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天生敏感的人?這裡的“敏感”並不是那種肌膚敏感的意思,我指的是那種性格上的敏感。
性格敏感的人,總是活得比較小心翼翼,總是容易想太多。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會想“誒,他是在說我嗎?” “他們在聊什麼,為什麼不找我一起聊呢?我被排擠了嗎?”“他們喝下午茶怎麼不約我,是不是我被孤立了?”性格敏感的人就是這樣,總是沒完沒了的“反芻”生活中所有的事,然後就聯想到各種可能性。不得不說,我偶爾還真的會出現這種敏感特質。你知道嗎?這樣性格的人完全不在少數,研究表明,世界上有15%-20%的人屬於高敏感人格,其中內向者70%,外向者30%。

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身邊,每5-7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的內心很敏感,而這些敏感的人,並不是所有人都符合我們認知的文靜或是內向的刻板印象,相當一部分看起來都是外向開朗的。敏感型人格自身都有一些特點,比如關注細節和小事,對周圍環境和人的變化很敏感、特別在意自己的表現、共情能力高,容易體驗到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等等。高敏感它不是缺陷,反而像是上天賜予你的一種超能力。高敏感型人格往往更關注自己的內在世界,也擅長跟自己交流。雖然這類型人格很容易感受到事情的負面性,但這也意味着他們比常人更容易察覺到危機。我一直以來都有一個特別的“愛好”,閑着沒事時我喜歡坐在咖啡廳角落也好,自己一個人在一邊刷手機也好,我的眼神總會去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發現那些看起來開朗外向,朋友一籮筐的人,猜想也許他們的內心更敏感寂寞吧。
最近看了何炅的視頻,學會了一個新詞叫“鈍感力”。覺得很有意思,跟你分享什麼叫鈍感力。生活中這個詞不常見,它其實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發明的概念。一般來說,我們提到“遲鈍”這個詞,想到的都不是什麼好事。它往往帶有否定的成分,給人呆板木納的印象。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鈍感力”意思就是遲鈍的力量,但跟遲鈍不一樣。有時候太過於敏感讓我們更容易受傷,倒不如頓感一點,臉皮厚一點,雖然有時候讓人感覺木納,但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氣餒。就像視頻中何炅說的“你要對很多事情,不要那麼敏感,不要那麼著急去做判斷,你頓一點,慢一點,就是要做減法的人。鈍感力是能力來的,是要學習的。”如果今天聊的這個敏感性格的話題,恰好反映在你身上的話,不需要自卑不需要氣餒,加油!一起做個減法的人。
《生活TEA Talk》Esther田育慈(Tea FM等你下班 DJ)
FB: Esther 田育慈 IG: esther_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