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不是隨手種下就完事 植樹造林 大工程

不是隨手種下就完事 植樹造林 大工程

每年都有一片與丹麥國土大小相當的原始熱帶森林遭到破壞,而世界其他森林區塊也都面臨迅速消失的窘境,隨着氣候變遷加劇、生物多樣性下滑,世界各國對造林的重視程度隨之提高,因為森林為全球四分之三的動植物提供了家園,吸收二氧化碳,並提供食物、燃料和藥品。造林,即復育近期消失的森林,不僅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還能從大氣中清除大量二氧化碳,抗衡氣候變遷。然而,當人們在錯誤的地方種植錯誤的樹種,很可能弊大於利。

●造林不當 適得其反

根據外媒BBC的報道,2020年,美國兩項環保科研結果顯示,大規模植樹造林如果實施不當,不但不能保護環境,反而會帶來更多害處。在這兩項研究中,其中一項得出結論稱,植樹造林的經濟刺激措施如果執行不當,不但不能增加生物多樣性,而且在減少碳排放量方面作用也很有限。

該報道指出,多年前一項旨在恢復森林的全球性計劃波昂挑戰(Bonn Challenge)就提出,到2020年將恢復和重建1.5億公頃遭砍伐的森林和退化土地;到2030年則完成3.5億公頃的森林復蘇。全球有大約40個國家批准了波昂挑戰計劃。然而,科學家敦促人們不要急於盲目植樹造林。他們指出,直到2020年所作出的波昂挑戰承諾中,近80%新森林只不過是單一樹種的種植或是特定產品,例如果樹或橡膠樹,這並不符合生物多樣化的標準。

現年69歲的印尼老人薩迪曼經過24年的不懈努力,將貧瘠的山地變成了富饒的綠洲,還使當地村民重新用上了乾淨的泉水。

主導這項調查的科學家研究了政府給私有土地所有者植樹的經濟鼓勵措施。以智利為例,智利政府從1974年至2012年頒布了一項法令來補貼植樹造林成本,種植者可以得到75%的補償。這項造林政策被廣泛視為具有全球影響力。本來植樹計劃不應該包括原有的森林,但由於執法不嚴加上預算限制,導致一些土地所有者只是用更有經濟效益的新樹種取代了原始森林。其結果,可想而知。補貼計劃確實擴大了森林面積,然而卻減少了原始森林的規模。由於智利原生森林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能存儲大量碳,因此該補貼計劃創造的新森林不但加速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且還未能增加碳儲存。

●造林十大黃金守則

今年一月,由英國皇家邱植物園(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簡稱邱園)和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Botanic Gardens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BGCI)領軍的最新研究,彙整出“造林十大黃金守則”,藉由這十項要點,幫助民間、企業和決策者,讓造林效益最大化。

1)現有森林優先保護

每年都有數百萬公頃的森林遭到破壞,隨之而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則難以透過造林來抵消。這些遭破壞的森林往往需超過100年才能復育;因此,在種植更多樹木前,現有的森林應優先保護。政府和企業應規劃和建立更多的保護區,來保護現存的森林;並立法禁止濫伐森林。同時,在地社區可集中力量處理森林砍伐的主要因素,例如火災及過度畜牧。

馬達加斯加伐木活動。(圖片來源:邱園)

2)與當地居民合作

若要造林計劃成功,與當地居民的合作就不可或缺;缺乏當地的合作夥伴,往往是造林計劃失敗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與當地居民合作不僅能促使造林計劃獲得長期成效,還能透過整備土地、植樹和維護森林等勞動,為當地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並為那些以永續森林作為發展目標的企業提供商機。

3)若能復原生物多樣性,更具生態效益

造林計劃應旨在達成多項目標,例如減少碳排放、保護物種、為當地社區帶來經濟價值或提供生態系效能(例如穩定水資源系統)等。值得注意的是,若能恢復生物多樣性,要達成上述目標將更加容易。就恢復生物多樣性的觀點而言,訂定長期的原生造林計劃或重建過去既有的森林,遠比僅僅種植生長快速的樹種更為有效。此外,原生造林計劃還可以捕捉更多碳排放,增進生態系服務(例如防洪),並提供各式各樣的工作機會(例如能永續收穫的森林產品和生態旅遊),使當地社區在經濟層面上受益。

紐西蘭基督城的海港山(Port Hills)種植項目。學者們在森林步道上重植該森林原有物種植物。(圖片來源:Flikr )

4)森林地是最佳造林地

造林的最佳地點是先前就孕育過森林的土地,且必須避免草原或濕地等非森林地,因為這些地貌已發揮固碳效用,尤其是土壤中的碳。需特別注意的是,若選擇已在進行農業活動的地區推動造林計劃,恐導致其他森林地遭到砍伐。此外,將已復育的森林地相互連結,或擴展到現存的森林,能幫助新生森林地自然更新,並擴大現存森林的規模,進而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最後,也可根據生態系所提供的地貌或效益,來決定造林的地點,例如休憩場所、野生動植物棲地、乾淨空氣或遮蔭等條件。

5)天然林更優於人造林

天然造林意謂着天然森林在廢棄的土地或劣化的森林地上重新生長,這樣的做法比人工造林更具經濟效益且有效。自然再生的天然林,固碳力是人工林的40倍。此外,這種自然方法最適合輕度劣化的森林地,或是附近有種子源的現生森林。

人工造林時應混用多樣樹種,儘可能多用當地的原生物種。

6)選擇混用多樣樹種

當大自然無法自然復育,需要人工造林來複育林地時,選擇合適的樹種至關重要。人工造林時應混用多樣樹種,儘可能多用本地的原生物種;並在可行的條件下,使用稀有和瀕危物種。由多樣樹種組成的森林,更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野生生物創造棲地、吸引種子傳播者和授粉者,也更有抵抗力應付疾病、火災和極端天氣事件。此外,最適樹種也要能與其他生物共構互利關係,例如真菌、授粉者、和種子傳播者。會佔據天然棲地的入侵種則應當排除,否則反而與原生種競爭、降低生物多樣性,且使水資源更難取得。

由多樣樹種組成的森林,更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並為野生生物創造棲地、吸引種子傳播者和授粉者。

7)採用能適應環境氣候的樹種

使用具有適當遺傳多樣性程度的樹木種子或幼苗非常重要,如此一來,才能確保他們適合所種植的區域或當地氣候。這樣的做法能提升造林對蟲害、疾病和長期環境變遷的適應力。

8)事先做好各項計劃

從收集種子到植樹,必須使用適當的、最好是當地的基礎設施和種子供應鏈。在復育計劃開始之前,就應當事先決定種子或樹木的來源、種子庫和繁殖作業所需的設施及各項協議。此外,提供與收集種子、清潔和儲存設備及作業相關的教育訓練非常重要,並且要與當地居民合作,因為他們具備辨識和定位目標樹種的珍貴勞力資源和專業知識。

泰國一處造林前(左)和復育後(右),可從照片中彎曲的小路得知相對位置。圖片來源:Stephen Elliott/清邁大學

9)先做小規模試驗才定案

在開始復育計劃前,應先諮詢現有的科學和地方知識,來協助樹種選擇等決策。在大規模技術應用前,建議先進行小規模試驗,以確保使用了正確樹種,並事先確認樹種的有效性。此外,應定期監測各項關鍵成功指標,例如瀕危物種的復育,以監控生態系統復育狀況,讓專案經理能做出相應的調整。

造林的最佳地點是先前就孕育過森林的土地。(圖片來源:Flikr)

10)創造收入讓造林永續

為了確保造林計劃的永續性,必須創造各種收入來源,使不同面向的利害關係人皆能受益。這些經濟來源包括:

I) 碳權:一種允許國家或組織排放一定數量二氧化碳的許可憑證,若未使用,則可與需求方進行買賣交易。
II) 符合永續生產概念的林木產品。
III)生態旅遊:一種營利的地方收入來源,可直接賦予生物多樣性價值,並從中獲得經濟效益。

結語:

造林種樹不是撒下一顆種子那麼簡單,印尼生態英雄薩迪曼造林的成功例子,鼓勵了許多人自動自發,以種樹為地球盡綠,不過在種樹之前,我們得先做好計劃與調查,參考黃金守則,選擇最適當的地方和樹種,以免徒勞無功。

整理: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循環經濟的距離(三)減塑之外再塑也很重要

說到馬來西亞的循環經濟計劃,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