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分享戈婭媽媽移居大理後,慢慢從生活中找回自己,也重新認識自己,再一點一滴建立起與孩子的親密關係。書里有太多太多的“精華”叫我難捨,加上這本書不屬於我,看了就該歸還,深怕自己哪天忘了曾經讀過的好文,左思右想,決定再加碼分享幾個自己看了動容的段落。
生活中總有那麼多責怪。有人一直生活在媽媽對自己的掌控之中,從早到晚,事無鉅細,她甚至都不敢談戀愛,因為覺得自己這麼軟弱,無力掙脫,又能帶給誰幸福?有人因為父母對兄弟姐妹的偏愛,活在怨恨里。這種怨恨時而變成討好,時而變成疏離;時而變成無所謂,時而又變成眼淚。事實證明,原生家庭的很多問題,其實是要重新回到家庭里去好好面對才能解決的。不然永遠在逃避,問題永遠在那裡,等着哪天你一靠近,就給你迎頭痛擊。
我曾經是一個成功至上、特別傲慢的人,一個沒什麼慈悲心的人。慈悲心不是同情,因為同情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種二元論:我行,你不行;我好,你不好;我厲害,你不厲害。所以,我可以俯視你。而慈悲心大概就是一種包容、一種欣賞,是認同萬事物的存在皆有因果、皆有流轉、皆有苦楚、皆有喜悲、皆有裂縫、皆有榮光。是火娃一點一點的教給我這樣的慈悲心。
前十幾年我聽情感傾訴,看了太多壓抑、焦慮和痛苦,也看太多人遊走在自殺邊緣,選擇永遠離開的人也不少。深感一個人能否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是要看她是否能夠“感到”幸福,而不是按照社會的標準“得到”幸福。比如上了好的大學,有一份好工作,老公賺錢,孩子健康。因此,很多憂鬱症患者都不被家人理解:你條件都這麼好了,還有什麼不滿足,你到底想怎樣?“感到”幸福和“得到”幸福,這兩者中間關鍵的差別,是一個人的心靈是否安穩。
作為特殊兒的媽媽,戈婭說:“我想藉此告訴火娃,我並沒有為他犧牲太多。我不希望有朝一日,有人告訴他,他的媽媽很偉大,為了他她連十幾年的根基都不要了,她甚至為了賺錢養家,心甘情願放棄了寫作,成為一個做小生意的老闆。我不要犧牲,不要偉大,我會一直儘力保持自我,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我希望和火娃一起成長,希望他不要擔心、不要愧疚,希望他知道自己不是我的負累。”
<<關上門的雜事>>文/圖:Ε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