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念是一把怒火,這把火可能會燒傷對方,但在火焰燒及他人時,自己早已烈火焚身。”──自在修鍊《王怡仁》
那書房被夥伴拉黑了。那書房感到難過和受傷。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才有能力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功課,讓人難過的不是被信任的人拉黑,而是這件事使那書房產生的想法。過往屢屢的生命經驗塑造了那書房的認知,被夥伴拉黑使那書房感覺自己被人遺棄了,而被遺棄=我不夠好。
這樣的想法並不是只有那書房才有,許多人和那書房一樣,從小被大人、親近的長輩或朋友說:“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這樣我不跟你好了”。這樣話在腦袋裡潛移默化,有一天當自己被“不要”時,腦袋就會告訴那書房:“是因為你不乖,所以被遺棄,是你有問題,是你不夠好”。如此那書房就有了“不夠好”的標籤。被夥伴拉黑了,心裡覺得委屈之餘,小我也拿著三叉戟指著那書房說:“一定是你不好!”。面對小我的指責,如果自我覺察力不足,加上沒有停下來的能力,那麼很容易就會產生嗔念或對立的心,做出反擊或對抗的行為。
可幸的是,經過多次事件後,那書房漸漸有了一點停的能力。遇到攻擊時,不即刻反應,在採取任何行動之前,腦袋會開始提醒──不要急,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安全的,不要做會後悔的事。就這樣停頓了兩個月,難過了兩個月,並允許這份難過。那書房一直在等,等自己可以了,有能力了,才一點一點慢慢做功課。看看到底心裡真正在乎的是什麼,是哪個生命課題被碰觸了。同時也告訴自己,一切的本質都是無常的,情誼會生也會死,有聚有散,不是因為自己不好,也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什麼,只是因緣到此為止。莫記恨對方,也勿苛責自己,因為這兩件事都會消耗能量卻不會帶來福慧,更加不會讓自己感覺心裡好過一點,也就是說沒有一點助力和效益,繼續放柴火去燒只是浪費資源。
那書房需要做的不是拿火球丟對方,也不是自責,而是要讓自己知道,不是“我不夠好”,不是“我錯了”,是對方根據自己的立場、能力、想法、修維、經驗、認知等等,選擇了這麼做,他可能沒有能力以更好的方式來對待我,而這不是我能掌控的。我能做的,我能掌控的只有放棄掌控他的想法。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那書房還是會難過,還是會重複地責備自己。這並不是一兩次的訓練就能成的事。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每一次的負向經驗要至少6次的正向經驗來平衡,化解。那書房的自責已有30年之久,可能需要180年來平衡,也就是說“我不夠好”這種想法可能一輩子跟著我。但是沒關係,我接受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接受自己被拉黑會難過,學習和這份難過相處,不排斥它。當我不需要和自己對抗時,心就會輕鬆了。事情並沒有改變,我還是被拉黑的,只是我有了能力去承受它。
把自己的修鍊,拉到N的課題上,那書房想問N,被人冤枉你心裡難過,為什麼?別人的指責對你來說,是否有另一層的意義?能不能挖深一點,看看裡面究竟藏著什麼。
文字:那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