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粽子,讓我想起小時候我們家那條小巷子,每次有節日時,左鄰右舍都會聚一起辦個小活動,而包粽子便是其中一項。記憶中,我們家阿嬤會帶着我們幾個小瓜和媳婦去串門子,來到鄰居婆婆家,然後大家七手八腳的一起準備材料,大伙兒席地而坐,流水線的製作出屬於我們自家味道的潮州粽。
也不知道是不是歡樂的氣氛、同心協力的因素,總覺得那時候做出來的粽子特別香,也吃得不亦樂乎。而今,雖是物是人非,當年教會我們包粽子的老人都已不在,許多家庭也不再親手裹粽子了,但粽子的精神依舊代代相傳着,就像老人對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一粒粽子 一份心意

農曆五月初五是全世界華人都知道的節日——端午節。千百年來,吃粽子的風俗盛行不衰,而傳承,便是一種情懷:一片碧綠、一份糯米、一根絲繩,串起的不僅僅是軟糯香甜的糯米,還有舊時情懷,以及千百年來難以割捨的情感。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端午佳節,由肯雅蘭“古晉聖公會”主辦的樂齡活動“裹粽傳承義賣”,理事長與教會裡的姐妹一同表示,希望藉此活動能傳承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包粽子這個有意義的習俗。

“古晉聖公會”樂齡組主辦的裹粽義賣活動已邁入第三年,每一年評語都極佳。今年,依舊集合了眾人之力,賣出了五百多粒,縱使每一位裹粽的人手勢不一樣,裹出來的形狀也大小各異,但好在大家用的餡料都一樣,粒粒也真材實料,讓裹粽的人開心,吃粽的人也舒心。
●《香菇蝦米豬肉粽》

材料:紅蔥、香菇、蝦米、豬絞肉、花生
調味料:醬油、胡椒粉、五香粉、糖、味精、鹽
事前準備:
1.將花生洗凈,燒開一壺水,將花生倒入,加些鹽、八角、丁香等調味料一起燜煮,直至花生變軟,再倒出來瀝干水分,然後用小火再慢慢炒香。
2.班蘭葉挑選較長的,再以沸水燙軟。

3.糯米浸泡約莫15分鐘,洗凈再瀝干。下油爆香蒜米與紅蔥,倒入糯米,翻炒一陣,加入少許醬青、五香粉調味,炒至略顯金黃色澤便可起鍋。




做法:
1.香菇洗凈,瀝干水分,爆香後起鍋備用。
2.首先倒入些許油,把紅蔥爆香,再將豬絞肉下鍋一起翻炒。
3.接下來倒入香菇一起中火熱炒,再添入爆香後的蝦米。
4.最後加入調味料就大功告成了。




●《娘惹粽》
材料:蒜米、香菇、蝦米、豬絞肉
調味料:黑醬油、芫荽籽、胡椒粉、糖、鹽
事前準備:1.把芫荽籽爆香,冷卻後磨成粉備用。

做法:
1.香菇泡發後切細丁爆香。
2.鍋里下油,倒入剁碎的蔥蒜,炒香後,再倒入豬絞肉與蝦米一起中火慢炒,加入黑醬油讓色澤與味道融合。
3.最後加入芫荽籽和胡椒粉,拌勻。試試味道,不夠咸可再加點鹽。
4.燜煮五分鐘後就可以熄火冷卻。


採訪/攝影 陳泌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