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班族傳統陶鍋的特別之處在於,這種鍋子不使用陶輪製作,球形鍋體乃採用敲打方式製成。至於為什麼是圓的呢? 因為圓才可以讓受熱更均勻。那當時的伊班婦女都用這些鍋子來燒飯,而且越燒,這些器皿就越堅硬不摧。土著陶鍋有一套獨特的製作工具,即:藤環(Simpai)、圓石(Batu segala/ Batu bulat)、木杵和木槳(Penempa)。其中最令人好奇的莫過於木槳。要形容這個工具,最好的說法是——迷你版船槳,也可以說它是放大版飯勺。

陶鍋製作步驟
陶鍋的傳統製法,大致分為四個過程,即:準備陶土、製作、印圖及燒制。過去沿着河岸居住的伊班人從河岸挖取陶土,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可用於製作陶鍋的材料。不過,現代本地陶藝師,包括娜碧拉都不以傳統方式自己準備陶土,而是向本地陶瓷廠購買處理好的黏土,這樣就能免去一道工序,省力省事。本地陶藝家張發光也表示,現代土著不會再去河邊挖黏土,一來是因為他們不再製作陶鍋,二來是這活並不能帶給他們經濟收入。
◆準備黏土
從河岸挖取陶土,陶土經幾日晾曬後變得干硬,然後用木槌搗成細粉,過篩以去除石頭和其他雜質或異物。將粉末與水混合,直至形成光滑的麵糰狀粘土。接着揉捏陶土,去除土中的氣泡,以避免陶鍋在燒制階段破裂。
◆製作
(1) 用手將陶土製成圓柱形。然後,用木槳拍打圓柱的一端,形成比圓柱直徑大的平面以製作鍋口。
(2) 將藤環放在平面的中心。藤環直徑足以讓成人年的手穿過,鍋口的大小取決於藤環。將藤環外的陶土向內摺疊,完全覆蓋藤環並將其固定到位。這能讓鍋口在拍打過程中保持其形狀。
(3) 使用小杵打擊已嵌入藤環的平面之中心,持續打擊使圓柱體形成空腔,續而形成圓柱形花瓶。圓柱體牆壁厚度需均衡,若壁面出現裂縫,便用拇指輕輕撫平。
(4) 將圓石(batu segala 或 batu bulat)放入器皿內,雙手搖晃器皿,圓石在器皿內滾動,從而將內壁往外推壓。
(5) 持續搖晃器皿,大約二三十分鐘後原本的圓柱形花瓶就會變成球形鍋具。
(6) 接着,用木槳輕輕敲打鍋具表面,在敲打的同時,用另一隻手拿着圓球伸入鍋內,將圓球輕輕推向內壁,另一隻手上的木槳必須對準鍋內圓球的位置敲打。翻動鍋子,敲打每個部位,使鍋壁厚度均衡。
(7) 敲打的動作使鍋壁厚度逐漸變薄,內部的推壓和外部的敲打,使鍋子不斷擴大。手指把表面弄平,確保鍋壁沒有裂縫。視陶土濕潤度來決定是否進行下一步,如果黏土濕度高,繼續作業可能會導致器皿破裂。應將器皿閑置,待黏土稍微干一點才繼續。









◆印圖
(1) 鍋子成形後就可使用木槳在鍋子表面印上圖騰。作法和先前一樣,一手持圓球,一手握木槳在鍋子表面敲打。
(2) 將圖騰印滿整個鍋子主體的表面。在整個成型和敲打過程中,陶藝師用手指蘸水,以保持粘土濕潤和可塑,並撫平任何裂縫。
(3) 圖案完成後,用小刀小心地從鍋唇中取出嵌入的藤環,然後用手指蘸水,再用木槳的圓柄使鍋唇和頸部順滑。
(4) 仔細檢查陶鍋是否有裂縫和缺陷。完成後,將陶鍋置於陽光曬幾天,讓它變干。


◆燒制
(1) 陶鍋變干後,便可開始進行燒制工作。依照傳統燒制發,陶藝師會從森林或周邊環境里取得有機物作柴,並用樹枝搭建木圍欄。
(2) 將陶鍋在圍欄中。起火前先將陶鍋用煙熏制,以取出剩餘的水份。
(3) 之後,將鍋放在開放的柴火中燒制約半小時以使其變硬。
(4) 陶鍋燒成後取出,在陶鍋仍很熱的情況下,立即浸入摻了samak樹皮的水中。這個步驟能增加陶鍋的防水性和使用壽命。
(5) 之後,將陶鍋再進行燒制,直到其呈現出淡褐色,才大功告成。




●改善陶鍋品質 更經久耐用
談到傳統陶藝的前景,她露出惋惜的表情,砂拉越這個多元種族的地方,具有豐富的民族色彩和傳統手工藝,其中最為人知的是編織布、藤器編製、串珠、雕刻、峇迪等等,相比之下,傳統陶藝很少被提起,相關的記載和學術研究也
很缺乏。陶鍋並不像其他手工藝品那樣,到處可見。
為了讓傳統陶鍋與時俱進,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她使用煤氣窯來進行第一遍的高溫燒制,然後再以傳統方式低溫燒制,如此製成的陶鍋能具有古樸深沉的顏色,但比原本的更耐高溫,現代人能將陶鍋放在普通煤氣爐上作烹煮用具。她希望加強陶鍋的品質後,能引起人們會對陶鍋興趣,讓這種傳統陶鍋重回到廚房裡發揮其功能,以避免這種手藝沒落。

筆者有話說:
古老的伊班陶鍋,只要改用高溫燒制,鍋子就更堅固,耐熱,耐用,若把傳統手藝比作易碎的陶鍋,陶藝師們能不能,以人作柴,以熱誠為高溫來燒制這一門傳統,讓它繼續流傳下去?不久前,漢陽街古晉中央警局附近挖掘出具有歷史價值的陶瓷碎片,這些年該地多次發現古物,引起媒體與各界人士的關注。眼前,娜比拉正專心製作手上陶鍋,這門傳統手藝有千百年歷史,具有看不見的歷史價值,難道它不比那些挖掘出來的碎片珍貴嗎?這或許有點諷刺,與其保護那些碎片,不如保護製作它的手藝,不讓它失傳,不是嗎?

報道、攝影: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