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你們是否聽過兒童的挫折教育,是不是很疑惑,沒想到大人要避開的挫折,如今孩子們卻必須提前學習。主要因為有父母認為,挫折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培養孩子挫折下的承受能力。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父母反而覺得,孩子在遇到大的挫折,或遇到跨不過去的障礙時,除了默默承受,除了努力跨過去,其實還可以選擇調整路線繞過去。當然所謂的繞路走,並不是逃開或逃避,反之教會孩子面對挫折,以及跟挫折相處的能力,即“逆商培養”。

●什麼是逆商?
近年流行着一種逆商,很多父母都很疑惑,逆商是什麼,重不重要?如果你們都想找到答案的話,不妨仔細閱讀。逆商,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的英文全稱是“Adversity Quotient”,簡稱“AQ”,指人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逆商分為四個部分:
★掌控感(Control)
即面對挑戰與困難時的態度。逆商低的人往往會退縮畏難、妄自菲薄:“這個事情太難了,我不行”、“我放棄了,做什麼都沒有用。”而逆商高的人在相同情況下則會更加樂觀自信:“這個可真難辦,但我一定能做些什麼!”、“總會有辦法的,不試試怎麼知道呢?”想要獲得掌控感,首先就得擁有“任何事情只要努力,都能辦到”的韌性和決心。

★歸因及擔當力(Origin & Ownership)
即個體在逆境發生時是否會擔起責任、改善現狀。與逆商低的人相比,高逆商的人往往更有擔當與執行力,並且更善於歸因。他們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也願意承擔由此所產生的後果。
★影響度(Reach)
即對逆境影響範圍與程度的把控。逆商低的人會“由點及面”,把糟糕的情況延伸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無限放大。而高逆商者卻能把問題的負面影響範圍僅控制在當前的事情上,並使對自己的負面影響程度降至最小。
★持續性(Endurance)
指逆境對個體影響的持續時間。逆商低的人往往會長期深陷其中擺脫不了,如︰“我永遠都學不好這門課程了。”、“情況再也不會變好。”、“我的生活會一直糟糕下去,這輩子完了。”等。但高逆商者卻會認為困境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為什麼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逆商?
為什麼強調要培養孩子的逆商?簡單來說,是為了讓他們能更好地與挫折相處。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一路上會遇到各種大小不一的路障,這些正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難與挫折。有些障礙比較小,孩子經過時一抬腳就邁過去了,說明孩子的能力能夠駕馭這些困難。而有些障礙對孩子來說很高,他們或許會絆倒、會被嚇懵。

如何在發現這些障礙時,巧妙地調整路線躲開它們、儘快爬起來或者在短時間內恢復自信。這一切,正取決於逆商在發揮作用。而高逆商,甚至會在重大挫折面前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幫助孩子逆風翻盤。
上世紀五十年代,兒童心理學家Emmy E.Werner曾進行過一項長達32年的跟蹤研究,研究對象是夏威夷考艾島上的兒童。這是一個貧窮的小島,其中有201個孩子,在兒時經歷過一些超齣兒童正常情感發展承受度的壓力性事件,比如巨大的家庭變故、成長環境充滿激烈矛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遭遇軀體虐待和情感虐待、長期被忽視等。這些都是人生路上的“超級路障”。
Werner的研究發現,這些“高危兒童”中有三分之二(129人),到10歲時已經出現智力和行為方面的異常,或者到成年以後就已犯過罪。但還有三分之一(72人),在青少年時期智力和行為都很正常,並且成年以後很有出息,成為了自信、能幹、有愛的人,家庭幸福、事業有成。總結這一部分孩子的相似之處,具體表現為:
1)知道自己所處不幸,並敢於承認這一切,絕不逃避;

2)面對逆境不自暴自棄,而是儘快適應並調整自己,始終積極面對不幸;
3)堅信未來由自己掌控,並為此不斷努力。
可見,有的孩子,直接被磨難打趴下,再也難以翻身;也有的孩子,因為高逆商而絕地反彈,徹底擺脫不幸,成為了最後的贏家。此外,還有很多研究均表明,高逆商對人生多方面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逆商越高,個體體驗到的消極情緒更少,抑鬱水平更低;罹患身心疾病較少,往往更加健康長壽;同時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促進作用。所以,它對孩子的重要性,不應該再被低估。
●培養孩子逆商,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 :要培養抗挫力,必須打擊孩子?
目前普遍有一種看法。現在的孩子之所以那麼脆弱,動不動就自殺,正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過於順風順水,缺乏挫折的歷練。所以,為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少父母會刻意為他們製造困難。比如故意在子女面前扮窮,節衣縮食、隱瞞家庭真實條件、對子女的任何行為都打壓貶低,覺得打擊多了,孩子自然會堅強等。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童年逆境對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狀況有着強烈的負面影響,經歷越多的孩子,長大後罹患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多種身心疾病的概率會越高。可見,逆境狀態非但不是孩子獲得逆商的必要條件,甚至弊遠大於利。
既然如此,那提高孩子逆商的關鍵是什麼呢?不妨繼續從前文中Emmy E.Werner的那個追蹤研究談起。這個實驗證明了高逆商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克服童年逆境,並在今後生活得很好。而他們高逆商的獲得,也是有跡可循的。
Werner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逆襲的孩子大部分有一個共同的環境因素,儘管他們或家境貧窮,或時有家庭紛爭或父母精神異常,但在幼年時至少有一位與之關係密切的照料者。這個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祖父母或哥哥姐姐。她被孩子徹底依賴,並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無條件地接受與關愛着。
也就是說,孩子並不是因為經歷了逆境,所以才會擁有高逆商;而是因為有了高逆商,所以才能克服逆境、實現人生飛躍。而逆商的擁有,離不開父母對待孩子的愛和態度。正是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真正有底氣面對人生的挫折與風浪。
★誤區二 :挫折教育越多,孩子的逆商越高?
延續上面的問題,為什麼說逆境無法保證讓孩子擁有高AQ,挫折教育並非多多益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習得性無助”實驗,那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Martin Seligman等人於196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
概括來說,當狗經歷反覆電擊卻發現自己無法逃離後,它們會逐漸放棄掙扎。哪怕最後實驗條件改變,這些狗完全可以輕而易舉逃脫,它們依舊不做反抗,逆來順受地接受痛苦。這種表現就是“習得性無助”。它在人群中同樣普遍存在,解釋了為什麼很多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會習慣性地選擇放棄或退縮。因此,過多的挫折教育對培養孩子的AQ並無好處。逆商的高低,並不取決於經歷困難的數量及難度。

●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
逆商並非源於逆境本身,而是源於孩子應對逆境的方式。因此,培養高逆商的關鍵,是改變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和行動。aul G Stoltz曾提出一個應對逆境的《LEAD》工具,同樣適用於孩子:
1)L(Listen):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
當困難發生時,我們可以與孩子交流一下他們的感受,如果是負面的感覺,原因是什麼,能不能控制住不加深?還可以教孩子用誇張而幽默的方式(如大笑、有趣的手勢等)來面對挫折,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
2)E(Explore):探究自己對結果的擔當
幫助孩子認識困難產生的原因,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這一步的關鍵是讓孩子敢於為自己的行為擔負責任,不自責,不推脫。
3)A(Analyze):分析證據
很多孩子之所以遭遇一點失敗就會一蹶不振,是因為他們的思維難免局限,有時候會認死理,無法對整件事情做出客觀判斷。這時候,大人的引導至關重要。家長的作用,是讓孩子相信所有困難都是暫時的,情況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糟糕。

4)D(Do):做點事情
困難發生後,不妨帶孩子採取一些有意義的行動來使得局面有所改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會產生勝任感,這有利於他們更快地從逆境中恢復。除此之外,讓孩子堅持運動。體育對於培養青少年兒童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所有這些措施的基礎,是良好的家庭教養方式。
整理/薇恩
圖片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