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信手札 / 你再說一次試試看

你再說一次試試看

長女說話一向不必爹娘操心,牙牙學語速度一早就跟上大隊,一歲半到三歲之間最為古錐,語音半准不對又急於跟人溝通的樣子,常常叫人忍俊不禁。

如今六歲近半,該學的不該學的都精透了,地方媽媽近日頭疼是她說話的方式和態度。

管教這方面,免不了孩子有不順你意的時候。屢勸不聽的老毛病發作時,地方媽媽最易爆炸,情緒一上來“你不這樣那我就這樣”就脫口而出。按道理來說,如果“我就這樣這樣”是真正會進行的處罰,小人兒經歷過教訓,應該是不會再重蹈覆轍。只是地方媽媽懲罰不夠徹底,十次裡頭大概五六次會實行,剩餘半數多是呼喝制止。

久而久之,小妞也如法炮製,你怎麼應她,同樣的回應就丟過來。

比如“再不收玩具我就丟”,她就應個一句,“那我也丟你的東西”。關於收玩具最新鮮的回應是“你丟我的玩具那我就丟弟弟的玩具。”。地方媽媽荒唐,當下只能冒出一句“你再說一次試試看”,結果不過幾天,一字不落丟給媽媽。

那當然,是沒有人教過她這種說法方式不僅達不到目的,還能加倍激怒老娘。頭遭聽見這些話語,着着實實一口老氣被噎着,下場是被修理得體無完膚。前幾次是破口大罵,到後來發現她根本不理解這些話的語境,只知道我被激怒了我也要用同樣方式讓你生氣,所以才會一而再再而三使用。

不過是中午的事,地方媽媽才提醒自己要注意語氣,用餐時點了兩人份飲料,小女見狀,可能以為可以和娘親分享飲料,嘗過為娘的無糖檸檬茶後發現是苦東西,又也許是被爸媽笑自己的表情激怒(才想起這個可能),開始胡亂言語,地方媽媽瞧她含着吸管不動,心裡已經開始不適,直言你根本沒喝,結果她一句,“那我吐口水在裡面”,神智線立馬崩斷,劈頭一頓教訓。

孩子不對勁,從大人身上找根源就是了。

思來想去,還是大人種種回應出了問題,所以她不打人但是和媽媽一樣用威脅利誘的方式表達情緒。只是正向回應和說到做到這件事,經常會屈服在環境體力上面,所以向情緒低頭。那自然,你有多反感這種回應,情緒反彈就有多大,這種打臉可真是赤裸得讓人無法逃避。

說到底,修正自己的情緒,要比修正孩子脾氣來得更有效果。所有你瞧見而來的忤逆不順,都是來自自己以及孩子所處的周遭,這面鏡子坦然光明,你如何投射,它就一點不差暴露另一面。

《寫生·寫活》文/圖:偽藍

Check Also

我們與瘋狂的距離(二)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