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自家味道
中秋節臨近,看準月餅時令性強的商機,商家們爭奇鬥豔推出創新月餅,無疑是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也為中秋市場增添亮色。
早在幾年前,本地商家自製千層糕月餅推出市場,後因受疫情影響,直至今年迎來後疫情時代經濟開始復蘇,這融合了砂拉越特產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千層糕月餅,頓時在市場上備受矚目,吸引着消費者眼球,也迎合了大家愛獵奇愛新事物的心理。
來自古晉的華裔和比達友裔混血同胞魏賽妹(Maria)今年48歲,自2018年中秋節開始發揮想象力,自創千層糕月餅及千層糕冰皮月餅,為傳統月餅注入滿滿的砂拉越特色。
不知是怎樣的奇思妙想,才會創造出把千層糕包進冰皮或烤皮月餅里的做法,單就創意而言,是令人驚艷的。顧名思義,千層糕月餅就是將千層糕取代月餅傳統內餡,如蓮蓉及豆沙等,吃起來口感較不甜膩,綿密的千層糕味道濃郁順滑。
四年前推出市場
目前在古晉海唇街開店售賣傳統千層糕的魏賽妹受訪時透露,之前她僅售賣標準版千層糕,後來加入優質版千層糕後,為了進一步宣傳須思量另一種做法。當時適逢中秋節,她突發奇想何不將千層糕和月餅相結合,除了可滿足顧客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也可為店裡帶來新的顧客群,同時可宣傳新推出的優質版千層糕。
於是她按着計划進行,不過不敢草率推出市場,只送給家人和朋友試吃,孰料反應不俗,於是4年前她正式將千層糕月餅推出市場。
砂自家味道
對她而言,千層糕象徵著砂拉越的特產,也代表着每個千層糕匠人的創意,因大家的食譜和製作方法有所不同。雖然千層糕已具備一定的知名度和站穩市場,但有必要不斷提升品質,讓外地或外國人見識更優質的砂拉越特產。
至於月餅,基於她本身是華裔和比達友裔混血同胞,中秋節對她來說是擁有濃鬱氣氛的節慶,每年這個時候她會贈送月餅給家人和親友,同歡共慶。
將千層糕和月餅結合,相等於將砂拉越兩種別具意義的傳統食品連繫一塊,再誕生出屬於砂拉越自家既傳統又新穎的味道。
結合著兩種傳統,把千層糕包進月餅里,再加上不同口味,一刀切開,色彩斑斕的相間條紋或形同萬花筒的圖案,確實可稱之為美食藝術作品。
製作砂千層糕費心又費力,設計草圖,一層層烘烤,進行切割重組,最後再用麵皮包裹起來,作工十分繁複,需要很多功夫。她坦言,基於喜歡高難度的挑戰,對做工複雜細膩的手作尤其鍾愛,所以相信自己也能勝任。
挑戰度高
她說,大部分商家目前推出的是方形的冰皮千層糕月餅。為了獨樹一幟,今年她一如既往地將自家千層糕月餅製成圓形,即便家人不斷勸告她仍堅持不改成方形,也繼續推出傳統烤皮的千層糕月餅。
根據她透露,原來千層糕月餅要製成圓形狀有很大的難度,一旦功夫不足,將千層糕切成圓狀時稍微傾斜即非完美作品了。
“相較下,傳統餡料的月餅如蓮蓉,若形狀不圓尚可重新搓圓,但千層糕餡料一旦定型不好看就須作廢了。”
至於傳統烤皮,過程里出錯就不能再使用了,製作成本隨之增加,相對下,冰皮更容易製作且節省成本。即便各種原料價格水漲船高,今年她沒有調高月餅價格,且依然堅持使用金桶牛油製作。
我們都知道千層糕因為多層才能呈現色彩艷麗的美感,當融合在月餅時也當然不可失去原來特質,不過將它包在月餅皮里時,餅皮就會變得太高,容易傾斜破壞美感,但她說自己未因此而將千層糕做低。
親力親為
一般上,要完成千層糕月餅及千層糕冰皮月餅需耗時約5個小時來完成。為了確保品質,魏賽妹堅持親力親為,自己包辦所有千層糕月餅製作,僅讓工人負責包裝和收拾等工作,這樣是為了確保月餅的手作品質,也為了避免因過程出錯而浪費原料,增加成本開銷。
顧客回購
因千層糕月餅,她遇到更多不同顧客。雖挑戰重重,一點都不容易,惟顧客消費後給予好評價且回購率高,還將之作為送禮佳品,這就是她最大的寬慰,再辛苦也值得。











銷量大增
自2018年開始推出千層糕月餅後,接下來兩年反應皆不俗,直至遇上疫情訂單減少,而今年經濟開始復蘇,訂單大增。從8月頭開始訂單就不間斷,從一天300至400粒,直至20日開始增加到一天500至 600 粒,再到一天700至800粒。
中秋節臨近期間,她每天加時工作,店裡其他千層糕暫時不接單,專註於千層糕月餅製作。今年有新增六種口味,各種口味有水晶優質千層糕月餅、獨角獸千層糕月餅、大理石紅絲絨芝士千層糕月餅、草莓芝士、西瓜千層糕月餅、巧克力彩虹芝士、大理石提拉米蘇、藍莓芝士、冰淇淋芝士口味等,分成冰皮和傳統烤皮月餅。
累積30多年經驗
魏賽妹自14歲開始在製作月餅的華裔家庭打工,16歲那年跟隨姑姑學習製作千層糕,迄今累積30多年經驗,是業界老手。
對她而言,烘焙手藝和技巧會經過時間和經驗積累而精,但最重要的是,必須具備製作的興趣和熱誠,這樣做出來的成品才會有靈魂,才能長時間在這行不想離開。
經過大半輩子的奔波,以匠人匠心出發,發揚手藝精髓,同時與時俱進將大眾喜聞樂見的新奇元素融入到傳統作品中。
手作最怕原地踏步,因此通過不斷摸索、實踐和研究,她將所有心血充分凝聚在每一件作品上,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這項深耕了超過30多年的手藝,將是她一輩子的守望。未來,她希望目前已21歲的兒子可繼承衣缽,將自家品牌及砂拉越傳統名產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