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心理举白旗 迷思建议问与答

贴叛逆期标签

青少年身上普遍会发生一种情况,一些家庭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即青少年有一些行为改变的时候,一般家长可能会很容易地把孩子的状况归类为态度问题。

临床心理师兼马来西亚国立大学临床心理硕士彭开贤认同,“的确是,大家一般会归咎为最近性格改变、不听话等,我们很少会直接联想说他可能生病了。最常见是,有些孩子可能已经情绪低落了好阵子,但是青少年表达情绪低落的方式和成人不太一样,而是急躁暴躁发脾气。”

他举例,“这个孩子去年MCO刚开始时还好,第二个月开始,常与手足发生摩擦争执。家长一气之下,在家里安装了监控,只为了解争执真正起因。虽然没有帮助,但发现这个孩子确实常常发难发怒,一年多后父母发现孩子手上出现伤痕,孩子也承认自残。孩子沮丧犹豫不快乐了一年,跟他谈起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想自己这样,但是无法控制。父母有发现孩子的转变,但是一开始就把问题归咎为没有上学没有老师管教而放肆的原因。很快地就为孩子贴上标签,青少年就是这样,叛逆、目无尊长等。”

1)重郁症或精神健康出问题和叛逆期有什么区别?

答:叛逆的孩子其实是寻找自己的一个过程,正在了解与尝试跨越自己的界限,幼时很多事情由家长安排、听教师话,现在长大了,要有自己的一套,可能会尝试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他在反抗权威,但是他是可以把事情完成的。他还是可以上学、功课不会退步、有好友和不错的人际关系,整个日常生活的功能上面并没有受损。但是重郁症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会受损,可能很久才去冲凉,朋友或人际关系有问题,或是不怎么跟你说话彷佛欲断绝关系一般。

2)“说了自杀就不会做?”

很多人常会陷入迷思,提起自杀的人不会真的自杀,真正要自杀的人不会向别人提起自杀。

其实,绝大部分的自杀者在自杀前会向身边的人透露蛛丝马迹。彭开贤很多年前碰过一个学生,情绪一直低落,但没有到忧郁。主要家里太多状况,父母关系不是太和谐,与手足很多冲突。一开始学生还会找老师聊,辅导老师支持了好一阵子,一次学校假期后,开学的学生看起来心情转好了,没有继续找辅导老师,还亲手发了一张感谢卡给老师。老师一开始以为孩子好了,后来认真想想觉得不对劲,最近人虽然看起来开朗但是功课一直没有交,上课也心不在焉。把人找来问了,才发现学生已经有了全盘的自杀计划,决定好了什么时候执行,这是他在道别的阶段,老师发现了紧急介入才阻止这场悲剧。

3)“哇你都要压力啊,那我算什么?”

一些家里经济看似没有太大问题,家庭也算是完整、学业也不用担心的学生,风险是不是也会比较低,我们是不是会不小心错过一些情况?家庭状况能代表青少年自杀风险的高低吗?

早在约15至20年前,精神疾病等心理专家,真的会用所谓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比如家庭成员、手足数量、精神疾病历史来做风险评估。这种做法在五年前左右被发现并没有效果和帮助,不能单凭一个孩子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是否完整来评估孩子有没有自我伤害的风险。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卡珊达拉症候群,那是希腊神话故事一个角色,因为犯错被诅咒,所说的话别人都不会相信。就比如一些优秀高材生,各方面都表现优异,在表达困难时不被亲友相信。近年研究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的自杀风险,其实并不仅仅是环境,更加重要和关键的是,他有没有连接,在他的生命当中有没有人可以跟他连接,有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同理他。有一些青少年可能面对很多挑战、困难,可是如果他有很好的连接关系,有很好的朋友,在每一次诉说时能很好接住他的情绪、陪伴他,在跟家人倾述时,家人愿意不批判并理解他,愿意提供一些支持。这些连接都是很重要的保护因子。

4)16岁女儿重度忧郁,一直觉得爸爸重男轻女,比较喜欢两位弟弟不喜欢她,因为疫情长达一年半一直被爸爸责备,孩子起初忍气吞声,妈妈也尽量叫爸爸不要骂孩子,但是妈妈阻止不了。最近孩子不出房门了,也不吃饭。安排她看专科医生,但是她拒绝服药,也不说话。请问可以如何陪伴?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阻止爸爸继续责骂孩子,也许带爸爸一起去跟医生谈一谈,了解到底怎么样的亲子沟通是有效的。有些时候你跟自己的家人沟通他不见得会听,可是专业人员跟他沟通时,他比较能听得进去。当母亲成为夹心饼,很多时候会说“爸爸这样也是为了你好,爸爸是一片苦心,他其实对你有很多期待才会这么骂你”,这种说法对孩子没有帮助,妈妈可以做的是倾听、以M.I.A.O.W字诀去了解孩子,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每一次被骂的时候都很难过,妈妈知道你觉得爸爸说的话很伤你的自尊心,让你很难受”。当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表达你的理解和关心时,孩子会开始跟你建立起比较正向、信任的关系,这个时候他可能就比较愿意走出房门、跟你互动,再配合医生治疗,可能效果就会比较好。除了药物治疗,青少年的心理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妈妈可能可以寻求当地临床心理师的治疗。

M.I.A.O.W字诀为M=Mhm、I =I see、A=Ah、O=Oh/Ok、W=Wow,这个回应方式比说教鼓励更有效。

5)孩子用伤害自己来威胁父母给自己买电话,该怎么办?

父母可能需要先了解,孩子这么想要电话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哪一个游戏?为什么这么着迷?很多家长每次一听到这个问题就会回答,是因为学校朋友有,所以他也要,其实未必。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沉迷手机,带孩子来求助。每次跟这些孩子交流,临床心理师彭开贤会尽量不批评,了解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到底为什么他们会花这么长的时间在手机游戏上。他很常发现到,这些花很多时间在手机上面的青少年朋友其实是手游达人。为什么?他们从这个游戏里面得到很多肯定和鼓励。

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手机游戏和亲子教养最大的差别是,亲子关系是你做对做好是应该的,当你做得不好的时候,错误就会被放大责备。手游不是如此,当你做对的时候,你就会被鼓励、加分。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没有得到这些,今天你再拿掉了这个他唯一获得肯定的来源,他会觉得很绝望。建议这位家长,也许我们可以多一点鼓励和赞美,先看到他的亮点,然后先肯定他这个部分,再花一些时间去理解手机对孩子这么重要的原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甚至某些家长也去下载玩孩子正在玩的游戏,只为了让沟通能打开一点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请孩子教你怎么玩,他们一定很有成就感。一定也会有奚落你的时候,注意孩子怎么骂你,那就是你平时教训孩子的模样。

报导:游晼婷
资讯来自疫起守护生命系列讲座
图片摘自网络

Check Also

家喻戶曉的【兔明星】

新年伊始商場就出現了許多兔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