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伊班傳統陶藝(上篇)●面臨失傳的文化遺產

伊班傳統陶藝(上篇)●面臨失傳的文化遺產

深灰色陶鍋形狀像粒球,大小如藤球,上面有無數個圓圈形成的花紋,一個圈覆蓋另一個圈,它們代表着動物的眼睛。

說起砂拉越陶瓷藝術,絕大多數的人腦子裡浮現出的會是那種由華人陶藝師所製作,曲線優美的陶瓷花瓶。在大約200年前,從中國廣東省陶器生產地南下移民到砂拉越的陶藝師,將這種傳統手藝帶到了這裡,併流傳予後代。這種在陶輪上製作陶器的工業,於是在本地開枝散葉。於是今天當我們走進本地陶瓷器廠和紀念品店,能看到那些刻上或繪上土著圖騰的花瓶和其他陶瓷器,這些是本地熱門的旅遊紀念品之一。

不過今天筆者想帶大家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的,不是這種本地陶藝,而是另一種砂拉越土著的傳統陶藝。這種陶器出現在砂拉越的考古發掘中,與同時被發現的其他材料推算起來大概已有數千年歷史。不過這種陶藝並不像華人陶瓷作品那樣,成為熱門的紀念品。這種陶藝在土著社會裡逐漸凋零,極少人曾聽聞或見過。它有別於華人的陶瓷器,古時候土著製作陶器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不是當成裝飾藝術品,據知,加拉畢族、毛律族和伊班族都有製作陶鍋的技術,而當中伊班族燒制的陶鍋是較著名的,也是目前還在流傳於民間的。

伊班陶鍋一般稱為‘priok’(應用自馬來文的periuk),英語直接翻譯為Iban Clay Pot。在塑料器皿和金屬鍋具未誕生之前,伊班人以黏土自製陶鍋用於烹煮、盛水和儲存食物。他們從河邊取得黏土,加工篩濾,去除雜質,然後製成球形鍋,以低溫燒製成器,這種鍋子小的大約可裝1公升水,大的大約兩公升。由於低溫燒制因此經不起長期高溫烹煮,容易碎裂,使用壽命短。當陶鍋損壞時,伊班人就挖土製新鍋來用。然而,這種自製陶鍋的文化,隨着金屬鍋具進入長屋之後,起了變化。金屬鍋具容易獲取,價錢不貴,大小都有,容易清理又耐用,一下子就把傳統陶鍋給踢出局。土著不再需要陶鍋,也不再製作陶鍋,於是這門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制陶技術就面臨失傳與消失的危機。

金屬鍋具和塑料器皿走入土著的生活後,伊班陶鍋逐漸式微。(娜碧拉作品)
娜碧拉的作品是《赤裸的陶器》展覽的重點之一。

●最後的制鍋人
目前在砂拉越,知道這種傳統制陶技巧的人不多,而全職製作的專業陶藝師可能只有一位。她就是砂伊班陶藝大師Andah Lembang的徒弟,娜碧拉阿杜拉(NabilahAbdullah)。娜碧拉自小就喜歡和黏土作伴,小學時在學校用油性黏土捏揉出各種模型,中學時她發現同學父親是陶藝師,工作地點就在她每天都上下巴士的車站附近,於是她經常到陶瓷廠溜躂。畢業後她放下興趣,踏實工作,原以為與黏土的緣分到此為止。沒想到在她相夫教子多年後,有一天偶然看見本地手工藝品中心正在招生,她立刻報名參加,重拾久違的興趣,全心投入,一直到今天,她與陶瓷器相伴了16年。

雖然娜碧拉是比達友族,卻對伊班族的傳統陶鍋情有獨鍾,因為那是僅存的砂土著傳統陶藝。至於比達友族過去是否也有一套自家的陶藝作法,她曾詢問家中長輩,但沒有人能告訴她答案。她曾在家鄉見過類似於伊班族陶鍋的陶器,於是她猜測比達友族和其他土著可能古時候也製作陶器,只是手藝已經失傳。她不想伊班陶鍋將來完全從平民百姓家裡消失,而僅以文字或是照片記錄的形式出現在歷史書上,或是成為只能在博物館中才看到的民族文物。於是她拜Andah Lembang為師,從師傅那裡承傳了伊班陶鍋的傳統製法,希望這門古老的手藝透過她雙手傳承給下一代人。Andah Lembang相信徒弟的手藝與匠心,因此,將珍愛的工具交託於她後,自己放心去過退休生活。

娜碧拉阿杜拉(Nabilah Abdullah)是砂伊班族陶藝大師 Andah Lembang的徒弟,是目前砂拉越唯一全職製作傳統陶鍋的陶藝師(受訪者提供照片)

●欲速則不達
娜碧拉在《赤裸的陶器》展覽現場她示範陶鍋製作,我在旁拍照,眼見她不斷重複敲打的動作,手中的陶鍋轉了一圈又一圈,心裡有些不耐煩,想開口問:“不是都弄好了嗎?可以加快進行下一步嗎?”後來與她談話時,她說,制陶不能操之過急,要學會等待。很多時候,當做完了一個步驟,但是陶土的乾濕度不適合馬上進行下一個步驟,她得暫時擱下,等黏土狀況適宜了,才能繼續做。之後,可能又得再等幾天,才繼續下一步。製作陶瓷沒有任何事是說得準的,天氣的轉變也會影響製作,想一氣呵成是不可能事。若為貪快,沒仔細檢查每一個部分,或是作法不到位,往往只會壞了作品,做事情,慢慢來比較快。

她手指輕輕碰觸製作中的陶鍋,一遍又一遍地感覺它的乾濕度、厚薄度、軟硬度,好像在熟悉一個人那樣地,熟悉着那陶土;又像個建築結構工程師在敲打牆壁檢測建築安全性那樣。製作傳統陶鍋並不能給她帶來財富與名氣,她常常以其他陶瓷作品賺取收入以支撐她承傳傳統手藝的志業,比如陶珠、陶瓮。傳統陶鍋製作法,只要一個星期就能學會,但是要掌握和熟練技巧,卻是需要幾年時間才行。要做好一個陶鍋,技術是最重要的關鍵,而技術必須從經常的練習中慢慢進步成長,但是傳統陶鍋優點不及金屬鍋,乏人問津,一些人學了手藝之後,沒有經常練習,也不能以這手藝謀生,因此能夠做陶鍋的人屈指可數。即便如此,這幾年來她不斷開班授藝,將這種古來手藝教授於學生們。對她而言,自己從師傅那裡接過了棒子,她就有一份責任必須把棒子交給下一代。

這傳統手藝雖沒給她財富,但卻給了她一份特殊的情誼,也教會她與人相處之道。陶瓷器就像她的朋友,製作時它必須了解黏土的性質,然後以相應的方式來對待。“對人不也正是如此嗎?我們必須去了解一個的想法和感受,選擇適合的相處方式,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

蕨類造型鍋蓋把手不僅特別,同時也加重砂拉越的風土味道。
陶鍋內壁的凹陷不是瑕疵,而是以圓石製作形成的痕迹。
除了陶鍋之外,娜碧拉也製作其他陶瓷器和陶瓷手工藝品來維持生計,陶珠也是她的拿手作品之一。
除了陶鍋之外,娜碧拉也製作其他陶瓷器和陶瓷手工藝品來維持生計,陶珠也是她的拿手作品之一。

下篇:不大不成器 ● 陶鍋製作示範

https://smdd.seehua.com/伊班傳統陶藝(下篇)●不打不成器

報道、攝影:戴舒婷(古晉)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