一路飛到北極。其次,如果不保護棲息地,就無法保護鳥類。況且事實證明,保護這些濱海濕地其實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具有韌性的海灘可以抵禦颶風的襲擊,濕地也可以吸收一部分潮湧。有鑒以此,人類的命運是與動物交織在一起的。我們不僅是在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也是在保護我們的家園。

●何為候鳥?

在鳥類中,我們常常會根據它們生活習性的不同,對它們進行分類。根據遷啟習慣的不同,鳥類有留鳥和候鳥之分。我們知道,留鳥指的是終生生活在一個地方不動搖。那麼,什麼是候鳥呢?

顧名思義,候鳥其實就是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徒的鳥類。而每年估計約有3萬5000隻候鳥,多達32個品種的鳥類,遷往南方避冬,其中一個避寒地點是砂拉越文丹海邊,因此文丹被國際鑒定為重要的季候鳥路線之一。

不過一提到候鳥,或許你們都會想到冬季飛往溫暖地區避寒的鳥類。其實候鳥不單單只避寒,也避暑。就特定觀察地點而言,這些南來北往的候鳥可依照它們出現時間的不同予以歸類,好比冬候鳥和夏候鳥。簡單來說,冬候鳥和夏候鳥是同一種鳥類在不同地域,根據出現的時間而有的不同叫法。候鳥在它們避寒地被叫做冬候鳥,在它們的避暑地(繁殖地)則被叫做夏候鳥。

扁嘴海雀(Ancient murrelet),一直以來被視作鳥類家族中的“四不像”。它嘴像麻雀,體似企鵝,腳蹼如鴨,雛鳥羽色同幼雞。最迥異於其他鳥的是,它的雙腿生在尾部,站立時直立身子,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得像是步履蹣跚的老人。然而,看似笨拙的它們每年都會飛行大約8000公里,橫跨整個北太平洋,縱橫往返於美亞兩州。比如它們會在加拿大西部繁殖,然後不辭千里飛到中日韓的海洋中度過冬季。而它也是目前唯一已知橫跨北太平洋的鳥類。

●候鳥遷徒的因素

很多動物都會遷徙,其中鳥類每年春秋兩季的遷移過程中,遷移距離可從數百公里到數萬公里。鳥類能飛越沙漠或海洋等難以停棲休息或補充能量的區域,因此被認為在因應遷移上,是演化最成功的一類動物。

問題來了,候鳥為什麼要遷移?它們又是怎樣準確無誤地往返兩地?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是否所有族群都會遷移?為什麼有些鳥遷移得比其它的鳥還遠?什麼機制促使候鳥在每年幾乎固定的時間開始遷移?候鳥用什麼方法在茫茫天際間往正確的方向遷移?等等,一直是科學家深感興趣的課題,但迄今為止,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為何要遷徒主要還是歸咎於四大因素,一是氣候,不同季節鮮明的氣候變化容易導致鳥類遷徒;二是溫度,溫度不僅影響鳥類本身的感受,同時也會影響食物來源;三是日照時間,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以上或以下後,會觸發鳥類體內的某種反應機制,誘發其遷徒;最後自然是食物,它們之所以進行遷徙很可能純粹是因為它們餓了。

而大家可能以為候鳥遷移的距離肯定很遠。但其實候鳥遷徙的距離遠近不一,近的幾公里,甚至只是從山的南坡飛到北坡,遠的卻可以飛翔上萬公里。例如,北極的燕鷗在北極繁殖,飛往南極過冬,遷徙的路途達2.2萬公里,生命的大半時間都在飛行中度過。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還有候鳥遷徙時,都能夠極為準確地辨別方向。對這種現象的解釋,專家認為候鳥能通過身體中像鐘錶似的感覺器官,在天空中計算太陽的位置,不斷調整自身與太陽的角度,確定自己飛行的方向和路線。第二種觀點認為候鳥是天生的“氣象學家”。它們在飛行時,能根據氣象條件,如氣溫、降水、光照等要素的變化,確定在居留地生活的時間長短,以及遷徙的時間。

第三種觀點認為候鳥對地磁波的變化十分敏感,並能依據地磁波辨別方向。德國科學家曾經通過對鴿子的觀察研究認為,鳥嘴本身就是活地圖,許多有遷徙本領的鳥的嘴,均能感覺到地磁波的改變。因此,鳥類藉助對地球磁場變化的感覺可以繪製“磁場環境圖”,從而決定遷徙的路線和棲息的地點。

那又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成為候鳥?答案是遷移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例如遷移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氣、遷移方向定位錯誤、要適應不熟悉的新環境、並且與其它候鳥及該地的留鳥競爭資源等等。由此看來,關於鳥的遷徙研究不斷出現新的課題等着人類去探索。

圖10●候鳥遷徒路線

目前已知全球共有9條主要的候鳥遷徙路線,分別是:

1)跨越整個大西洋連接西歐、北美東部及西非狹長地帶的“大西洋遷徙線”;

2)連接東歐和西非的“黑海/地中海遷徙線”;

3)跨越印度洋,連接西亞和東非的“東非-西亞遷徙線”;

4)從南到北橫穿整個亞洲大陸的“中亞遷徙線”;

5)跨越印度洋、北冰洋和太平洋、連接東亞和澳大利亞大陸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

6)貫穿整個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太平洋遷徙線”;

7)貫穿整個南、北美洲中西部的“美洲-密西西比遷徙線”;

8)將南、北美整個東部連接在一起的“美洲-大西洋遷徙線”;

9)環太平洋遷徙線。

砂拉越文丹海濱海堤步道是大馬首個季候鳥東亞─澳洲候鳥觀鳥景點。每年10月至4月間觀鳥愛好者就能看到那些平時不見的鳥類出現,包括:小青腳鷸、半蹼鷸、紅腰杓鷸等等。(攝於戴舒婷)

在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涉及22個國家,每年遷徙的候鳥有492種,其中水鳥多達5000萬隻,是9條路線中擁有的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也是最擁擠的一條遷徙通道。

綜合文︰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