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我们新常态下的新生活就是随时随地为自己戴上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在这三者里,洗手固然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该习以为常的习惯,小朋友无论是在饭后或饭前,做任何事情时,都会听到大人吩咐“先去洗手!”,因此洗手这个观念在疫前或疫后,对我们而言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从历史来看,“洗手”可是经过了千推万阻下, 才被世人所接受。不仅如此,当年倡导让洗手成为治疗前主要步骤的医生还被视为精神病患!这是怎么一回事,如今被世界卫生组织反复强调的动作“洗手”,怎么就不被推荐了呢?怎么大家竟把洗手这么简单的动作视为麻烦呢?
所以,今天就让薇恩姐姐来说古,告诉大家,关于洗手背后的小故事,以及洗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何时?古人对于洗手还有怎样的分类?人们对于洗手能减少病毒传播的意识又是何时出现的?
●悲伤故事的开始
原本该是拯救生命的医院,在19世纪,却被人们视为“Death House”(死亡之屋)。当时,进入医院治疗的病患,被救活的机会不多,死亡才是他们最后的命运。主要原因是,当时人们对于“细菌”的存在仍然非常无知,加上医院里长期弥漫着各种腐臭味、呕吐物和尿液味,这样的环境自然成了细菌的温床。
不知情的医生护士们,虽然每天都得摀着鼻子工作,然而他们越卖力医治病人,却也越加速病患的恶化率!毕竟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双手和那些没有经过消毒的医疗器具才是“罪魁祸首”。甚至还有医生在解剖尸体后,就直接开始下一场外科手术,可想而知,病患的死亡率不增才假。
因此在那个年代,家里还比医院更安全,很多病患宁愿在家也不愿意到医院寻求帮助。尤其是孕妇,妈妈们在生产时,都会经历产道撕裂的痛苦,这时医生还用充满细菌的双手去碰触伤口,可想而知,妈妈们便容易被细菌感染,最后导致高烧不退与死亡。但这个概念,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直到那个匈牙利医生出现为止。
1846年的7月1日,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医生,被任命为维也纳第一产科诊所的驻院医师。在当年,欧洲各地都设置了产科诊所,以免费的服务,帮助贫困女子产下孩子。待了医院一阵子的医生很快就发现了医院里“异常”的现象。他发现到,顶尖医师云集的第一诊所,孕妇致死率高达10%;而实习助产士组成的第二诊所,孕妇致死率却低于4%。
当时不少孕妇因此惧怕上第一诊所,甚至跪在医生的膝前,乞求不要进入诊所生产。有些孕妇甚至因太惧怕,直接在街头分娩。但怪异的是,这些在街头分娩、或是交由实习助产士接生的孕妇,存活率都远比去第一诊所接生来得高。这让医生感到非常困惑以及忧伤。
★答案呼之欲出
终于有一天,在好友的一场意外中,他发现造成孕妇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了。当时,他的好友雅各布在解剖尸体时,不小心被学生的手术刀划伤手,手指上的伤口沾染了尸体的血污。而后,雅各布竟出现与孕妇一样的症状,接连数日的高烧不退,最终死亡。在各种思考下,他察觉到孕妇的病危,或许是医生在无意中将附于尸体上的“死亡微粒”,带进了产房感染了孕妇!毕竟当时很多医学院学生会从解剖间直接走去为孕妇接生。
因此从那时开始,他建议医生们只要在帮孕妇们接生前好好“洗手”,把有害微粒洗掉,就可以大大保障孕妇们的性命安全。但,如此简单却又如此划世代的发现,却让他的命运,从此陷入阴影之中。
只要好好洗手就能让死亡率降低,医院里的医生们不但对此建议嗤之以鼻,还一致认为塞麦尔维斯在胡说八道。他们不断奚落他、嘲笑他、谩骂他,这个现象就是我们现今常说的霸凌事件。最后,医院还把他革职了,于是他回到了自己国家匈牙利。
★生命的代价
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医生依然坚持自己的发现,即使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妇产科,他依旧以无薪顾问的方式,推行“洗手”的重要,虽然大幅降低了产妇与儿童致死率。但在那个年代,医学界对于他这个理论的批评仍然猛烈,塞麦尔维斯对于同事不愿意采纳这种做法的愤怒也越来越强烈。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尊重他,就连他的妻子,都觉得他疯了。
1857年开始,他因此得了忧郁症,而且越发严重,为了平缓自己的情绪,他不但酗酒,并多次在亲友面前情绪失控。1862年,他用尽最后的精力,对整个欧洲医学界发表一封公开信,将那些不洗手的医生标签为“杀手”,批评他们为了名誉,宁可忽视科学的事实。
三年后,塞麦尔维斯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当时还是一名同事以带他去一家新的医院为托辞,将他带去维也纳的疯人塔。当塞麦尔维斯发现真相后试图逃跑,卫兵却对他施以毒打,用缚住袖子的紧身衣套在他身上,将他关进小黑屋。两星期后,塞麦尔维斯死于右手的严重感染,终年47岁。
在后来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外科消毒法创始人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和细菌学始祖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等医学先锋所做的贡献中,都没有塞麦尔维斯的参与。
不过,在他死后二十多年,他的学说终于被医学界普遍认同:妇产科诊所,终于引入了消毒洗手剂。如今,他更被医学界认定为公共卫生的先驱,他在布达佩斯任教的医学大学,将校名改为他的名字;匈牙利与奥地利发行他的纪念邮票与硬币,感谢他在布达佩斯与维也纳的贡献;当你抬起头,你甚至可以看到以他为名的星星。
后世还为他发明了一种心理学词汇“Semmelweis Reflex”(塞麦尔维斯反射),指的是:当出现违反社会常理的言论或新知时,社会普遍选择拒绝接受,即使那是正确的。
读完故事后,小朋友也难以想像吧!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洗手,却要牺牲了那么多人,才被世人接受?虽然感到无可奈何,不过总算庆幸人们把此荣耀归还给塞麦尔维斯医生。
●人类的洗手历史
早在4000年前的殷商时代,古人就已经发明了一个字来专门描述洗手,这就是“盥”(guàn)字,这个字是人类历史上与洗手关系最密切而且最持久的字。不仅洗手的历史悠久,古人对洗手很早就有了详细的分类。
根据学者的研究,早在东汉时代,古人就已经发明了对洗手的不同方式的描述。比如那个时候古人如果说“盥手”,意思就是弄个敞口的水壶或者水瓢一类的东西,往手上浇水,完成洗手;如果说“澡手”,意思就是弄个水盆,把手完全浸入水中来洗手等。
而且这个洗手在古代很长时间里,是多种功能同时具备的,比如古人很早就发现,洗手能够有效清除手上的污垢,尤其是通过目视的观察就能得到这样的判断。当然,也有很多时候,古人洗手是出于某种仪式化的需求,通常是在祭祀祖先或者神灵的时候,先沐浴净身,这也包括盥手这道程序。
既然有相当的仪式要求,洗手在古代也在很长时间属于贵族们的专利,不过随着仪式感的下降,清洁需求加强,慢慢洗手也开始在民间有所普及。这个普及的标志之一,就是澡豆在中古时代的普及。所谓澡豆,其实是古代清洁类用品的一个泛指,它用豆粉配合各种药物制成,用途非常广泛,可以洗脸洗手洗澡,也可以洗衣服。
不过这个洗手历史,虽然非常悠久,但是对于杀菌和消毒等现代洗手希望达成的目标来说,这些洗手更多是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一个总结,人们在数千年的洗手历史中,一直没有把洗手同卫生乃至生命安全直接结合起来。即便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了肥皂的雏形,仍旧对洗手能够减少病毒传播的认识基本不存在。这种混沌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期,直到塞麦尔维斯医生的出现以及因此而牺牲,洗手消毒才被广泛推广。
综合文︰薇恩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