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博物館精彩好玩

博物館精彩好玩

博物館是巨大的知識的寶庫,雖然現在各種科技十分發達,獲取資訊的管道多而便利,然而,就像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也代替不了博物館的角色。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住10%;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15%;而親身體驗過的事,我們能記住80%以上。”因此,博物館是除了學校、公園、森林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學習和教育場域。博物館多元的呈現方式,讓大眾通過聽(解說員和解說機的解說、聲音播放)、看(展品、短片、圖像、文字、畫)、體驗(遊戲、互動設置)、思考(問答環節、綜合知識與體驗,將見聞內化)的方式來學習。由此可見,博物館的力量與重要性。


●多面向 敘述砂拉越人文歷史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5個樓層建築佔地面積3萬平方公尺,2至5樓為永久展示廳,樓層中央為扶手電梯及中庭,透過中庭玻璃窗可俯瞰市中心。中庭兩側為左右翼,以不同主題與展示設計向觀眾敘述砂拉越的歷史、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

1樓 大廳
1樓涵蓋餐廳、紀念品店、置物櫃、接待處、活動室、視聽室與短期展廳等,非長期展示服務功能。目前,紀念品店、接待處和置物櫃已開放服務,其他單位則會陸續投入運作。

大廳接待處 (圖片來源: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

2樓 兒童館、藝術與工藝廳
二樓右翼的藝術與工藝展示廳目前未開放,左翼兒童館以河流為主題,發展出其他次主題,生動活潑的呈現方式,讓孩子或學生透過遊戲活動增加對河流的認識。寓教於樂的遊戲體驗,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腦力開發,除了單純的教育目的之外,也鍛煉孩子身體協調能力。在“愛護我們的河流”單元中訪客乘上小船,隨着三面圍繞的投影片,觀賞砂拉越河流域的美景與豐富生態,認識上中下游的地理景觀;寶特瓶時間輪透過手動轉盤,解說寶特瓶450年的壽命;垃圾山讓孩子體驗被垃圾包圍的感受;電子遊戲教導孩子垃圾分類,了解資源的不足;音樂區是刺激孩子創意的單元,由回收物製成的樂器,向孩子與父母示範如何廢物利用;看板解說讓孩子知道垃圾去處以及如何愛護河流等。此外,還有河道守護者、船務、世界河流等單元。

兒童館
兒童館
兒童館
兒童館
兒童館
兒童館

3樓 人與自然的和諧
自然生態廳分為河岸、熱帶雨林及高原三個單元,從不同海拔高度地域切入,講述砂拉越地方環境、自然資源、民族傳統信仰、生活文化和謀生活動等,新穎多樣的展示方式,讓人沉浸於知識的大海里。河岸單元介紹居住在岸邊,從事海業和漁業活動的馬蘭諾族與馬來族的傳統文化,以及他們從如何自然中獲取生活所需的資源;熱帶雨林單元講述的是沿河道與山丘居住的原住民,包括:本南族、伊班族、比達友族、普南族、加央族等,他們以漁獵和採集為生;而高原部分則展示依山而居的加拉畢與其他烏魯族的農耕生活。這三個單元有很多重頭看點,包括樹棺、山都望神話、預言鳥等,展示文物包括雕刻藝術、工具、武器、服裝等。

巨幅棕櫚拼畫黑白照片將人與自然的關係連結起來。
人與自然的和諧展示廳
三樓展廳文物。

4樓 時代變遷
四樓展廳主要呈現砂拉越政治歷史、演變與發展,展廳分為四個區塊,即:考古發現、婆羅洲與外邦的互動及關係、白人統治時期、砂拉越崛起。展出文物包括,尼亞人文物、古石雕、軍用武器、歷史文件等等。與其他樓層展示廳相比,四樓的文物比較少一些,展示方式的活潑度也比較低,不過還是有一些重要看點,比如:仿造尼亞石洞、尼亞人骨骸等。

樓展廳文物。
樓展廳文物。
樓展廳文物。

5樓 慾望之物
慾望之物是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物質和奢侈品,五樓展示廳分為四個區塊,分別展示不同類型的價值品,即:貿易商品、手工藝品、神靈雕刻品、身份象徵物,各式各樣的物件與各種精巧的手作品,讓人大開眼界,大飽眼福。貿易商品包括出口與入口物品:其中珠子、陶瓷器為舶來品,燕窩、海龜蛋、香料、犀鳥盔冠乃出口貨品。手工藝品部分展品非常多,分別有多個種族的紡織品、編織品、藤器、籃子等。翼右展示廳以土著的神靈木雕顯示土著在靈性與精神方面的追求和信仰,一副副似人面的木雕表現出威嚴與神秘力量,同時也展現出土著精湛的雕刻技術。展廳里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着實讓人感受到,手工藝的精神與價值。

五樓展廳文物。
五樓展廳文物。
少數民族木雕面具是五樓重點展品。

●數碼科技 吸睛展示

過去,博物館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本巨大的書本,讓人觀看,供人閱讀,待上半小時後,參觀者就像書桌前的孩子般,失去專註力與興趣。單調枯燥的展示方式叫許多民眾對博物館‘敬而遠之’。隨着電腦科技與其他新科技的誕生,人類學習、接觸和認識事物的方式有了巨大的變化,博物館與時並進做出改變與提升,以發揮其功能與力量,扮演好建構社區與教育民眾的角色。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不僅豐富多元,現代化、數碼化與科技化的展示方式與設計,提高參觀者的五官體驗,具互動性的展覽,改變單向溝通/與被動的呈現方式,使參觀充滿趣味。


★聲音+影像播放
博物館的體驗,輔以先進的視聽和多媒體內容展示,創意加上精心製作與設計,讓人不費心神來消化資訊,同時挑起視聽眾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博物館在多個單元中設置了小型播放機,視聽眾戴上耳機或聽筒,按鈕啟動,熒幕就會播放特定內容的短片,比如:蝦醬製作、高原鹽製作、馬蘭諾族木雕、本南族射獵技術等。三樓展示廳的河岸、熱帶雨林與高原單元的前端都設有巨大熒幕,重複播放影像,讓視聽眾在觀賞文物前,先對地方環境有初步概念。兒童館中“愛我們的河流”影像播放,搭配小船坐位,製造乘船遊河的體驗與儀式感,成為受人矚目的展示。

以投影片解說加拉畢人如何使用傳統柴爐與木柴煮飯。
小型播放機。
小型播放機。以影像和解說二戰歷史。

★圖解、圖示、動畫
圖解與動畫使一些無法拍攝的畫面和場景,可以已另一種手法來呈現,比如古老傳說故事、二戰事件等。三樓展示廳的《山都望公主》傳說燈箱動畫就是一個叫人驚艷的設置。

燈箱動畫。四個3D光影紙雕圖燈箱,有如四格畫,推動燈箱就能啟動裝置,透過連續性動畫,敘述山都望公主的古老傳說。沒被啟動時,燈箱里精緻的雕圖就處於靜態,同樣是非常值得欣賞的藝術作品。

★互動性展示
博物館在多個展區設置了互動性展示,這些展示需要視聽眾的參與來驅動,這不僅能增加博物館與視聽眾的非直接互動,也讓那個展覽更活潑有趣。無可否認,博物館因這些設置而精彩起來。

預兆鳥
古時候原住民信仰天地神靈,各種野獸飛禽是天地神靈的差使,鳥類的鳴叫聲被視為預兆或警告。展示箱里擺置預兆鳥標本,觸動按鈕就會聽到鳥鳴聲,牆上也會出現與預兆相關的圖像投影。沉暗的燈光設置營造神靈與森林的神秘氛圍,凸顯生物崇高地位,也表現了人類與動物和天地神靈的關係。

人體生命樹
生命之樹作為三樓展示廳的句點,提供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熒幕上的長幅投影畫面不斷更換,訪客站在指定位置上,‘森林’就會長出一棵樹,這棵樹就是訪客的化身,以此方式讓人明白自己也大自然的一份子,同時帶出‘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共造永續生態’的信息。

尼亞石畫
訪客觸碰牆上石畫,石畫就會亮起,牆上也會出現相關簡介,解釋石畫的內涵。

桌上地圖
在白人拉者統治時期,砂拉越領土範圍不斷擴大,從原本的西部一角,慢慢擴展到上游內陸,史卡朗河、拉浪江、峇南河流域一個個成為砂拉越的一部分。訪客通過推動桌上地圖的把手到,地圖就會出現變化,以圖像和簡短文字顯示某年份歷史事件與領土的擴增,同時地圖上也顯示白人拉者在砂拉越要塞建蓋的軍事堡壘。

時間膠囊本
時間膠囊本是一本巨大的電子書,簡述砂拉越歷史。觸控的點子書投影在牆上,訪客伸手在空中翻書,便能詳閱。

物館的新時代(下)
報道、攝影:戴舒婷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