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橋上風光,拉起陸地與江河的橋樑,必然有其迷人景緻。除去欣賞橋面設計,站在一個高度踱步緩行,感受全方位無障礙鋪展的景色,確為情侶約會、民眾散心好去處。
古晉比較廣為人知的行人橋有位於河濱公園的達魯哈納黃金橋以及近日甫開放於民眾通行的砂督弔橋。前者為旅遊旺區、後者則是還原前橋,各自擁有不同的觀賞體驗。
無論如何,人人自危的當前,先給我國集氣,不妨從二橋背景了解起,待疫情趨緩,尋覓一個合理時機,探橋去。
【砂督弔橋:雨中探橋之河岸舒心】
耗資850萬令吉重建的砂督弔橋原版於1926年初建成,當時最大目的乃作為馬當與古晉的水管連接。當然少不了穿越彼岸之途,給予行人及輕便交通工具一個方便。直至1992年關閉,並且在2004年十月七日發生坍塌事件。後來便在一旁新建砂督大橋用以越河及前往該處商場。


談及緊鄰砂督大橋,古時文化習俗中,人們相信所在之地皆有靈性,動工為一種破壞,要確保工程順利,必須進行祭祀動作,而這獵頭故事相信亦與與達雅族的獵頭文化脫不了干係。據文史工作者蔡羽“砂督大橋的獵頭故事”一文中提出,民間傳說砂督大橋曾發生獵頭案。1960年代政府為了連接馬當與古晉,準備建設砂督大橋。坊間迷信傳言,建橋工程要順利就必須在橋墩處埋下人頭,才不會發生坍塌事件。因緣巧合,建橋之時恰好發生年輕華裔護士失蹤事件,其無頭屍身後來被發現藏於一水泥管中,更加劇了埋人頭傳說之離奇。雙親為愛女着上紅衣裳,方便其化身厲鬼復仇。後來有人曾在此處遇見紅衣女郎路邊要求搭順風車,或是船夫載紅衣女郎渡河,離奇在抵達目的地時消失,留下的載費則化為樹葉或冥紙。當然傳說畢竟還是傳說,真實性仍有待商榷。

行車泊於弔橋一頭停車場,一旁為沿岸食坊。傍晚五時的古晉天空,細雨綿綿,天色陰沉。踏上弔橋前,有兩通告牌分別闡述弔橋歷史與行走禁忌。此橋長度為213米寬約3米,目前最多容納人數為100人,禁止釣魚、禁止進行買賣、除非獲得允准否則不可舉辦活動、不可攀爬,腳車可通行。
通體銀灰色弔橋,既允腳車通行,同樣也方便了身障人士上去欣賞美景。


步步往前,橋景慢慢透進視野,橋身不寬,兩側安上了許多長凳,方便人們坐下感受旖旎風光。前有砂拉越無障礙美麗河景,後邊則是來來往往行駛車輛連接古晉與馬當的砂督大橋。下雨關係,除了前方一組六七人,並無他人上橋。謹慎保持距離,同時用眼球和相機抓下風景。寒風拂面,給周身帶來清冷之意。濕漉漉的橋面與長凳,盡頭處的烏雲籠罩,孤身一人雨中探橋,倒是別有一番韻味。

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雨色中暫別弔橋,他日許一個晴朗天色再會。
【達魯哈納黃金橋:晨起探橋之河濱風光】
古晉河濱公園內的達魯哈納黃金橋,於2017年啟用。長335公尺、寬325公尺,耗資三千五百萬令吉,串連起南北二市橋樑,最亮眼該是那犀鳥裝飾標誌。S有雙重含義,第一為砂拉越SARAWAK、二乃河流SUNGAI之意,其名達魯哈納則有友善和諧之雅譽。S型行人橋擁有舒適的行走體驗,全在於那寬闊的橋面設計,前尾兩端各有一曲型圓頂,供人們擋雨遮陽駐足停留。除了河面風光,更可俯瞰古晉樞紐兩岸各式各樣的雄偉建築。當然,既然來到此處,也別忘了欣賞周邊街景,老街的美妙總是越探索越迷人。






報導/攝影:游晼婷