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時不要只看價格是不是很便宜,而是要想到那樣東西是不是真的用得着,要看到東西來自於大自然的價值,用完它會到哪裡去。”——李偉文《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很多年以前,當那書房剛開始持家時,經常會特別留意超市的促銷廣告,促銷日一到一大早就去搶購,日用品、食品、護膚品之類的,便宜的就大量買下,有些東西並不確定用不用得着,但是原價和特價差很多,先買了再找機會用。頭一兩年成就感滿滿,看到收據上的銀額,覺得自己省下許多生活花費。但是漸漸地,就會發現其實相同的產品一年之中不止一次促銷,而且不同超市也會在不同時間,有類似特價,常常之前囤的貨還沒有用完,同樣產品又促銷了,而且生產年份更加近期。經驗了幾次之後,發現自己似乎被價錢吸引而買多了,反而是浪費,有時候東西多得拿去送人。後來經檢討,現在已經不必特地搶購,也不囤貨。
度過了超市特價的考驗之後,更可怕的消費誘惑來了。網購的時代,各個購物平台貨品琳琅滿目,樣樣價格比實體店低,幾乎每個月都有特價日。一開始那書房被各種書籍吸引,大賣特賣。收貨幾次後,那書房開始被家裡堆積的包裝袋和泡泡給提醒,網購確實很便宜,但是製造了大量的碳足跡、資源浪費與廢棄物問題。
我開始想起《東西的故事》提起過的生態成本,我們所買的每一樣東西,它的價錢都是遠遠低於它的生態成本,但是我們只看見標籤上的價格,其他都不顧。絕大部分我們網購來的東西都是外國產品,一本書從材料、生產、發行、運輸、郵寄,這過程中一次次產生碳足跡,包裝袋拆了丟進垃圾桶,後面的環境污染我們看不到,也不理。
那書房不能再這樣下去,當我們說要愛護大自然,要善待環境,要善待生物時,卻一直買買買,丟丟丟,連一個水壺、一雙筷子、一個便當盒也不願意隨身攜帶,那我就是一個騙子。
《書里那句話》圖/文:那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