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幸福感與兩個重大因子有關,一個是外在因子,另一個是內在因子。在事業上一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也透過這兩個因子來達到,外在因子就比如:工作條件、工資、公司管理政策等,而內在因子,包括:成就感、認同感、責任等。我們會發現,當對外在因子的不滿意都消除了,人還是會對工作感到不滿足,這是因為內在因子沒有達到滿足。美國正向心理學家Peterson & Seligman(2004)指出如果人能運用個人的強項在工作、休閑、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將能容易感受到真實的快樂及幸福圓滿。

現在的社會中到處充滿躺平族、對人生迷惘、對生命缺乏動力的人,身為心理導師,林培雄的主要職務就是協助他們解決人生的問題與困擾。面對這些迷茫中的人,他思索,除了處理問題之外,或許引導他們建立心理韌性,才是更有效果的生命營養素,當人的心理韌性變強時,幸福感才會產生。然而,韌性要如何培養?現代填鴨式教育模式只灌喂知識,並沒有教導學生如何提取智慧,以在將來能實踐在生活中,來應對所遇到的狀況和困境。林培雄在心理韌性與幸福人生系列講座中分享自己如何透過素質旅行來培養心理韌性。

現任職位: 減法旅行心理工作室執行長
高雄諮商輔導中心“張老師”特約心理、企訓、團隊動能訓練、催眠師
專長課程: 經營管理、個人成長
●幸福與痛苦感形成
在更進一步了解韌性的培養之前,我們得先來看看,幸福感與痛苦感的形成。林培雄表示:“人生大多數困境的成因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無常所致,而另一種是自找的。”無常是宇宙萬物的本質,所有的人事物都會不斷變化。而自找指的是,人在面對無常時,大腦的操作與智慧的應用。星雲法師曰:“不比較成就高低,不計較擁有多少,抱持共存共榮的胸懷”。林培雄吸取大師的智慧,以‘比較’與‘計較’來解釋人類大腦在思考時的所依據的線索與基礎。
人類的大腦是經過生存競爭演化而來,大腦會主觀去判斷未來的可能性,因此人類是主觀的動物,這有好有壞,主觀能夠提高生存機會,但是太主觀會鑽牛角尖。大腦會預演未來,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大腦會自動刻意去做‘比較’和‘計較’,以便掌握對客觀現況的情報或線索,以及知道自己的主觀感受。經過比較,人能看見兩者間層次的不同,再計較自己的層次,能否接受它。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來確認事物,再決定它是幸福還是痛苦的。因此,相同的困難有人會覺得幸福,有人覺得痛苦。這主要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而這個決定的過程會受到‘從眾現象’的影響。當我們內在能量情報不足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從眾,跟着主流,跟着別人做事情。如此,我們就看不到自己和存在的價值。

●教育歷程重建生命
2008年,林培雄在屏東縣大仁科技大學執教,遇上一群失去信心的學生。當時為了激發這些學生的能力,他特地為他們安排了一次健行活動,要學生們徒步全程100公里的南橫公路穿越中央山脈。學生們背着行囊一路不斷上下坡,在高海拔處經受嚴寒的襲擊,雙腳起了水泡,忍着皮破血流的痛,大家互相鼓勵與支持,堅持走完全程到達終點。這一趟營造情境的教育歷程,成功改變了那群學生們的成長心態,之後他們面對人生的態度變得積極、正向起來,也開始有信心和力量去面對畢業後的人生。
林培雄從他對企業二代傳承的研究中發現,在東方社會中,情感連結對華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學校里,老師一筆一划教導學生識字,孩子們認得字,卻不懂得如何提取當中的精髓,將它們應用在人生道路上。他們對於文字所代表的事物缺乏情感連接,自然也傳承不了古人的智慧。2016年林培雄辦了一次“智取雪山減法旅行”,目的是帶着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親子教養、溝通與社會行為。同時引導孩子多元智能探索與開發。旅行中的其中一個環節是到井鹽參觀,孩子見證鹽的形成、採取與製作,了解了‘鹽’字的內涵與意義。透過觀察、體驗、創思的過程,孩子能體會古人的偉大發明和智慧,這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並發展學習技巧與奠定未來對學科學習的知識。如此,學習知識就不只是“死記一堆不相干”的東西而已。

●減法旅行調整心態
多年前,林培雄於自己的旅行經驗中發現,旅行的實境體驗能促進人的成長心態,將‘比較’和‘計較’的心做調整。於是他開始設計“減法旅行”,針對不同的對象比如:二代接班人、學生、樂齡人士等,安排不同的旅遊行程活動,這種旅行的概念是,在旅程中讓人們去見證一個大自然的力量或是對人類歷史的反思,在擴充了身心視野後,他能有更多的資源作為參考,擺脫訊息不對稱的問題,不會盲目從眾,或是受主流價值觀影響,這時他就有機會看見人生真正的存在價值。這樣的頓悟能讓人卸下心理的執着與束縛,壓力頓然解除,身心靈因而輕安、自在、健康。於是心中幸福感提升。
有一次,他安排團員到古絲綢之路進行減法旅行,體會古人在荒漠中的體驗。當團員們去到莫高窟,他們按自己的步伐去欣賞石壁上的畫作,用心去發掘壁畫所傳達的智慧和含義。佛窟中有一類名叫供養人的壁畫,所謂供養人即出錢發願開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他們都是古代敦煌很有名望的人,建造洞窟,供養佛祖,並保留自己的畫像,希望後代子孫也能榮華富貴。解說員道了一句話:“供養佛祖,其實是供養自己。執着永世富貴,不如當下解脫。”這話猶如當頭棒喝,敲醒了其中一位女團員的心,她當下頓悟,悵然落淚。年輕時,她為打拚事業,忽略家庭,最終丈夫與孩子都離開她。如今她發現自己一直放錯方向,把比較對象弄錯了,使自己卡了很久。這就是減法旅行發揮效果的一個案例。

●建立正向心理素質
“減法旅行”以七個正向心理學的要點為基柱,即:大腦可塑性;社交天性;負向情緒調節;刺激適當的腎上腺素;正向情緒引發;正向心理資本建構;正向基模建構與開發,林培雄根據要點設計合適、有趣的挑戰活動,製造情境來鍛煉學員們的多種正向特質(參考圖表)。他強調,不要告訴學員該怎麼做,而是設計一個題讓他們去體會,人會自動找更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課程最好能貼近學員的生活,才能提高他們的參與意願。他以“台灣花東縱谷素質旅行”為案例,示範如何培養企業接班者、弱勢二代族群的心理韌性。



結語:‘比較’與‘計較’是人類大腦天生的本能,它可以製造快樂和痛苦,重點是我們必須要懂得善用它,再配合我們的強項特質,與心理資本,在人生各個方面達到內在的滿足與幸福感。反之,則會成為我們的困難。
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