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不該沉默 討論種族歧視

不該沉默 討論種族歧視

讀了洪蘭的專欄,她曾經說過,幼兒園的孩子,不論種族都能一起玩,但進小學以後,“你跟我不一樣,我不跟你玩”的觀念就出來了。也就是說,種族歧視不是天生的,是大人加諸孩子的。大人在生活中不經意的歧視語言會替孩子貼上標籤,當然更有父母是直接告誡孩子不要跟他玩,因為他跟你不一樣。

在過去半個月,美國三大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與無數的小城,光是在3月26日,就有60個城市,都有亞裔人士帶着年幼的孩子站出來示威,抗議社會歧視亞洲人。中小學的課堂上,也充滿了一樣的討論:亞洲人的命也是命,反對歧視亞裔,對亞裔仇恨犯罪。

近日來翻閱報紙,新聞要點依舊跟着砂州居高不下的疫情圍繞,除此之外,你也會看到關於美國各地不斷上演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與犯罪新聞,甚至致死案件頻頻發生,導致身處美國的亞裔們終日惶恐不安。或許小朋友會認為,自己與美國相距甚遠,根本毋須把此事放心上。

但仔細一想,即使你們不住在國外,你們應該也曾經前往歐美旅遊、遊學,大人也會到那裡出差,與外國人接觸。這也代表着,在新一波的反亞裔仇恨中,我們都不該置身事外,小朋友更該學習如何自處以及對待異鄉人。

因為新冠肺炎帶來的衝擊,世界各地包括英國、法國、德國、澳洲都有人怪罪、責備、甚至暴力襲擊亞洲人。整體而言,自疫情爆發以來,這類的暴力攻擊事件較過去都成長超過一倍以上。

●學習異中求同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孩子在六個月大時,就會分辨人的膚色不同,在五歲以前,就會體認到身邊的人因為種族,而被不同地對待。也因此,他們在五歲以前,就會問膚色不同的相關問題。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不希望孩子覺得自己被歧視,而跟你們說“別亂講、是你們太敏感。”如此一來,反而讓你們以為這是禁忌話題,自己有錯、或是太多慮,將來被欺負也不再說出來了。

據知﹐美國對亞裔的歧視或不平待遇,由來已久。在教育上,早在1860年代,就有隔離政策,要求華裔美人只能上某些“專屬”的學校。在居住上,很多大城也有正式或非正式的隔離政策,亞裔人口被限制只能居住在某些地區,或在某些地區公開地不受歡迎,一直到1960年代都還是如此。

於是便有專家建議以下方式:

1)和孩子討論,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切入點。

5歲以下的孩子,父母可以鼓勵他們說出所看到、所經歷的不同,肯定他們所見的不同,也告訴他們其他的相同處。例如,每個人的確會有不同的膚色,但大家都是人,都喜歡被公平對待,這樣才有辦法一起合作,把事情做好。如果自己或其他人遭受不公平待遇,都是不能接受的,而且要說出來。

6~11歲的孩子,生活接觸面更廣,可以多問他們在學校、社群媒體看到有關刻板印象和種族歧視的人事物,以及他們的感覺。由於孩子成為青少年後,就不一定會再跟父母講這些事情了,所以在這一段時期,鼓勵孩子跟父母討論種族歧視、多元化、和包容這一類議題,可以建立親子間的信任,讓孩子未來遇到這類問題時,仍會找家長,認為爸媽是可以傾訴、依靠的對象,而且持續關注這些議題和自己遇到的處境。

和孩子一起探討過去,從而更好地認識現在。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結束和美國民權運動等歷史事件告訴我們,人們是如何成功地團結起來爭取平等與正義的。這些共同的體驗可以進一步幫助大人和孩子建立信任,並幫助孩子建立對不同觀點的開放態度。

12歲以上的孩子,知道的可能比父母想像得多,而且有很多情緒。所以父母可以把握時事、新聞等機會,對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各種事件,讓他們練習對事情有更廣泛的理解。這個年齡的孩子在社群媒體開始變得活躍,可能參加一些倡議,可以鼓勵他們從更高的角度,參與族群正義活動,包括幫助別的族群,或是說出自己的遭遇與尋求公平的處理方式。

12歲以上的孩子,知道的可能比父母想像得多,而且有很多情緒。所以父母可以把握時事、新聞等機會,對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各種事件,讓他們練習對事情有更廣泛的理解。這個年齡的孩子在社群媒體開始變得活躍,可能參加一些倡議,可以鼓勵他們從更高的角度,參與族群正義活動,包括幫助別的族群,或是說出自己的遭遇與尋求公平的處理方式。

2)在生活中創造“多元體驗”

每個人的與眾不同,其實都是一種資產。在美國的大學申請論文中,許多名校都會請孩子闡釋自己能為學校帶來哪些多元性與貢獻。由此可知,不同的膚色、種族、文化、背景、認同,都是值得展現的優點,而非自卑、自我壓抑、怕被側目的來源。

試着讓孩子接觸不同文化和來自其他種族和民族的人。無論是朋友、學校還是社會群體,儘早與其他種族或社會群體的人積極互動,將有助於消除偏見,並能鼓勵他們建立更多的跨群體友誼。

聯合國就建議父母要在生活中讚揚、鼓勵多樣化。例如,在學外文時,有些人局限於背單字、讀文法,但也可以帶孩子嘗試來自不同國家或民族的食物,多閱讀有關他們的書籍,看不同國家與種族的電影。在了解、認可別人的價值時,也往往是好的時機,可以討論與體認自己的獨特之處與貢獻,更有自信展現自己,要求能與人平起平坐。

3)跟孩子一起找解方

那麼,在孩子哭訴被歧視、或是發現有別人被仇恨對待時,該怎麼辦呢?在這個議題上,過去很多孩子或父母的想法是“沉默是金”。曾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的非營利民權組織Rise的創辦人阿曼達·沅Amanda Nguyen)提醒,要說出來,因為“沉默就是暴力”。

忽視或迴避這個話題並不是在保護兒童,而是讓他們暴露在偏見中,而這種偏見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孩子說出來之後,先不要直接跳進去替孩子解決問題。可以先問孩子們的感受,好好聆聽他們,然後跟他們一起發想可以有哪些解決的方式。包括告訴老師、學校,還有角色扮演,如果再發生一次,可以怎麼做。另外,要讓被針對的孩子知道,被歧視不是他的錯。

4)大人以身作則

同時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小孩對歧視的理解就像語言,是慢慢累積、學來的。大人平時遇到這些事時,怎麼詮釋與回應,也會影響小孩未來怎麼處理。父母也可以自己審視,鼓勵孩子擁抱多元化與包容的同時,自己是否也跟不同背景的人往來、嘗試不同的事物;告訴孩子要挺身而出,自己是否也在看到不公義時挑戰他們;要孩子尊重別人也看重自己時,是否自己也仁慈對待不同的人……。

雖然和孩子談論種族歧視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父母很擔心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等話題,還有些家長則羞於談論自己可能不太理解或不願談論的話題。每個家庭關於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話題的討論方式都會不太一樣。雖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但總的原則是:父母越早開始和孩子談論相關話題越好。

整理︰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