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氣息 / 叛逆期≠心理舉白旗 迷思建議問與答

叛逆期≠心理舉白旗 迷思建議問與答

貼叛逆期標籤

青少年身上普遍會發生一種情況,一些家庭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即青少年有一些行為改變的時候,一般家長可能會很容易地把孩子的狀況歸類為態度問題。

臨床心理師兼馬來西亞國立大學臨床心理碩士彭開賢認同,“的確是,大家一般會歸咎為最近性格改變、不聽話等,我們很少會直接聯想說他可能生病了。最常見是,有些孩子可能已經情緒低落了好陣子,但是青少年表達情緒低落的方式和成人不太一樣,而是急躁暴躁發脾氣。”

他舉例,“這個孩子去年MCO剛開始時還好,第二個月開始,常與手足發生摩擦爭執。家長一氣之下,在家裡安裝了監控,只為了解爭執真正起因。雖然沒有幫助,但發現這個孩子確實常常發難發怒,一年多後父母發現孩子手上出現傷痕,孩子也承認自殘。孩子沮喪猶豫不快樂了一年,跟他談起時,他也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也不想自己這樣,但是無法控制。父母有發現孩子的轉變,但是一開始就把問題歸咎為沒有上學沒有老師管教而放肆的原因。很快地就為孩子貼上標籤,青少年就是這樣,叛逆、目無尊長等。”

1)重鬱症或精神健康出問題和叛逆期有什麼區別?

答:叛逆的孩子其實是尋找自己的一個過程,正在了解與嘗試跨越自己的界限,幼時很多事情由家長安排、聽教師話,現在長大了,要有自己的一套,可能會嘗試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有時候你會感覺到他在反抗權威,但是他是可以把事情完成的。他還是可以上學、功課不會退步、有好友和不錯的人際關係,整個日常生活的功能上面並沒有受損。但是重鬱症孩子的日常生活功能會受損,可能很久才去沖涼,朋友或人際關係有問題,或是不怎麼跟你說話彷佛欲斷絕關係一般。

2)“說了自殺就不會做?”

很多人常會陷入迷思,提起自殺的人不會真的自殺,真正要自殺的人不會向別人提起自殺。

其實,絕大部分的自殺者在自殺前會向身邊的人透露蛛絲馬跡。彭開賢很多年前碰過一個學生,情緒一直低落,但沒有到憂鬱。主要家裡太多狀況,父母關係不是太和諧,與手足很多衝突。一開始學生還會找老師聊,輔導老師支持了好一陣子,一次學校假期後,開學的學生看起來心情轉好了,沒有繼續找輔導老師,還親手發了一張感謝卡給老師。老師一開始以為孩子好了,後來認真想想覺得不對勁,最近人雖然看起來開朗但是功課一直沒有交,上課也心不在焉。把人找來問了,才發現學生已經有了全盤的自殺計劃,決定好了什麼時候執行,這是他在道別的階段,老師發現了緊急介入才阻止這場悲劇。

3)“哇你都要壓力啊,那我算什麼?”

一些家裡經濟看似沒有太大問題,家庭也算是完整、學業也不用擔心的學生,風險是不是也會比較低,我們是不是會不小心錯過一些情況?家庭狀況能代表青少年自殺風險的高低嗎?

早在約15至20年前,精神疾病等心理專家,真的會用所謂的家庭環境、社會經濟地位比如家庭成員、手足數量、精神疾病歷史來做風險評估。這種做法在五年前左右被發現並沒有效果和幫助,不能單憑一個孩子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家庭是否完整來評估孩子有沒有自我傷害的風險。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卡珊達拉症候群,那是希臘神話故事一個角色,因為犯錯被詛咒,所說的話別人都不會相信。就比如一些優秀高材生,各方面都表現優異,在表達困難時不被親友相信。近年研究發現,真正決定一個人的自殺風險,其實並不僅僅是環境,更加重要和關鍵的是,他有沒有連接,在他的生命當中有沒有人可以跟他連接,有沒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同理他。有一些青少年可能面對很多挑戰、困難,可是如果他有很好的連接關係,有很好的朋友,在每一次訴說時能很好接住他的情緒、陪伴他,在跟家人傾述時,家人願意不批判並理解他,願意提供一些支持。這些連接都是很重要的保護因子。

4)16歲女兒重度憂鬱,一直覺得爸爸重男輕女,比較喜歡兩位弟弟不喜歡她,因為疫情長達一年半一直被爸爸責備,孩子起初忍氣吞聲,媽媽也盡量叫爸爸不要罵孩子,但是媽媽阻止不了。最近孩子不出房門了,也不吃飯。安排她看專科醫生,但是她拒絕服藥,也不說話。請問可以如何陪伴?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阻止爸爸繼續責罵孩子,也許帶爸爸一起去跟醫生談一談,了解到底怎麼樣的親子溝通是有效的。有些時候你跟自己的家人溝通他不見得會聽,可是專業人員跟他溝通時,他比較能聽得進去。當母親成為夾心餅,很多時候會說“爸爸這樣也是為了你好,爸爸是一片苦心,他其實對你有很多期待才會這麼罵你”,這種說法對孩子沒有幫助,媽媽可以做的是傾聽、以M.I.A.O.W字訣去了解孩子,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每一次被罵的時候都很難過,媽媽知道你覺得爸爸說的話很傷你的自尊心,讓你很難受”。當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表達你的理解和關心時,孩子會開始跟你建立起比較正向、信任的關係,這個時候他可能就比較願意走出房門、跟你互動,再配合醫生治療,可能效果就會比較好。除了藥物治療,青少年的心理治療也是非常關鍵的,媽媽可能可以尋求當地臨床心理師的治療。

M.I.A.O.W字訣為M=Mhm、I =I see、A=Ah、O=Oh/Ok、W=Wow,這個回應方式比說教鼓勵更有效。

5)孩子用傷害自己來威脅父母給自己買電話,該怎麼辦?

父母可能需要先了解,孩子這麼想要電話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網絡遊戲、手機遊戲?哪一個遊戲?為什麼這麼著迷?很多家長每次一聽到這個問題就會回答,是因為學校朋友有,所以他也要,其實未必。

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沉迷手機,帶孩子來求助。每次跟這些孩子交流,臨床心理師彭開賢會盡量不批評,了解他們在玩什麼遊戲,到底為什麼他們會花這麼長的時間在手機遊戲上。他很常發現到,這些花很多時間在手機上面的青少年朋友其實是手游達人。為什麼?他們從這個遊戲裡面得到很多肯定和鼓勵。

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需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手機遊戲和親子教養最大的差別是,親子關係是你做對做好是應該的,當你做得不好的時候,錯誤就會被放大責備。手游不是如此,當你做對的時候,你就會被鼓勵、加分。孩子在親子關係中沒有得到這些,今天你再拿掉了這個他唯一獲得肯定的來源,他會覺得很絕望。建議這位家長,也許我們可以多一點鼓勵和讚美,先看到他的亮點,然後先肯定他這個部分,再花一些時間去理解手機對孩子這麼重要的原因,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甚至某些家長也去下載玩孩子正在玩的遊戲,只為了讓溝通能打開一點點。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請孩子教你怎麼玩,他們一定很有成就感。一定也會有奚落你的時候,注意孩子怎麼罵你,那就是你平時教訓孩子的模樣。

報導:游晼婷
資訊來自疫起守護生命系列講座
圖片摘自網絡

Check Also

踏上特殊教育之路:

成立特殊兒童班12年 西連中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