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訊視界 / 古晉聖約瑟中學 綠色教育之楷模

古晉聖約瑟中學 綠色教育之楷模

儘管環境污染的課題已擺上桌面數十年,本地公民 的環保意識依舊薄弱,環保文化的龜速進展始終追不上 破壞的腳步,環境問題迫在眉睫,身為教育者的曾俊杭 與林淑君認為學校是形塑下一代愛惜自然環境與天然資 源最佳的地方,教育者和教育機構在環保教育上有很大 的潛能與責任,如果能善加發揮利用,將能對環境與下 一代的未來帶來巨大影響。

大家一起動手綠化校園。

於是自2012年起,這兩位任教於古晉聖約瑟中學(下文簡稱:SJS)的副校長帶頭提議、建架、執行, 並跟進,軟硬兼施地將綠色文化融入教學,灌輸師生們環保觀 念,推動大家從自身做起,做一個地球的好公民。

古晉聖約瑟中學副校長曾俊杭(左)與林淑君(右)多年來致力推動學校的綠色教育
計劃。

起步:制度與架構
2012年,SJS定下“朝綠色校園邁進”的目標,以大膽行事作風,強制全校全員參與,這種方式有別與其他教育機構,大多數學校的綠色教育是由一個學生社團開始,從小規模做起,讓種子慢慢萌芽成長,而他們卻是一開始就大動作,大規模來執行。

“對我而言,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未來全球性的教育趨勢,只是目前大多數教育者仍不將環保教育視為優先,有些甚至視為是一種麻煩,但也有些支持環保的老師對這樣的改變感到高興。”曾俊杭坦認,這個開始不容易,因為新教育方針與新計劃必會增加老師的工作,而改變會引起行事習慣上的不便,反對之聲是預料中之事,但幸好校長全力支持綠色教育的改革,校方在執行上‘軟體與硬體’兼施,才能順利開道發展到今天。他建議,如果一間教育機構想將環保融入教育,一定要先成立委員會,設定製度與架構,通過由上達下的制度與明文規定,強制師生們遵守與配合,那麼之後其他的大小計劃執行起來將比較容易。

曾俊杭在校長點頭後,成立了由教員組成的環境親善委員會(Jawatankuasa Induk Mesra Alam),將職務與職權分配給委員, 由大家分頭與分擔進行。如此,儘管不願意,老師們也得因公 事而去做,學生也因校方規定而遵守,這樣環保就不是你喜歡或不喜歡,而是必須做的事。他補充,制度的另一個好處就是,透過時間的拉長,制度會慢慢形成文化,在校園內紮根,那麼即使將來在教員人事上有所變動,綠色教育將依然持續下去。

由學生繪製的這幅壁畫顯示了古晉聖約瑟中學朝綠色目標邁進的過程,一開始多方討論,師生們缺乏實際經驗,邊做邊學,一步步將計劃實踐。

往前:全面與徹底
在“綠化校園”這事上,他們很看重多元化的環保教育:“我們希望學生從這裡學到的不只是回收,而是將來能將他們的學識與才智應用在環保方面,能為環境污染和氣候危機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這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他們鼓勵學生凡事從友善環境的角度思考,不要再向下一代“借”地球,不要再做一個地球的負債者。

學校是形塑下一代愛惜自然環境最佳的地方。

曾俊杭表示,本地大部分學校將環保教育視為課餘性活動,將任務交給學生團體,由團體指導老師帶領團員去做,這樣教育就進行得不夠徹底,僅有固定的少部分人蔘,而且活動量不多,活動範圍也不大,這很難達到有效的教育成果。因此,SJS從多方面下手,讓環保教育更全面地融入學生日常校園生活里,讓每一個人都參與,為環境負上責任。

“你必須很懂得找機會,在任何一個場合和事情的環節上,想辦法把環保加入話題中”曾俊杭舉例,在學生平日的作文作業中,校方規定學生每個月必須交上一篇內容與環境課題相關的書寫,這樣能推動學生在這方面多做找資料做了解。另外,校方也規定,所有SJS課外活動團體,每年必須參與至少兩項與環境課題相關的活動。如此,愛護環境就不只是同好者或環保社的課餘活動。

老師們以身作則,節約使用資源。圖片所示乃教務處提醒關燈和節省紙張的張貼。

談話中,他倆取出檔案夾向我解說近年來綠色教育的推行,從檔案的收集和整理方式,能看得出這學校真的慎重看待綠色教育這一塊,每年環境親善委員會都會事先規劃一整年的活動藍圖,計劃與做事方式有條有理,確實看起來很有系統。

校方在校園內設置多個回收籃,讓學生何時何地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古晉聖約瑟中學計劃今年擴大校園回收站的用途,變為環保教育中心。

繼續:耐心與堅持
經過過去七年,師生們的共同努力與配合,該校的綠色文化逐漸成形,走入該校校園,處處能看見一些實體的成果,比如回收站、綠色走廊和花園。歷年來該校也在各個省際和州際校園環保比賽中,榜上有名,並兩度贏得砂友善環境校園獎(Program Sekolah Rakan Alam Sekitar),綠色校園的美名逐漸打響。不過,這並不是兩位副校長最關注的成績,比起這些眼睛看得見的,他們更看重的是隱形的成果:下一代的環保精神。他們希望能趁着與學子們相處的六七年求學期里,培養起他們善待環境態度和好習慣,並讓他們去影響他們周遭的人,牽起善的蝴蝶效應。

古晉聖約瑟中學自2012年起,參與能源部綠色技術和水務部(KeTTHA)的“綠色校園”太陽能計劃,在學校建築天台設置太陽能板所集得的太陽能亦回售給該部門。

儘管經過數年努力與堅持,綠化校園的行動逐漸壯大,但他們仍覺得SJS距離全面綠化校園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雖然進度緩慢,很多時候大家都是要推才會動,但還是要繼續堅持,如果我們放棄了,那就更加不會有下一步了。”林淑君認為環保教育比考試得全A更重要,她想栽培的是地球的衛士,不是只會讀書的機器。

綠色花園。

每一年環境親善委員會都會為綠化校園加入新計劃,今年也不例外。今年他們計劃擴大校園回收站的用途,將之改變成一個正式的環保教育中心,集結軟硬體設備和人力,建立一個可用於對內對外作教育與展示的場所,同時增加學生與本地機構間的互動,增加教育新元素。

曾俊杭建議在學校範圍內增設多幾台飲水機,讓學生自帶水瓶取水,為的不是師生們的便利,而是想減少瓶裝水的飲用。 “設置瓶罐回收籃後,我們發現寶特瓶的回收量比鋁罐多,問過學生後才知道原來有些家長認為飲用瓶裝水比自來水方便,一些學生都帶瓶裝水來上課。”因此他提議採納BYOB(Bring Your Own Bottle,即自攜水瓶)的方式,來減少寶特瓶的使用。此外,他也希望從衛生間的用水方面着手,減少水資源的消耗,
“別小看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是大海”。

結語

校園綠色走廊

“如果第一片問世的保麗龍到今天依然存在這地球的某一個角落,這片保麗龍到現在都還未分解。”
曾俊杭說的這句話是這次採訪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他說得沒錯。保麗龍比我們身邊很多人活在這世上的時間還要久,我們人類造出了不死的怪物,傷了環境和自己的健康。然後呢?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綠色教育想做到的就是要栽培補牢的下一代。

報導/攝影:戴舒婷 部份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Check Also

我們與經濟的距離(五)老木生機延續物命

在永續建築中,木材是極受推薦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