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文化博物館以新時代之姿閃亮登場,不僅現代化的建築外觀,讓人耳目一新,館內豐富多元的展示內容,結合了實體與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讓訪客透過五感體驗重新認識婆羅洲。相信這種全新的體驗,將會打破博物館一直以來在大家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並在心裡重新定義“博物館”這個名詞。
博物館是個巨大的知識的寶庫, 雖然現代通訊科技發達,網路上的資訊應有盡有,包羅萬象,然而,像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卻也替代不了博物館的角色。心理學研究表明:“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住10%;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住15%;但所親身經歷過的事,我們卻能記住80%以上。”博物館多元的呈現方式,能讓大眾通過聽(解說員的解說、音效)、看(展品、情景、圖像、文字)、體驗(遊戲、互動設置)、思考(綜合知識與體驗,將見聞內化)的方式,來學習。由此可見,博物館的重要性。事實上,砂拉越不只有一所博物館,大大小小各類的博物館加起來超過10所。趁着博物館風吹起,不妨到各個大小新舊博物館走一走,自我充實之餘,也去接觸一些未曾發現的事物。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古晉)

全馬來西亞最大,東南亞第二大的婆羅洲文化博物館,於本月初開放予民眾參觀。這座現代化綠色建築,外觀富麗堂皇,佔地面積3萬平方公尺,5個樓層的展示廳各以有不同主題與展示設計向參觀者“敘述”婆羅洲的歷史、自然環境與民族文化。博物館1樓涵蓋餐廳、紀念品店、視聽室與短期展覽廳;2樓為兒童館、河流環境廳、藝術與工藝廳;3樓的自然生態廳,以河岸、熱帶雨林、高原展示婆羅洲不同海拔的自然環境面貌;4樓為時光隧道,展示婆羅洲洞穴的形成與地理歷史、婆羅洲與砂拉越的政治歷史、演變與發展,5樓則以貿易及工藝為主題。婆羅洲文化博物館的展示內容不僅豐富,現代化與科技化的展示設計,提高參觀者的五官體驗,互動性展覽讓參觀充滿趣味,改變單向溝通與被動的呈現方式。 (圖片擷取自 婆羅洲文化博物館 臉書)



● 砂拉越博物館(古晉)

坐落在古晉獨立廣場以南小山丘上的砂拉越博物館創立於1891年,原建築只有現在規模的一半,後來幾次的擴建工程,使它規模不斷加大,從只有左翼,到後來有了右翼。過去這座博物館是東南亞最早成立,也是收藏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其珍貴文物包括生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所製作的動物標本。博物館自四年起關閉以進行維修與翻新工程,其中一些文物遷移至婆羅洲文化博物館,這座歷史建築將會做何用途?敬請期待。

砂自然史博物館(古晉)
砂自然史博物館就在砂博物館隔壁的白色建築里,目前自然史博物館還在重新整理其文物與展品,不過依然開放給民眾參觀。館內主要收藏一些與自然環境及砂拉越生物物種相關的文物及標本,包括過去放置在砂博館中有生物學家華萊士所製作的標本、蝴蝶標本、鹿角、動物骨架等,館內設置了一個迷你海洋走道,展示本地海洋動物模型與貝殼。



拉尼博物館(古晉)
這所小型博物館是以砂拉越王國瑪格烈王妃為主角,館內展區以生命階段分為四個部分:家庭背景與童年、少女時代、砂拉越生活以及晚年生活。展示了王妃的文物,包括她的畫作、衣物與手札複印本。這位鮮少在歷史中被提及的王妃,如今以另一種形式回到砂拉越,像百年前她來到砂拉越時一樣,終於有了最好的落腳點。透過這博物館,這位傳說中平易近人的王妃,再次貼近人民,讓我們能夠認識她。


文物收藏於此,供人觀賞。


布洛克家族文物紀念館(古晉)
布洛克家族文物紀念館位於瑪格烈達城堡,該城堡建於1879年,是白人拉者統治期建築之一。2016年,在砂博物館的支持下,由布洛克基金會贊助、經營及管理,古堡作為文物館重新開放,向參觀者講述砂拉越王國與白人拉者的故事。館內文物依樓層分作三部分:一樓是汶萊帝國時期的事迹,二樓是砂拉越國的成立與發展,三樓是王國後期事迹,包括日軍侵佔、王國的結束,成為英殖民地的過程。這所文物紀念館無疑是本地人複習地方歷史的好教室,也是遊客了解砂拉越的第一步。



砂紡織博物館(古晉)
砂紡織博物館設立在古晉郵局大樓對面的The Pavilion Building里。三層樓建築里收藏了砂拉越各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服飾、織布、編製藤具等等,其中包括了伊班族的PuaKumbu,馬來族的宋吉,以及最古老的土著樹皮衣。紡織博物館讓訪客從服裝與服飾的角度,來了解多種民族的日常生活、謀生活動以及如何從熱帶雨林里獲取有用的資源的生存技能。另外,這座館本身也是一棟非常值得參觀建築,這棟紐奧良克里奧爾聯排別墅式的方形白色建築於1909年建成,是砂拉越第一座使用鋼筋混泥土建造的建築物,也是砂拉越第一座超過兩層樓的公共建築,原為醫療中心總部。

華族歷史文物館(古晉)
砂拉越華族歷史文物館建造於1912年,建築的外形與花紋具有英殖民建築風格,原為華人裁判廳、後為古晉中華總商會的會所,在1993年時被重新規劃為華族歷史文物館。館內收藏許多上世紀的文物,展示了砂拉越華族的歷史,包括早期的貿易路線、華族從中國各區南來的情況、華族在砂拉越的人口分布概況、早期的拓荒先賢、傳統貿易活動、貿易組織和社群公會的形成、政治史以及華社在現代化多元種族的砂拉越所扮演的角色。館內收藏不少華族樂器、玉片、明朝瓷器以及2 0 世紀初期華人慣用的物件。

砂木材博物館(古晉)
木材支撐砂拉越的經濟發展超過半個世紀,但是我們對於這個工業知多少?砂木材博物館設立在砂拉越州木材行業發展局(Pusaka)大樓底層,館內主要展示與砂木材業歷史與發展相關的展品與資料,幾個分區以不同單元簡單介紹關於林業的課題,包括:砂森林分布、砂森林野生動物、植物的組成、木材種類、森林產品、砂地形模型、伐木工作過程、下游工業、人民文化與生活中的木材、木材運輸等等。雖然展館規模不大,但能看到和了解到一些我們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對中小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學習場域。




●砂伊斯蘭遺產博物館(古晉)
博物館前身是所馬來高等學府,1931年轉為砂回教學院。1992年被規劃為回教遺產博物館,收藏與回教相關的多種歷史文物,展示馬來群島與砂拉越伊斯蘭文化歷史,以及全球伊斯蘭的發展史。館內7個展示廳以不同主題分區,包括:砂伊斯蘭教歷史、伊斯蘭建築美學、伊斯蘭科學,科技,經濟,教育和文學、伊斯蘭樂器與服飾、伊斯蘭武器、裝飾與餐具、古蘭經收藏籍。

拉敏達納博物館(沐膠)
沐膠有兩所很不錯的小型博物館,一所名叫Lamin Dana,另一所是Sapan Puloh,皆由迪廉村平民獨立經營,這裡是了解馬蘭諾人最好的課室。Lamin Dana在馬蘭諾語的意思是“傳統屋子”,這間兩層樓的馬蘭諾傳統長屋是鎖民宿兼博物館,除了為旅客提供住宿之外,也是個小型展覽館,展示各種馬蘭諾族的日常用品、藝術作品、傳統樂器與傢具等等。在這裡小住的訪客,除了可以欣賞傳統舞蹈表演,還可以乘小船參觀村莊,觀賞碩莪粒的製作過程,學習做馬蘭諾族的手工藝品,並能吃到馬蘭諾美食。到村裡閑逛,看村民的日常生活,與他們談話是了解沐膠更重要的一步。




沙班布羅博物館(沐膠)
Sapan Puloh與Lamin Dana只有一個路口的距離。Sapan是主屋邊的別館,puloh是指小島,Sapan Puloh位於兩條河之間的三角洲,是館主住屋的別館,因而得名。雖然在規模上Sapan Puluh館比Lamin Dana小很多,但這裡的收藏品更加豐富齊全,也更加完整地介紹了馬蘭諾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其中包括傳統服裝、節日儀式、
婚嫁和喪禮習俗等等。館內的陶瓷器和手工藝品顯示了海洋貿易對馬蘭洛文化的影響。



其他博物館:古晉貓博物館、砂美術博物館、斯里阿曼遺產博物館、峇南博物館、林夢博物館、尼亞考古學博物館、美里石油博物館
報道:戴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